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龙岩 《纸墨书香》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6日 16:43 来源:CCTV.com

  编导:迎旭 孟立 摄像: 照日 张献江

  龙岩是客家人的历史舞台,这里生活着二百多万客家人,占龙岩总人口的80%。

  在龙岩的连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绝技表演。温文茂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与众不同的是他书写的工具是普通的筷子,温文茂的“筷子书法”炉火纯青,被人们称为“龙岩一绝”。不过这还不是最绝的,在龙岩,还有一项绝活叫“木偶书法”。

  出场表演的木偶看似笨拙,却身怀绝技。木偶的主人叫李明卿,是“中国三大木偶表演艺术大师”之一徐传华的嫡传弟子。其实,龙岩的提线木偶自清代就诞生了,然而木偶书法却是李明卿的独创。

  数百年前,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最终选择了福建山区作为自己新的家园。在迁徙中,他们形成了一支特立独行的民系,而迁徙的历史又赋予了客家人怎样独特的精神气质呢。

  我们走进层峦叠嶂的山区,试图寻找“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传承和发展的点点滴滴。

  这是隐没在山崖间的一处石刻,被当地人称为“摩崖石刻”。据专家推测,“摩崖石刻”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石刻上刻画的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华钦进是一位普通的渔夫,十几年前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右手,但是只有初中文化,又进入暮年的他,开始在劳作之余学习诗词楹联。并自称“独臂渔人”。

  “独臂渔人”渐渐地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诗人、书法家。

  1985年,他创办了一个农民诗社。在这样偏僻的小镇里,有这样一处雅致的场所已非易事,更何况诗社的成员是清一色的农民。由农民自己创办的诗社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诗社虽小但名气很大,农民诗社的社员们经常参加全国范围的比赛,并且获得了不少的奖项。诗社墙壁上的一幅字:“ 姑田一绝、满纸乾坤 ”,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姑田一绝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这些写奏折、作皇榜用的纸是怎样生产的呢 ?

  这是一间古老的造纸作坊,如今,这个小镇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造纸技术。

  据说,曾经有日本的专家团到这里考察,将每一道工序都仔细的拍摄记录下来。

  听说日本的考察团回去之后,还是造不出这么好的宣纸。这看似简单的操作里,蕴藏着古老造纸术的无穷奥秘。

  中原的造纸术为姑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纸业的发展会为客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里是龙岩的四堡乡,四堡曾经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四堡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刷业遍及全乡,从事印刷业的男女老少占全乡总人口的60%/。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

  四堡地处闽西山区,交通运输极为不便。那么,如此大规模全国重点印刷业是怎样进入这个偏僻的山村的呢?

  当时四堡出版发行的书籍相当广泛,从古典名著,四书五经到医药书籍、儿童读物应有尽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儒雅书商,凭借一股志气把地处偏僻山区的四堡变成了中国人向往的文化基地。也培育出了象邹韬奋这样优秀的革命家、记者。

  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四堡雕版早已成为了稀有的文物。今天的四堡乡依然古朴,这是历经三百年繁华后安详的落幕。

  客家祖先的精锐之气与农耕民族的礼仪教化之风在这里砰然相遇,碰撞出了四堡的辉煌,也碰撞出了中华民族雕版史上的辉煌。

  在四堡的村头有一座古老的玉沙桥,它见证了四堡几百年的沧桑风雨。四堡的先民本是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他们不仅仅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更带来了中原高度发达的文化结晶。

  几百年来,曾有无数的书商从这座古桥上走过,而四堡的印刷业同样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桥梁之一。

  培田是一个村庄,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坐落在福建西部崇山峻岭中的村庄,这个村庄只有一个吴氏家族,却一脉相传了八百年 。

  吴氏族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经济、村治、文教、词赋等。是明清两代培田吴氏社会生活的全景展现。

  我们试图了解这个沉积着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小村庄,试图揭开培田的表象,去探寻这个八百年的古村落里包藏着的心灵奥秘。

  于是,我们找到了培田的一位老校长吴美熙,吴美熙博学多识,对培田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他也算是培田文化的一部分。

  这座“进士第”的主人叫吴拔祯,是培田吴氏家族中地位最显赫的人。清光绪年间,他坐到了蓝翎御前侍卫。

  与恩荣牌坊遥相呼应的是另一个乐善好施牌坊,是为培田村另一位显赫的人物吴昌同所建的。吴昌同曾经被朝廷评为百万公。据说,当时“百万公"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翁。

  吴昌同的难能可贵在于他成为富豪之后,在培田大力推广和实施学田制,出资修建学堂,为贫困人家的子弟提供读书的经费,以商助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吴拔祯是武官,吴昌同是商人,但他们骨子里还是个富有书卷气的儒生,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难以释怀的文气。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小村人才辈出呢?

  在培田村的窗雕上,刻有忠孝礼仪的古训。这些精美雕刻、横披匾额、甚至地上的鹅卵石,都充满了道德的教化和思想的闪耀。

  在培田的竹林旁有一处僻静的书院,叫南山书院。二百多年前,南山书院的名声如日中天,一度成为闽西一带办学的典范。当时在许多人的眼里,南山书院不亚于今天的清华北大。

  在南山书院办公厅正中的位置,挂着一副孔子画像,学生们出入时第一眼就能看到孔子画像。连风流才子纪晓岚都被培田的文气所感染,留下了“渤水蜚英”的笔墨。

  今天在南山书院的旁边是一所小学,培田小学的学生们依旧保留着每天必练南拳的传统,在闽西,崇文尚武的儒风依旧。

  培田小学是这个村里最好的建筑,在客家地区环境最好的地方一定是学校,最受尊重的人一定是教师。而宗族中最有身份的人一定是读书人。所以在这样偏僻的小山村里,客家人几经沧桑,依旧文才武略源源而出。

  这里是培田一间普通的民宅,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对他的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村外的田间,我们找到了在地里干活的吴烈。

  吴烈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培田,吴烈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35岁才开始学习书画。今天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文人。很难想象泥腿汉子能画出如此清远的梅兰竹菊,但在培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天的培田,依然民风儒雅。

  在培田村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片小天地叫“ 容膝居”。在容膝居的一面墙上我们惊奇得发现这样四个大字, “可谈风月”。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这里竟可以对有伤风化的男女之事七嘴八舌,这恐怕在当时的农村,甚至是今天的农村都是极为鲜见的。 容膝居这个名字的意思指空间狭小,容膝居的空间的确不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竟有如此超脱的心境,映照了如此不同的文化,在那个极端封闭的年代,容膝居显得不可思议的意味深长。容膝居曾经是妇女们的世外桃源。

  培田也是客家人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家,培田永远是温暖的,这个有着祖宗庇护的美丽山村,以他深厚古典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一个八百年的文墨之乡,在如此优越的书香环境中,文风郁秀,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怪了。

  培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大书,走在配有千家诗的长廊,我们好像看到了客家人发展壮大的轨迹。

  衍庆堂是培田村最古老的建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见证了培田曾经的辉煌。厅前这座古老的戏台,沸腾了600年,客家人的生命轨迹和文化祈向与岁月重叠着,散发出古旧而又温馨的书香。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