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晋中《古城平遥》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2日 17:07 来源:CCTV.com

  编导:郑英伟 摄像: 李成

  这是一座属于商人的城市,这里出过富可敌国的巨商,这里有媲美王侯的深宅大院,这里也有朴实平和的市井人家。是什么,让一座小县城,成为了全中国的金融中心,又是什么,让它保留至今,风骨犹存?

  平遥,古时又名平陶,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县城。然而,二十多年前,这座古老的小城,却险些遭遇被毁掉的命运,并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执。

  1980年,平遥决定将古城区重新规划,在城内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将城墙挖开8个大口子,把城中心的街道做成环行交叉口。如果按这个规划实施,古城将会被彻底破坏。

  就在人们刚开始大兴土木的时候,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阮仪三教授心急火燎赶到了平遥,他要求规划部门立刻停止这一工程,恢复古城的原有面貌。一时间,双方各执己见,争辩不休。经多方奔走,最终,人们还是采纳了阮教授的意见,确定了“新旧区截然分开,确保老城,发展新城”的建设方针,古城平遥被保住了。

  这样一座方圆不足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城池,居然能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阮仪三教授的“刀下留城”,究竟是要为后人保留下怎样的财富呢?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其结果可能连阮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古老的小县城,自此一举成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报告的意思是:在中国5000多个城镇中,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像平遥这样,整座城就是一个完整、的文物群落;所有的城市设施,无一例外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原有的格局和风貌。平遥古城的存在,甚至可以使人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几百年前,汉民族城市的风情画卷中去。

  平遥古城以这样原汁原味的方式存在,也使那些蜂拥而起的仿古建筑群落和人造古城,一下子黯然失色。

  来到平遥,最先冲击着人们视觉的就是四周耸立的巍峨古城墙,青砖高墙,城垣连绵,古朴雅致,巍然壮观。虽然昔日的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早已淡去,高峻雄伟的城墙,也彻底失去了往日的防御意义,但平遥这道历经沧桑的古老城墙,无疑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份见证。

  平遥的城墙为何保存得如此完整,这还要追溯到清咸丰年间。1851年,24位平遥商人自筹巨款修缮了当时的城墙。这也是平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墙修缮。而促使他们出资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防御战乱,保卫他们的财产。

  修城墙往往是由官府来承办,但平遥城的修缮,却完全靠24位商人慷慨解囊。有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平遥的商人怎么能够出手如此豪绰?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一百多年前,小小的平遥城拥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

  俗话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一大商人集团。而平遥则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遥位于晋中盆地中部,明清的时候,是北京到西安以及成都的必经之路,有 "京师孔道"之称。加上平遥自古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人们外出经商的风气极为盛行。因此,平遥的商贾足迹,几乎遍布全国。他们给外地带去了繁荣,也给家乡带回了财富。平遥无声无息地发展成为了晋商第一名城,被人们称为“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

  长期走南闯北的商旅生涯使得平遥商人拥有了更为开拓的眼界和思辨的意识,让他们能够开风气之先,甚至改变了中国商业的传统面貌。

  在平遥城的西大街上,有一座特殊的建筑。高高的青石台阶,厚重的黑漆大门,耸立的青砖院墙,和周围店铺相比,格外与众不同。这座建筑有个气派的名字,叫做“日升昌”,它是一家票号,平遥城在中国商业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就是从这里迈开第一步的。

  如今的"日升昌"票号旧址已开辟成票号博物馆。它是三进式的穿堂楼院,各主次院落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一条长长的巷道,连接了前后几进院落。别小看这条幽深的巷道,一百多年前,它是专门运送银两的通道。每天都会成千上万两白银从这里经过,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叫雷履泰的商人。

  1823年,这个叫雷履泰的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银两在异地流动过程中,隐藏着一个巨大而生机无限的新产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钱可以生钱。于是他说服一个叫做李大全的财东投入巨资,将绸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的票号--日升昌。从此,人们只需要凭一纸汇票,就可以在全国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银两的兑取,结束了过去大宗银两需要长途运输的历史。

  起初,日升昌只是从同乡汇兑的银两中收取佣金,之后又扩大到吸收储银,放贷生财。这种经营方式,简易方便,快捷安全,很快成为封建资本家投资的热点。

  据说,平时日升昌的柜房里也只有两个伙计,进行银两的收放。别看这房间并不大,但当年,每天现金的吞吐量却超过了白银一万两。

  实际上,日晟昌里房屋面积都不大,但数量很多,大大小小足有几十间,按照业务流程,设置了账房、信房、柜房等不同机构。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票号已经出现了业务分工明晰科学、管理制度严谨规范的银行业基本特征。

  据记载,即使是在日晟昌的鼎盛时期,全号上下,也不过十几个人。这不仅证明了票号业务分工的井然有序,同时也反映出了票号安全防范设施的完善。

  除了临街的铺面之外,日升昌的所有外墙,均为高厚的实砌墙,敦实牢厚,外观封闭。南跨院设计为封闭式的狭长通道,两侧墙高10.2米,没有窗户,既可防火,又可防盗。在高大厚实的砖石墙体中,还夹有铜钱和铁片,意味着"铜墙铁壁,固若金汤",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为安全起见,院中还特地设置了天网,用以对付飞贼大盗,大概包含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

  这样的设计,恰恰应了一句老话,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商人的谨慎与聪明,由此可见一斑。

  有了日晟昌的首创, 很快,类似的票号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小小的平遥城里就聚集了22家票号,而各个分号则覆盖了天南地北,长城内外,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票商们骄傲地形容自己是“汇通天下”,绝非夸大其词。平遥古城,也成为了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摇篮。

  然而,平遥城的辉煌并非只是偶然。长期以来的重商之风,不但给平遥创造了浓厚的商业环境,也造就了一批像雷履泰这样拥有超前意识和开拓眼光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最终在这座小县城里,创造了中国近代商业的奇迹。

  平遥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之下,方使之读书应试清朝的一位山西巡抚在给皇帝的奏折里,曾有有过这样的描述:“平遥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之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这几句话的意思大致是:出类拔萃的人才首选贸易金融;稍为逊色的多作幕府笔吏;中等以下的人才方去读书应试。许多饱读诗书的文人,也中途弃文从商。而大批有深厚学问的人纷纷经商,也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平遥城的商业辉煌。

  平遥县古城文化研究院 梁培卿院长

  有了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后,他就开始经商,把儒学的这方面的仁义礼智,这方面的东西都用到经商中了,所以生意是越做越红火。

  叶落归根,晋商的豪宅如何体现出安居方能乐业?遮风挡雨,百姓的民居怎样见证了昔日平遥风情?请继续收看《古城平遥》。

  在经营票号业的过程中,平遥的商人们积累了大笔的财富。但对于他们来说,叶落归根,对桑梓故里的眷念,总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天性。因此,商人们发迹以后,首先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房子,因为人们相信所谓"安居"方能"乐业",因此,平遥城里的民居也大多都建造精良,多为高墙深院,雕梁画栋,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在这些拴马柱的顶端,还有一些石雕,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它们的本来面貌,这些面目模糊的石雕,对于当年的商人们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味。

  平遥县文物局 赵昌本研究员

  这个拴马柱它都讲究一定的造型,比如说这个拴马柱吧,它上头是一个猴子,那就是马拴在下头,它上头是个猴子,它取意马上封侯,而且它这个猴子上头还又背了一个猴子,老猴上头有一个小猴,就是辈辈封侯,都是这个吉祥的装饰品,也是吉祥的使用品,装饰跟功能结合在一起。

  用如此奢华的方式来显示自家的财势,这似乎并不是平遥商人讲求实用、内敛保守的一贯作风。可他们偏偏却又不惜花重金来修建这样的住宅,这其中的矛盾,又该如何解释呢? 实际上,显示自己身份地位不是他们的目的,而借助深宅大院摆明自家票号的实力和地位,从而让客户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才是商人们的原始目的,这刚好和现今的银行不惜工本,修建大型豪华建筑的动机不谋而合。

  建筑的初始功能是为人们遮风挡雨,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建筑也逐渐被赋予了不同时代的文明特质,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向后世诉说着主人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家风和处世哲学。而这些,全都溶入了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平遥民居中。

  位于仁义街上的王家旧宅,也是平遥城里最具特色的民居之一。王家的正房是独具一格的窑洞结构,这是源于黄土高原的一种颇有古风的居住形式。这种独立式窑洞,它的造价很高,一般只有豪门富户才有财力修建。平遥的民宅很讲究风水,正房窑洞之上往往建有风水楼或影壁。中国人含蓄深沉的审美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民居中体现的极为明显。这种特色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后,至明清时期表现得最为普遍与深刻。

  尽管那些气派而坚固的票号,豪华而封闭的民居,都向人们证明了昔日的票号巨商为平遥城带来的风光。然而,这座大清王朝的金融中心,在短短的一百年后,却几乎被世人所遗忘了。

  上个世纪初,西方现代银行业的入侵和连年的战乱首先导致了平遥商家的衰落,而几十年后,经济体制和交通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平遥的经济被那些沿海的城市远远抛在了后面。但是,恰恰是这一缘故,却又使这座古城得以完整保存了下来。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着旧时的传统。

  长晟源黄酒店,是一家两百多年的老字号,和往常一样,店主老郭一早打开了店门。他的父亲,这家老店的第六代传人郭怀仁老先生也站在了柜台前忙碌起来,这已经成了他一辈子的习惯。黄酒店的另一端也是郭老先生的小书房,老先生自幼精通文墨,满屋的字画都出自他的手笔。从他那娴熟地运笔挥毫的身影里,也依稀可以看出,昔日平遥商人那种好文识古的儒商风范。

  长晟源里出售的黄酒和点心都是手工酿制,这种经营方式决定了它是典型的前店后坊的建筑格局,三进的院落里,店面、厨房、住宅、作坊、仓库一应俱全。和那些高大气派、管理严格的票号不同,在这不大的院子里,做生意和过日子和谐地融为了一体。由于生意兴隆,老郭几乎每天都必须到小作坊里压制几百斤的黄酒,即便如此,有时还是会供不应求。

  在长晟源里,还保留着从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每当店里来了客人,先斟上一杯黄酒,给顾客品尝,有时还会邀请客人去后院参观自家的酿酒作坊。这样的传统,使这间小小的黄酒店显得更为朴实平和,也更多了些属于平民的亲切和热闹。

  放眼这座千年古城,错落有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民居,使古城构成了一帧古老而充满风情的市井生活画卷。平遥古城是幸运的,它作为一个整体被保留下来,成为了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原型。尽管平遥城里始终没有出过状元,但平遥人却以用另一种方式,给那个巨大的魁字,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