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齐齐哈尔《土豆传奇》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17:40 来源:CCTV.com

  编导:刘虹宇 摄像:何雄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连续三年遇到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由于家乡粮食颗粒无收,有一个人饥肠辘辘地从千里之外来到齐齐哈尔,没曾想这片黑土地上生长的土豆,不仅让他摆脱了饥饿,而且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叫张新科。

  张新科是家中的长子,为了吃饱肚子,他带着弟弟、妹妹,去挖头一年剩余在土里的土豆。就是这些没有被收干净的土豆,成了他们当时赖以生存的救命粮。

  就这样,一家人靠孩子们捡拾的黑土豆,度过了饥荒年月。从此,张新科与这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外来物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豆的原产地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十六世纪,西班牙人为了财富开始航海,当他们的帆船从南美洲满载着黄金、白银以及许多欧洲人从没见过的东西返回西班牙时,其中一种长着球状根茎的植物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这种植物后来却风靡了全世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这种植物就是土豆。

  土豆刚到欧洲时,谁也没有把它当作食物,欧洲的上流社会只是把它当作来自世界另一端的奇异植物,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欧洲人称它为马铃薯。

  人们把它当作食品,是出于一次偶然的事件。

  十六世纪,法国巴黎附近的郊区,皇家卫队严加看守着这里种植的一种植物,据说它们开出的小花,是皇后珍爱的装饰品。一天深夜,几个乞丐溜到地里偷偷挖走了几株,他们发现,这种从没见过的植物有许多球状的根。饥肠辘辘的乞丐试着用火将这些球根烧熟,这下他们发现了从来没尝过的美味。消息传出后,附近的人们用尽各种方法把这种植物拿到家中,并且种进了自己的地里。几十年后,全欧洲的人们几乎都在餐桌上见到了土豆。

  很快,马铃薯也随着欧洲人来到中国。

  采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研究员 吴国林

  “文献记载是荷兰人从这个海路上把它首先传入到我们这个京津地区,然后又扩展到华北地区。因为当时,十六世纪的时候,那时北京城已经是咱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的这个中心,当时外国的这些政治家、传教士还有些商人来的时候就可能把这个马铃薯,就首先从海路带到京津地区。”

  采访: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研究员 吴国林

  “也有学者考证,在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在郑和的船队行驶各地的途中,不少士兵便定居下来。后来一些人为了逃避国内的战乱和饥荒,便寻着前人的足迹开始冒险南渡,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后来成了华人往来东南亚的通道,顺着这条通道,当时称为"荷兰薯"的土豆开始由华人引入中国。中国地域辽阔,有关土豆传入中国途径的说法还有多种。”

  采访吴国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研究员

  “有人也说(土豆)从陆路,从西南或者西北,也就是所谓的“丝绸之路”,也可能是从这边传过来的,但是好像是文献上找不到记载,找不到记载,但是不排除这个可能。”

  土豆最初进入中国时,寻常百姓是难以见到的。当时这种东西是西洋人带来的供品,专供皇宫食用。

  明代著名的画家徐渭,不知从哪里得到了几个土豆,吃过后大加赞赏,并写下了一首诗:

  这种东西比榛子仁要软,比茭白要有滋味,像花生、红薯,但还要好吃。虽然不能用作茶点,但在餐桌上却备受欢迎。然而马铃薯非常难得,连紫禁城内为皇帝洗衣服的姑娘们想吃都吃不上呢。

  后来,逐渐扩大种植面积的土豆在饥荒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万历皇帝见到灾区的奏折后,命令各州府全力种植土豆,他下令把土豆种送给闹饥荒的地方,让百姓种土豆度过灾年。

  采访吴国林: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研究员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云南昭通地区连年大旱,山区的人们靠挖蕨根充饥。一位叫亨利·帕森的英国人从外地运来了土豆种,短短几年时间,昭通已经大面积种植这种高产的薯类作物了,山区的老百姓靠着土豆度过了荒年。后来,云南省的土豆成为中国单产最高的省份。

  这个看着非常不起眼的土豆,还在中国人口增长上,扮演过不同寻常的角色。

  在一次展览会上,一位中国政府的高级领导人,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从秦汉到元朝,中国的人口数量为什么一直徘徊不前,但到了明朝以后,人口却出现了急剧的增长?一位农业专家回答说:明朝万历年前后,中国引进了一些高产作物,有了粮食,人们能吃饱了,人口也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些引进的作物中,就包括土豆。

  救了张新科生命的土豆,也改变了他的命运。从参加工作开始,张新科就和土豆打上了交道。现在,张新科是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马铃薯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马铃薯协会理事。

  齐齐哈尔是中国著名的土豆产区之一,那么土豆是怎样传入齐齐哈尔的呢?

  这是一种叫做巨谷的谷子,它与其他谷子在外形上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就是在生长后期,这种谷子明显高于其他谷子,有近两米高。谷穗也特别大,成熟的谷穗近一米长。这种巨谷就生长在齐齐哈尔的黑土地上。

  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齐齐哈尔市,大部分地区属中温带,气候冷凉、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所以,许多外来的农作物在这里生长良好。

  土豆是喜温凉作物,齐齐哈尔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非常适合土豆的生长。十九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垦黑龙江流域大片荒地时,从中原地区和朝鲜等地引入了土豆。这种生长季节短、适应性强的作物很快大面积推广,成为这一带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一百多年来,土豆与齐齐哈尔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土豆是个宝,天天离不了,怎么吃怎么好,”齐齐哈尔的老百姓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这段情缘,“一季薯半年粮”,人们把土豆当成了救灾救荒的宝中之宝。黑龙江有关文献记载,自从马铃薯传入以后,在大荒之年,一季收获的土豆就可以让所有灾民生存下来。所以,在齐齐哈尔人的家里,土豆是不可缺少的储备。

  在齐齐哈尔讷河市的齐心村,我们见到了一位正在修整土豆窖的农民。

  据这位村民讲,现在村里最老的窖已经有五十多年了,大多数是在二、三十年左右,修窖的传统是垦荒的父辈们留下来的。这位村民听他的爷爷讲过,有一年遇上大灾,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院里种的土豆在收获后放进了自家刚刚挖好的窖里,就是这些在窖里存放的土豆,成为当时爷爷一家的主要食物,他们就是靠着这些土豆度过了那个大灾之年。

  现在村民们延续了前人储存土豆的方式,但除了吃以外,更多是作为保留土豆种的地下仓库。

  我们大致算了一下,这个村一共有300多户人家,每家有两个这样的地窖,除了当年卖掉的以外,全村还要储存600多万斤土豆。

  离齐心村不到20公里的讷河火车站是个不大的车站,每天都有客车经过,但在这里停下来的却不多。然而在车站上,却能看到大量的货车停下来装载货物。

  采访:讷河车站副站长 杨树波

  我们讷河车站是一个货运量比较大的车站,全年发送量在一万车左右,但是货运量的发运时期比较集中,由于每年的8月末以后是货运量的高峰期。

  采访:讷河车站货运员 刘秀丽

  这是土豆,一车60吨发往辽宁的,这也是土豆,曹村发济南局的,这是发往广州局的,这是发往厦门北的,也是土豆,60吨,每车都是60吨,我们每年发送量比较大,这一本大约有200车,每月有七、八本吧。

  七、八本发货单,那就是1400到1600车。按以往的记载,讷河马铃薯最高的年运输量在7000车皮左右,也就是42万吨,每年土豆就是从这个地方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现在的讷河是中国土豆生产基地之一,土豆种植面积在4.6万公顷以上,年产120万吨左右,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称号。

  虽然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但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本身的病毒。

  十七世纪中叶,马铃薯传入爱尔兰,很快它就成为爱尔兰人餐桌上的主食。没想到,1845年到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爆发,马铃薯几乎绝产。由于过多地依赖马铃薯,为此爱尔兰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导致近百万人饿死,一百二十万人被迫远离家乡,逃荒到北美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土豆晚疫病,造成土豆在各地大量减产。黑龙江是土豆大省,遭受的灾害更为严重。当时已经调到讷河县农业局工作的张新科,看着那些生了病的土豆秧,想起了小时候靠吃土豆活过来的痛苦经历,为此,他辞掉了县里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决心要研究出一种抗病毒的土豆品种来。

  采访:黑龙江省马铃薯协会理事 张新科

  主要是小时候挨饿,在这一生当中是非常记忆犹新的,感觉马铃薯这东西在我的一生当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挨饿的时候不说它把我的命救活了,也差不多少,所以我一直就想把马铃薯搞好。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是张新科经常光顾的地方。初到研究所时,这里的研究设施和研究人员阵容让张新科惊叹。这些先进的栽培和病害防治技术让张新科十分痴迷,他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土豆种植,之后,他又把培育出的优质土豆原种推广到四邻八乡。几年后,张新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采访:齐齐哈尔讷河市庆宝村村民 马文儒

  去年我的收入挺好,去年土豆也特大丰收。一个土豆没说三斤半沉,那简直是从历史来说,就我这六十来岁没看到过,我长这么大土豆。我种了60亩土豆去年是卖了四万块钱,这不是吗,买了一个四轮子,就是一主一挂,就花一万六,买了新车,这你说土豆出钱呐?

  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间研究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就承担了国家农业科研的重点课题,马铃薯的脱毒研究。

  由于自然条件或高温影响,一些地区的土豆产生了病毒性退化,不能作为种子耕种,必须年年来北方调种,这种现象称为“北薯南调”。脱毒研究就是培育没有病毒的马铃薯新品种,减少“北薯难调”的现象。

  坐落在齐齐哈尔的黑龙江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利用土豆的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对土豆进行病毒检测和脱毒,并把这些脱毒种薯进行了推广,这使黑龙江省的种薯生产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齐齐哈尔的土豆不仅改变了张新科一个人的命运,还让许多人为了马铃薯改变了自身的生命轨迹。

  2001年,正在牡丹江一家医院值班的医生张伟,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他的父亲张新科打来的。

  采访:张新科儿子 张伟

  当时很惊讶的,觉得很麻木的感觉,说不上是什么感觉。当时我母亲和姐姐极力反对,她们根本不同意,你看这上了十几年学了,好不容易出息了,这又回农村种地了,这学不是白上了吗?

  在这之后,父亲多次打电话让他回来,都没能说服他。其实,张新科何尝不知道儿子和家人的心思呢?

  张新科为了能够生产更多的土豆原种,他在讷河租种了3000多亩土地,现在生产出的原种不仅提供给周边地区,全国各省市都有他的马铃薯种子。但是,随着马铃薯培育品种的日益多样化,张新科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跟不上了,他想到了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

  张伟休假回家,父亲却再没提此事,只是早出晚归忙他的工作,看着父亲天天都是这样,张伟觉得父亲真的是太辛苦了。于是张伟辞掉了医院的工作,回家和父亲一起种起了土豆,一干就是五年。直到今天,张新科的老伴儿还总觉得对不起儿子。

  采访:张新科妻子 张瑞华

  不同意,刚开始儿媳妇不同意。姑娘也不同意,说实在的就是新科硬给拽下来的,到现在我也不太同意。

  在老伴的眼里,张新科的心里只有马铃薯。老伴说他平时很少说话,但只要一谈起与土豆相关的事,就会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偶尔有空在家,也是一头扎进那些土豆资料中。也就在我们与张新科爱人聊天的一会功夫,过于疲劳的他竟坐在一边的沙发上睡着了。

  一年一度的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就要召开了,张新科每年都要去。参加农业展览会是他向外界推广种薯的重要途径,在临行之前他都要精心准备,把他们所有的优良品种都带上。

  在“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张新科把各种用途的马铃薯种都展示了出来,在他展台前总是围着很多人询问。

  采访:黑龙江省马铃薯协会理事 张新科

  因为我从事这项工作吧,我总感觉可能在我的一生当中感觉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做了二十多年这个马铃薯种薯繁育,到开始搞那些实生苗,一直到现在,而且我现在很想把这个事做强、做大。

  在中国,有许多张新科这样的人,每天都在琢磨着土豆问题,因为马铃薯和其他南美洲高产作物,不仅救过张新科的命,而且解决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粮食问题,强盛了整个中华民族。

  目前,马铃薯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位居第四位。今天,中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是世界最大的,世界每四公斤土豆中,就有一公斤产自中国。

  美国太空署在研究未来人类星际旅行时,提出了一项报告,在目前地球已知的粮食作物中,马铃薯是能在宇宙飞船上种植和加工的最佳食品。而在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的食谱中,也有不起眼的土豆。或许,马铃薯还有许多我们目前未知的秘密。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