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晋中《千古一士介子推》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17:13 来源:CCTV.com

  编导:邓翔 摄像:邝晓群

  在国家的紧要关头,他为何总是表现得异常坚决?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他孤独前行。在历史的滚滚长河,它为什么能成为知识分子景仰的楷模?他留给后人一段怎样的传奇?

  公元前674年,坐落于今天介休市东南四十里的绵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火,风助火势,绵延数百里,三日不熄。据史书记载,这场劫难与春秋时期最强势的国王晋文公有关——这位以贤良忠厚闻名的君主,为了求见一位隐居绵山的救命恩人,点燃了这把大火……这位隐士是谁?晋文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极端的行动?结果又如何呢?

  为了解开这个历史之谜,2005年6月,我们摄制组来到晋中市。当地的青年剧团正在排演一部与那场大火以及那位隐士有关的新编历史剧。

  曾经荣获过梅花奖的王珍如在这部名为《绵山魂》的晋剧中担纲主演,出演那位2600年前的隐士——介子推。王珍如觉得介子推就是一个历史的“怪人”,可她就是演不出那个“怪”劲。

  介子推生于何时何地,文献上从无记载。只知道他身处春秋乱世,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家臣。重耳贤良忠厚、极具才干,却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嫉妒。这种嫉妒很快发展成为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政变使得经过多年征伐、终于雄踞北方的晋国,正统颠覆、王权更迭,一时间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公元前655年,重耳被迫带着一帮家臣仓皇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介子推也在随从之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李学勤

  我想他是有他的政治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因为你知道重耳之所以走国(流亡),那是由于陷害造成的,是骊姬的陷害,那么结果就把晋国真正的君统破坏了,那么给晋国的政治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那么传了几个人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最后只有重耳一个人,所以在重耳周围的这一批士大夫们,他们所关心的,实际上是晋国的一个前途。

  晋国派出的杀手一路追杀,介子推等人也被迫在列国之间流转迁徙。

  途经卫国时,重耳请求援助,却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断然拒之门外。

  流亡的队伍此时已经断粮。饥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随行的大臣挖掘野菜度日,只能偶尔乞讨到一点米饭让重耳充饥。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挥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一事件,人们未必会对它做出客观的评价。但倘若把它还原到历史的因果顺序中,我们也许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介子推和他的行为。重耳由于德才兼备,身边还凝聚了一班像介子推这样的贤臣良将,一直被晋王视为威胁自己王位的心腹之患,使得重耳年过五旬,还在列国之间奔波流亡,介子推等人也只能过着寄人篱下的动荡生活,日夜期盼的回国梦想变得遥遥无期。而此时,远在故国的父母亲人身陷囹圄,夷吾正以他们的性命相逼,勒令介子推等人限期归国。何去何从?介子推用行动告诉了重耳自己的选择,也由此坚定了重耳复国的信念。

  他一直追随晋文公到底,因为他与晋文公重耳之间,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他也不是晋文公的一个亲属,可是他就是以一个个人的身份,参加整个的政治活动。

  介子推的帮助让重耳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在《庄子集注》中,庄子后学评价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段患难与共的情谊却突然戛然而止。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晋国王位,是为晋文公。他大封当年追随的从臣,甚至马夫,而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却不在分封的名单上。重耳以忠厚贤良闻名,怎么会独独忘了于他有生死之恩的介子推呢?

  按照传说,介子推在重耳继位后即辞官回家,归隐于今天的介休绵山。介子推19年生死追随的目的就是希望重耳日后登基,安邦定国,眼看愿望已经实现,他怎么会归隐绵山呢?介子推是否真的上了绵山呢?

  他的生平和行事不断被质疑。他的形象和功德却被千年缅怀。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历史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谜语。

  我们摄制组从晋中市出发,沿大运高速公路南行两小时便来到介休市。而今跻身工业城市行列的介休市,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晋文化的童稚时代便渊源于此。当地人称,介休古称邬县,因介子推长眠于此而改名,迄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绵山位于介休市东南四十里,这里山势绵延,群峰竞秀,如今已被辟为山西省级风景名胜区。

  我们的摄制组一路打听,在绵山脚下一个叫龙凤的村子里,听到了一个在当地流传了很久的故事。

  这边就是说介子推是从我们龙凤村上的绵山,上到绵山,介子推跟他母亲住在山洞里面,这个壁画就表示介子推从龙凤村到了绵山。

  尽管年久失修,介神庙中那幅关于介子推经由现在的龙凤村上绵山的壁画仍旧依稀可辨,让我们清晰可见介子推当年辞官隐居绵山的决心。

  绵山地处今天的晋中,交通便利,游客如云。但在春秋时期,绵山却是一个偏远之地,它距离当时晋国的都城,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西南部的曲沃有数百里之遥,山高水远,路途险阻。介子推和老母亲悄无声息地走出城门,离开了繁盛富庶的都城。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曲沃,那是在过去19年里日夜企盼回归的地方,便义无返顾地向绵山走去。

  据当地人介绍,今天来往游客上绵山的盘山公路,就是当年介子推上绵山的道路。放眼绵山,层峦叠翠,清泉绕石,峰奇、水秀、洞幽、道险,是北方难得一见的灵秀大山。每天晨夕之时,山上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确实是结庐隐居的绝好去处。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介子推头上。

  介子推辞官归隐后不久,重耳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怎么能缺少像介子推这样赤胆忠心的人呢?晋文公急忙带着大臣找到绵山。

  他们在山间千呼百唤,只能听到空谷回音,却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晋文公深知介子推为人至孝,且谙熟山中形势,若林中起火,必定背负老母亲出山避火,于是命人三面举火,留下一个口子,逼迫介子推出山。

  一时间风急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却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

  三日后,重耳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颗大树,早已葬身火海。这个悲惨的结局,重耳没有想到,介子推可能也没有想到。

  面对枯木余烟,晋文公触景伤情,命随从捡起一块烧剩的木头做成木屐,穿在脚上呼喊介子推:“足下,足下!”哀号声痛彻心腹,响彻林野。于是在绵山之上便留下了“哀号坡”这么一个地方,把自己最尊敬的朋友称为“足下”的习俗也由此传承了下来。

  《绵山魂》的排练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首演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主演介子推的王珍如焦急万分,她还是无法理解介子推。

  在王珍如看来,既然介子推至忠,为什么在他可以大展宏图时,却辞官隐居,甚至在晋文公亲自邀请时,他还是执意不从?既然介子推至孝,为什么在火烧绵山之时,他要让自己的老母亲和自己一同殉葬?情急之下,王珍如来到绵山采风。

  在今天的绵山附近,有个叫旌介的村子,“旌”就是表彰,“旌介”也就是纪念介子推的意思,这个名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村子里,人们至今还保留着过寒食节和吃冷食的风俗。

  中国历史上,仅有两位人物享受以节铭记的殊荣,一位是屈原,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划龙舟、吃粽子,祭奠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另一位就是介子推。相传,冒失的晋文公悲痛之余,下令在介之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过寒食节和吃冷食便成了固定的习俗,寒食节最早为期一个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晁福林

  在三国时期,在一个阶段曾经下令禁止寒食,但是到南北朝的时候,又恢复了这个传统,又解禁了,这说明民间的传统是阻挡不了的,所以民间文化对介子推这个人的推崇,反映了民众对这个人的品质的赞美。

  可是连吃一个月的冷食极易生病,因此,晋人寒食一月的习俗才逐渐地有了改观。今天,人们通常只在清明的前一天过寒食节。

  我们和王珍如走进其中一户村民的家中,一位大妈正盘腿坐在炕上,做着一种样子奇怪的面食。原来这家的大儿子一直在外地工作,最近刚刚回来。

  这个是按当地风俗习惯,这叫蛇盘兔,你看这就是蛇,一条蛇,这是一个兔子,这个蛇代表皇上的意思,这个兔子就是辅佐皇上的大臣,代表介子推。现在做这个蛇盘兔的意思,就是纪念晋国介子推。

  在当地,每年寒食节,人们都会风尘仆仆地赶回来,缅怀和祭祀那位两千多年前的传奇人物。那些实在因为事务繁忙,不能在寒食节期间回家的人们,无论何时回来,家中的老人都要亲手做上一盘“蛇盘兔”的面食。

  不管风吹雨大,不管什么天气,到他的墓上扫墓的时候,就献上这个东西,献上这个东西的意思是什么,按古代的说法就是,蛇盘兔必定富,就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意思。

  然后,人们带着这些寒食节的冷食,折上一把杨柳的枝条,一家人扶老携幼,沿着当年介子推上山的道路,来到绵山之上一个叫柏松岭的地方,这里有一个圆形山丘,当地人把它叫做介公墓,据说它就是当年晋文公命随从收集介之推遗物、依山而建的衣冠冢。

  人们把柳枝圈成柳帽,戴在头上,插在介公墓上。绵长的柳枝仿佛绵长的追思,述说着人们亘古难忘的追忆。

  一位两千多年前、生平和行事不断地被争议和质疑的人物,却被最广大的百姓以最隆重的方式纪念着,而且世代相传,千年不改。历史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虽然在介子推可见的生平记述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谜团,我们仍在《左传》中找到了这样一段文献,它记载了介子推辞官回家的真正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晁福林

  这段话就是说,晋文公是合理合法地应当继承君位的一个人,现在他继承了君位,这完全是晋国传统所应当的,但是这些受赏识的人,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认为自己应当得到赏识,实际上是很不对的,所以介子推就选择了去隐居,不再与之合作的态度。

  原来,重耳在结束19年流亡生涯返回晋国后,便受到一班大臣的曲意逢迎。重耳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谏,却无济于事。于是,介子推在重耳即位、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后,便做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

  而历史学家们推测,介子推选择绵山隐居还有一个更深的动机。最新的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3000年前,绵山地区并非是一个蛮荒偏僻的死角,相反这里很可能是周文化的起源地,是今天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对于执著坚守周文化传统的介子推而言,来到绵山,远离了杀伐争断,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放逐。班固在其著述的《古今人表》中,把介子推称作是春秋时期新兴的“士”阶层,也就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的第一人。介子推追随君主19年,危难时刻,割股奉君,辅佐君主铸成王侯霸业后,却淡泊名利,功成身退。而史学家分析,他的这种追求与他的母亲密不可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晁福林

  后世传说当中,忽略了一个人物就是介子推的母亲,她曾经试探地问介子推,要不你就去给晋文公说一说,给国君说一说,看看国君能不能再给你个一官半职,介子推就讲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后来他母亲又提醒他说,你不说,让别人给你说一说。介子推又进一步说,坚守自己的信念。所以介子推的母亲就很放心,说你有这种信念很好。我追随你,咱们一起去隐居,就可见他的母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史记》作者司马迁曾深有感触,三晋之地,民风淳朴,多慷慨悲歌之士。介子推,可算其一。

  文史学者 王融亮

  介子推应该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以山铭记,以县铭记,以村铭记,以节铭记,以俗铭记的千古一人。

  2005年8月,经过半年的紧张排练,《绵山魂》终于在晋中市青年剧团内举行了首场演出。

  介子推重德义、轻利禄的人生态度,就像晋文公冒冒失失点燃的那把火,感动并警醒着晋文公。即位以来,晋文公一直勤政清明,励精图治。

  公元前 632年,也就是介子推死后四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各国相继承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名符其实的中原霸主。

责编:红立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