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安阳《古鼎传奇》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08日 16:01 来源:CCTV.com

  编导:李占喜 戚锰 摄像:杨宝成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20世纪初,人们在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安阳一下子闻名遐迩。

  很快小屯村成为了古董商人和考古学家们的搜宝之地,因为在发掘甲骨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这里的地下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宝藏,其中以青铜器最为使人青睐。

  多年的考古挖掘,使得安阳的村民也对墓葬的勘探,具有一定的经验。一时间村民们私自探宝、挖宝竟蔚然成风。然而就在收获不断的时候,战争的烟云开始笼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日本军队进入中原,安阳沦陷。在日军占领期间,民间挖宝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因为日军对中国的文化遗存也进行着与战争同样疯狂的掠夺,探宝的消息一旦走露,很快就会引来大批的日军。

  1939年正月的一个晚上,安阳武官村的村民们还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然而,却有一个神秘的黑影在武官村的荒地里忙碌着,深夜的荒地里,探宝的探杆不时地发出轻微的搓土声。探杆突然好像探到了什么东西,凭借经验,探宝人隐约意识到,这一次他很可能有一个非同以往的发现。

  此时,探宝人并没有立即挖掘,而是飞快地向村里跑去,他急切的去找这块田地的主人吴培文。吴培文是武官村的村民,那一片荒地正是吴培文家的祖坟地。如今已84岁的吴培文,对当年那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仍然记忆犹新。

  对于有丰富探测经验的村民来说,这一次却让他感到异常疑惑,瓦器、铁器、铜器、都被他们一一排除,探杆碰到了异常坚硬的东西,它到底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探到了一个从未遇到的宝物?按照当时村里定下的规矩,如果真的挖出了宝物,那么作为土地主人的吴培文就要拥有宝物的一半。

  深夜,吴培文找来了七八个兄弟,带着工具朝坟地走去,谁也不知道将会挖到什么,此时,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期待,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原以为普通的挖宝行动,竟在日后给他们带来了无数的麻烦。

  一切都进行得似乎异常顺利,按照常规作业,四五个小时后,村民们很快就开好了一个二尺来宽,六七尺长的口子,村民们急切地想看到,这一次到底能挖到什么财宝。当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底,拨开泥土,他看到了一截圆柱形的器物,吴培文继续清理上面的泥土,又露出了精美的纹饰,这一截圆柱形器物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它还深深的镶嵌在泥土之中,根本无法移动,它的全貌又会是怎样呢?经验丰富的村民,一时间也无法判断出来。但是,村民们隐约感觉到,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器物。10多年来,他们见到过小屯村一带出土的许多宝物,但从未见到过眼前这种纹饰的器物。

  早在192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考古队就开始在安阳进行考古挖掘,到1937年,已经进行了将近10年共15次的考古发掘。而当时考古队已经在吴培文家的祖坟附近作业。但由于战争爆发,考古队于1937年撤离了安阳。日军占领安阳后,对古都的文物格外关注,他们在安阳实行了保甲制度,其中有一条就是让老百姓给他们献宝物。

  天快亮了,宝物还没有挖出来,是否继续挖?村民们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当中。

  夜色之中,武官村的人们到底看到了什么?重现人间,殷商旧物告别千古尘埃!神秘的访客究竟来自何方?巨鼎难道真的毁于一旦。请继续收看《古鼎传奇》。

  这一天似乎比往日更漫长,吴培文在焦急中终于等到了夜幕降临。此时,那深埋地下的金属器物在深深困扰着他,今晚等待着他的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如何才能把它从十几米的深坑中拉上来?

  为了加快行动,他又找来了三四十个人。很快坑上架起了辘轳,土被一筐筐拉了上来。吴培文再次轻轻的拨开泥土,更加精美的纹饰显露出来,吴培文被惊呆了。

  村民们用绞水的井绳拴住这个器物,辘轳和滑轮开始转动,渐渐地人们感到坑底的器物有千均之重。器物渐渐的离开泥土,开始向上移动,大家逐渐看清这是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它的体量之大令在场的村民瞠目结舌。

  在殷墟的早期挖掘中,小屯村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自然引起了多方面关注,学者们认为,这与小屯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安阳处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核心地带,一条洹河横贯东西,这里是典型的平原地区,极目远眺甚至看不到大地的边沿,而洹何之水却在这里盘旋起来,形成一个“S”形,俯看下去就像是中国传统的“太极图”符号。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在洹水河南岸,太极图的阳点上,正是小屯村,这里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宫殿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甲骨文,这个阳点正是3000多年前,商朝晚期的生活区域。

  在洹水河北岸,太极图的阴点上,正是武官村,而位于太极图阴点的武官村,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商朝王陵区,也正是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而青铜器又和中国古代王权有着必然的联系。

  就在大鼎即将移至地面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三条井绳全部拉断,大鼎又落回了原处,庆幸的是并没有使坑底下的人受伤。天又快亮了,忙了一整夜的村民只得无奈的再次把坑填平。

  第三天晚上,吴培文和村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巨鼎从十几米深的坑里拉了上来,就在他们欣喜地端详这尊巨鼎时,猛然发现鼎的腹部有三个甲骨文字,在场的村民谁也不认识。

  经过专家学者们多年的考证和研究,已确定鼎腹内这三个清晰的甲骨文读作“司母戊”,那么,这三个字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专家们进一部考证确认,司---在甲骨文中表示祭祀,母---就是母亲,戊---是商代特有的人名称谓,这说明这尊祭祀用鼎是商代的遗物,司母戊连起来便是祭祀母亲戊。可以看出,这个巨鼎是一位商朝人为了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从此这个大鼎就被命名为司母戊鼎。

  然而,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鼎是王室贵族的专用礼器,它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司母戊鼎体积巨大,纹饰优美,显然他的拥有者有着异常显赫的地位。

  据史籍记载,3200年前商王朝迁都今天的安阳后,出现了12位商王,历经200多年历史。专家们推测,司母戊鼎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期间,某位商王为祭祀自己的母亲所铸。

  3200多年前,铸造这么大的巨鼎,在当时必定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当时铸鼎的规模和工艺让后人惊叹不已!而鼎上代表着不同含义的各种精美纹饰,却让专家们看到了祖先崇拜的印记。

  吴培文将带有龙纹的巨鼎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整日恐慌不安,因为他知道,纸里包不住火,消息早晚会走露出去。果然数天后一个黄昏,武官村来了一位神秘的访客。

  夜里,肖寅卿来到了吴培文家,伴着朦胧的月色,巨鼎被再次挖了出来,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青铜大方鼎,对于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客来说,也是头一次见。村民们也似乎感觉到,他们找到了一个真正的买家。看到鼎腹内的铭文,肖寅卿惊异之情似乎难以言表,他意识到,这一次他看到的是一个稀有的惊世巨宝。

  肖寅卿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2千多万人民币,准备买走巨鼎。此时,村民们才意识到,这尊巨鼎真的是价值连城,而肖寅卿接下来的要求却让他们更加惊讶。

  如此精美的大方鼎,竟然要求把它锯开,这是肖寅卿答应收购的惟一条件。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以分解的方式把巨鼎运走。村民们开始了分解巨鼎的行动,他们认为,用钢锯锯铜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有的村民开始试着用钢锯条锯鼎腿。

  但是,令他们惊讶的是,铜鼎非常坚硬,几个小时过去了,鼎腿非但没有锯开,却连坚硬的钢锯齿磨光了。

  青铜冶炼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造型的精美,冶炼技术的高潮,青铜配方的科学,令当今物理学家、冶金学家为之叹服!经测定,司母戊鼎含有铜、锡、铅等多种金属元素。它以科学合理的合金配比,保证了青铜器铸件的坚实无比,可以想见,那时的人们是希望他们铸造的青铜礼器,能够万年不朽,永存于世。

  面对坚实的巨鼎,村民们放下了手中的锯片,眼前这不可思议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他们,他们觉得祖先留下的这个宝物有神灵的庇护,他的威严是不可侵犯的,于是在一片敬畏之中,那20万大洋所带来的兴奋,已烟消云散了,失望的肖寅卿走了。巨鼎被埋在了吴培文家的地下,此时他们惟一的希望就是不能让在安阳寻宝的日本人发现巨鼎。

  但很快日本人就听到了风声,一天,日本兵突然把武官村团团围住。

  日本兵来到吴培文家的时候,吴培文已闻讯从后门逃走,不甘心的日本兵又来到后院搜查宝物,他们搜索的距离离大鼎越来越近,巨鼎又一次面临劫难!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偶然的原因使巨鼎免去了厄运。

  吴培文躲过了日军的搜捕,大鼎也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再次逃过一劫。但此时吴培文更加感觉到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了,此次的逃脱纯属侥幸。

  吴培文知道,眼下日本人只是知道他家藏有宝物,却并不知道宝物是什么,所以他从别人那里购买了一个近期出土的青铜器痰盂,痰盂被藏到了家里的土炕下面,旁边还放了几个瓦罐。一切准备就绪,它希望这一次可以彻底蒙骗过日本人。

  就这样吴培文用巧计,使巨鼎再次躲过了一劫,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巨鼎安然地被埋在了吴培文家的地下,村民们也一向对巨鼎的去向守口如瓶,他们期待着战争的硝烟消失后,巨鼎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1945年,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司母戊鼎被送到南京,成为了国家收藏。50年代初,司母戊鼎从南京又被运回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巨鼎从此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命运,至今保藏在国家博物馆内,成为了国之重宝。

  在司母戊鼎运抵北京的50多年时间里,科学家和文史学者们多次对它进行了科学研究和考证,经测定,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2米,长1.1米,宽80厘米,迄今为止它仍是我国出土体积最大的青铜器。

  研究结果表明,这个体积庞大的青铜器是一次性铸造成型的,从中可以看出,在3000多年前,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几十年来,司母戊鼎深深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和学者的目光。

  通过司母戊鼎,他们不仅看到了一个青铜时代的杰出典范,他们还看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和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