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哈密《来到哈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6:18 来源:CCTV.com

  今年7月,哈密有一个重要活动——告别广东援疆干部,告别的仪式盛大场面感人。这些援疆干部已把哈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建功立业,短短几年,他们帮助哈密把古老的回王府重建一新,还在哈密市中心建起了高大美观的博物馆。今天他们虽然告别哈密,却留下了和新疆人民的深厚友谊。其实在哈密的发展史上,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原西出阳关来到新疆的东大门哈密,他们中有中原帝王、有汉代将军、有大唐高僧、还有清朝重臣,那么他们在哈密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与故事呢?

  哈密自古以来出奇石,运气好的话,今天也能碰上一块。所以哈密的石材加工业一直到今天都非常发达。就是这些石头在三千年前吸引来了一位中原的国王。他是谁呢?又是为什么来到哈密呢?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时,来到了一个叫“西膜”的地方,“西膜”是哈密的古称。

  周穆王通过采石祭天等行为,表示了对周王朝版图的确认,显示了中原王权在这片土地的确立。

  在哈密兰州湾子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年代与中原三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跨度相吻合,说明中原文化与西域游牧文化在3000年前就有了交往。

  这些铜刀,造型独特,带着游牧民族特征。 刀是少数民族部落权力的象征。《穆天子传》中有“昆吾献赤刀”的记载,印证了西域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对中原王权的尊重,以及愿意友好交往的意愿。远古时代,哈密的居民特点就是多民族聚集、他们对中原王朝发达的经济,先进的农耕文化多少有一点了解,也渴望和中原友好交往。那时这里就是一个交汇之地和商贸要道。

  周穆王西巡规模庞大,往返2万5千里,历时2年。他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原帝王对哈密的最早视察与访问。同时也为哈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珍贵而传奇的一页。

  班超是在周穆王西巡之后,又过了一千多年来到哈密的。他是骑着战马来的,他为什么来打仗呢?

  一千多年前的东汉王朝,西北边患十分严重, 匈奴经常发兵骚扰汉朝边境,阻塞中西交通要道,使丝绸古道很不安宁,汉朝的社会经济遭到极严重破坏。

  汉明帝派大将窦固率军抗击匈奴,在出征的将士中有一位小军官叫班超。

  当时班超仅是汉军中一名小军官,但因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深得大将窦固赏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流血战争,窦固命令班超带领一支36人组成的小分队顺天山南麓西行收复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家才干,在西域各地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使各地归属汉朝,为中央政府恢复对西域各地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为解决汉军粮食补给,减少长途运输的毁损,班超在哈密首创屯田,让士兵自己种地。从此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成规模的农耕文化,汉族居民也在这里扎下了根。一直到今天,历代的屯田有效稳固了边疆的安定与发展。

  班超在哈密修建了伊吾卢城,使这里第一次出现城堡,也使哈密这座城市具有了最初的雏形。

  从班超奉旨随窦固出征,一直到他以71岁高龄荣归故里,班超在这里整整渡过了31个春秋。他以其卓绝出众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为恢复汉朝对西域的管辖,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1959年普通的一个早晨,天山乡板房沟村的牧民牙黑牙热衣木像平常一样,揣上一个馕饼,早早就去山上放羊。他怎么也想不到,今天将会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

  他靠着大树吃馕饼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树洞。从树洞中掏出一个羊皮卷,打开一看里面写满他不认识的字。后来经专家鉴定,原来是用古回鹘文抄写的佛教大型剧本,《弥勒会见记》它取材于佛经中救世主弥勒成佛及解救众生的故事。

  《弥勒会见记》,它的台词非常优美,我们如果对照莎士比亚的一些语言来看的话,发现我们这个戏剧语言也是非常的优美,一点都不逊色莎翁的笔下,所以它的艺术价值非常的高,那么,从哈密的交汇点上来讲,他处于中西文化的一个对称点,所以它的佛教文化表现的非常的优美和完整。

  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最初也是由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当时在哈密佛教非常盛行,用手抄写佛经的人很多,《弥勒会见记》就是用古老的维文抄写的。哈密作为丝绸之路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每天过往的人群中,除了商人还有不少西行取经求法者,他们有的为搜寻经书,有的为亲耳聆听高僧讲学,还有的为亲眼目睹圣迹,长途跋涉在茫茫沙海中,尽管他们目的不同,但都有一共同特征,那就是对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充满了虔诚。在这一时期的西行求法的佛僧队伍里有一个来自大唐长安叫玄奘的僧人。

  唐玄奘,他历尽千辛万苦,从长安出发,然后渡过流沙河,八百里的莫贺延赜?,来到了哈密,他的第一站就是来到了庙儿沟,当时这里的主持是个老和尚,听见唐玄奘来以后,特别高兴,因为他三年没有听见中土的口音了,所以当听说玄奘来以后,连鞋都没有穿,光着脚就跑出来了,搂着玄奘大哭了一场,当然从我们这个规模来看的话,可以想象当时佛教在哈密已经落地生根了,气势看到也很大。

  今天残存的白杨沟、庙尔沟佛教建筑遗址,是唐玄奘讲经的地方,也是哈密佛教辉煌岁月的见证。这里的佛教寺院遗址,由洞窟、大殿、僧房及附属寺院构成,当时入寺憎侣人数众多。

  玄奘西行取经历时近20年,行程五万余里,但在哈密只停留了短短的十几天,许多史实今天已无法考证,但是作为宗教名人,可以说唐玄奘给哈密带来了重要的中原佛教文化信息。也给哈密留下了不同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虽然唐僧在哈密只停留了十几天,但在哈密的文明史册中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哈密的农田中这些渠被当地百姓称作“林公渠”。林公是谁,他又是为什么要在哈密修水渠呢?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后,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割地赔款,下旨将禁烟英雄林则徐革职,从重发往新疆,效力赎罪。

  那时林则徐虽有罪臣之名,但却受到驻疆官员的尊重,并委派他勘查土地。在哈密他体察民情,一路看到由于封建王朝和当地王公贵族的残酷压榨,哈密各族人民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林则徐心情更加沉重。

  为了使哈密和内地一样的安定富足,林则徐勘察屯田后,认为哈密是重要的战略基地,应扩大粮食种植,但此地干旱缺水。他发现,为了避免在强烈的日照下水份蒸发,新疆各族劳动人民 创造了用坎儿井相连的地下渠道——坎儿井工程。非常实用科学。

  林则徐就大力推广坎儿井,,“每隔丈余淘挖一口,连环导引水田,井水通流。”哈密人民感激林则徐推广坎儿井,就把它称为“林公井”。

  我们进入一个坎儿井,像一条小小的地下河,里面很凉爽,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原来里面堆着许多哈密瓜,坎儿井被当地维族老乡当做天然大冰箱。

  买买提.阿赫莫拉(维族 哈密二堡村)

  坎儿井我们农民比较合适的,坎儿井没有吗,我们农民吗不行。300年来年年一点一点挖下的,现在五百多年挖这样了。一千多亩地,三百多人喝这个水。哈密瓜坎儿井里面放下的,夏天吗凉凉的,吃下吗好吃的很。

  林则徐还发现每年一到春季,就有许多山水下来,他想若能泉水和山水调节灌溉农田,效果会更好。就修河渠,凡艰巨的修渠工程,多由驻军承担。这些渠就被哈密百姓称作“林公渠”。今天“林公渠”仍在灌溉着大片农田。

  林则徐勘查新疆屯田的过程中,对各地军台兵卡的管理和布防也十分留心。作为屯垦戍边的一老兵,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

  1850年1月3日,长沙岳麓山下,湘江水畔抛泊了一 条小船,船中是准备回福建老家养病的林则徐。他在这里停留是要见一位年轻人,一位日后和新疆、哈密有重大关系的人,他是谁呢?他就是当年仅有三十七岁的左宗棠。左宗棠在二十多年后抬着棺材来到哈密,他为什么如此悲壮的来呢?和这次湘江会见有什么关系吗?

  林则徐和左宗棠在江风吹浪的湘江之夜,相逢畅饮,放怀今昔。林则徐对这位三十七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而左宗棠对这位六十五岁的前辈名臣极其景仰与尊崇。共同的经世抱负和情趣,填补了他们年龄和身份悬殊的鸿沟。

  林则徐谈到哈密边疆的建设时力主富边强边,他谈到沙俄最终会成为西北边疆最大的威胁。这些话给左宗棠留下深刻的印象,二十余年后,果然被林则徐言中,新疆分裂势力勾结沙俄强占我国领土,左宗棠以68岁高龄,受命于国家危难之时,他把大本营设在了哈密。为了表示誓死保卫西北边疆的决心,他将棺材随军带来。天山脚下的“棺材沟”就与这些征战有关。“焕彩沟,旧名棺材沟。因此沟隐蔽气温低,常作为暂存边关阵亡将士尸体的地方,所以叫“棺材沟”,后被认为名字不吉利。就改叫“焕彩沟”刻于石碑上,原碑文是新疆为数不多的汉碑之一。

  沙俄在强大的压力下,最后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沙俄军队撤出侵占的土地,当时的中国在极贫极弱的形势下,能让列强从口中吐出已吞并的土地,实在不易。左宗棠为了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立下汗马功劳。

  哈密有个著名的清真寺叫“陕西大寺”,周围居民的先祖都是随左宗棠出征的陕西回民。多数都是当年健锐军的后裔,有的已是第四代或第五代传人。

  陕西大寺从落成之日起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在一百多年前背井离乡,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曾做出巨大贡献的陕西将士表示深深的敬意。

  左宗棠在哈密也意识到了农耕的重要,林则徐曾在“湘江夜话”中,向他全面分析、介绍了有关新疆的一切。左宗棠认为坎井不如明渠效益高,就挖了大量引水明渠,更大规模地兴建了渠网。开荒1.9万亩,获得丰收,减轻了长途运送军粮的负担和压力,清朝是新中国建立前历史上在新疆屯田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时期,仅哈密储粮就达到过1000万公斤。

  左宗棠的部下大多是湖湘子弟,喜爱树木,进军途中,凡到有水有耕地的地方,路旁、渠旁,总要栽上一些榆树、柳树,表达对祖国山河,西北边疆的眷恋之情。当年哈密到处都有左宗棠部属栽下的柳树。这些柳树被后人称作“左公柳”。已经成为哈密百姓身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作为新疆的东大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今天的西部名城哈密,三千年前这里驶过周穆王的马车;一千多年前这里奔驰过班超的战马;茫茫沙海中留下过唐僧西行取经的足迹;林公渠中,依然流淌着清澈的渠水;左公柳下依然回荡着乘凉人的欢声笑语;他们和这些即将告别离去的援疆干部一样,都留下了和各族人民共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一段段千古佳话。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