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嘉兴《城乡零距离》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6日 15:42 来源:CCTV.com

  编导:张淑芳 摄像:康军 郭浩

  二十年前,两个年轻人背井离乡从乡村来到城市,但农业户口却让他们举步维艰。

  "当时到城里找工作也很难的"。"有时晚上眼泪都掉下来"。二十年后, 这座城市取消了农业户口,他们一个留在了城市,而另一个却回到了家乡。这二十年城乡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5年5月9号,在浙江省嘉兴市乌桥村的村史上是值得书写一笔的日子。

  伴随着霹雳啪啦的鞭炮声,乌桥村的许多村民争着上了这第一趟班车,这次他们倒不一定是进城办事,他们图的是一份新鲜,这位大妈就撂下了田里的农活拿着镰刀就上了车,她的这种举动是城里人难以理解的。公交车开通何以让村民们如此激动呢?

  嘉兴是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村子没通公路的时候,村民们只能划船进城,要是遇到急事儿,这一下一下的划,是急不得恼不得。

  以前从乌桥村划船进城要用两个多小时,现在乘公交车进城则只需十几分钟,这个空间距离的缩短让村民们很是激动,其实发生在城乡之间的巨变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缩短,而是户口本上那“农业”与“非农业”的一字之差。

  伴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又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他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身份证明。这个让中国人使用了近六十年的户口本,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不仅仅是一个公民简单的身份证明,还让一部分公民享受到了不一样的社会待遇。

  董秋月是嘉兴海宁市的居民,她和丈夫在城里开理发店为生。现在她回忆起三十年前作为非农业人口享受的社会待遇时感觉自己就像特权阶层里的人。

  “粮票”,这个特定的名词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非常遥远和陌生。然而,在那个年代,它却与“布票”、“油票”等一起成为区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重要标志。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像粮、油、布等主要生活物资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非农业人口由国家统一供给,凭票购买,而农业人口则只能依靠自给自足。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划分,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这种户籍制度却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间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孙园林老人是嘉兴市余南村的农民,回想起那个时候的生活,心里仍是酸酸的。

  采访: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余南村村民 孙园林

  “心里面很难受,想想要流眼泪的,流眼泪的,以前真苦。住茅草屋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吃糠、吃糠的。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不是骗骗你的。像水一样的,把糠抓一把放到碗里,拌拌水吃。洪水过来,茅草屋里面,墙要倒,是泥墙,墙是泥筑的,泥墙要倒。”

  在那个年代,户籍制度配合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复苏,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市粮油供给制度、城乡不同的医疗保健、物资配给制度以及就业、教育乃至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城乡两种不同的待遇,却拉开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以非农业户口引以为豪的董秋月,长大后却爱上了农民潘为明,然而让董秋月没有想到的是,在婚后的生活中,丈夫的农业户口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让她不得不面对两次大的人生抉择。

  董秋月的丈夫潘为明以前是新仓村的农民,在他刚刚进入城市的时候,城里人给他起了一个统一的名字"乡下人"。

  农民终于可以进城打工开始于1978年,这一年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全面竞争的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的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而言无异于脱胎换骨,而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则意味着换了种活法。城里人打破了铁饭碗有了竞争力,而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产生了富余劳动力,许多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发展。

  潘为明在看到城里有许多人摆摊经营小商品时,他也有了摆摊当小老板的想法,于是来到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

  潘为明在城里学起了理发。在学理发期间,他认识了城里的姑娘董秋月,不久两人就相爱了。可是一个城市姑娘和一个农村小伙谈恋爱,在那个年代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回到农村的孙国祥,看到自己的家乡跟以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大多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他们或者从事养殖业,或者开办私营企业,农村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

  在城里,潘为明和董秋月的理发店在左邻右舍的光顾下生意还算不错,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新婚的甜蜜。可是不久那个让他们不愿提及的户口问题还是摆在了他们面前。

  在四十年前,中国就加强了对农转非的控制。那时候中国经济十分困难,政府又在发展城市,所以从那时起就对城市人口进行了控制。到八十年代,城市所谓“民工潮”现象的出现迅速增加了城市人口,引起了所谓“过度城市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再次加强了对“农转非”的控制,迁转户口的条件十分严格。

  潘为明根本不具备“农转非”的条件。要想两人的户口在一起,就只有把董秋月的城市户口迁到她丈夫所在的农村去。放弃孩子?还是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非农业户口?对董秋月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潘为明夫妇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取名潘咪雪。小咪雪很快长到了入学年龄。潘为明夫妇想让她在城里上学,可是农村户口的孩子在城市上学,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

  孩子的户口问题又一次搅乱了潘为明董秋月夫妇的心。让孩子到农村上学还是留在父母身边,潘为明夫妇为此一筹莫展。

  海宁市突然取消农业户口,这个消息令董秋月十分惊讶。

  “我的户口怎么一下子变成城市户口了”。新的户籍政策让老百姓一时间难以接受。

  “对新的东西不可能马上接受”。实行了近六十年的户籍政策为什么能在海宁取消?

  就在夫妇俩为孩子户口影响学习的事儿发愁的同时,他们所在的嘉兴海宁市,正在出台有关户籍改革的政策 。

  采访:海宁市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警长 俞晓松

  “说实在的无论是从方便群众来说,还是服务经济这个角度来看,特别是从我们海宁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二元户籍管理有许多弊病,改是必然的。”

  2003年的10月1日,嘉兴的海宁市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新的户籍政策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海宁不管是农村人还是城镇人,都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改革似乎来得太突然,也太简单。高兴过后董秋月却心存疑问,过去许多农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用尽心思、想尽办法都很难得到的非农业户口,现在怎么来的这么容易?

  采访:嘉兴海宁市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警长 俞晓松

  一开始有许多老百姓对新的东西不可能马上接受。说实在的作为我们来说,我们从便民服务这个角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通过媒体,向全市居民群众进行宣传,使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其次在窗口增加了许多便民条,上面记载了新户改以后一些具体的措施和便民服务的项目。

  中国实行了近六十年的户籍制度在海宁被取消了,而且是第一个取消的城市。原有的户籍制度为什么仅仅不适用于这座城市,嘉兴市的海宁又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目前的中国正处在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阶段,嘉兴是第一个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嘉兴处于最具有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中国沿海经济带中心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在历史上就很富有。两汉时嘉兴就粮桑并重、商贾云集,到明清时已成为是中国最早、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地区之一。发展到现在,嘉兴已经成为发达的工业城市。在嘉兴所属的7个县市中,就有5个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这些优势使得嘉兴具备了改革的条件,自然成了 "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先行者。

  海宁是嘉兴的一个县级市,几年前,对海宁钱江潮的直播,让许多人记住了这座城市。

  海宁不仅以钱江潮闻名于世,它还是中国的皮革、纺织等产业基地。发达的工业使得海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的劳动力早已满足不了工厂的需求。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成了工厂的劳动力来源,户籍制度改革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潘为明夫妇自然成了改革的受益者,他们一家终于在这座城市站住了脚。

  现在嘉兴的海宁已经无所谓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家有着同样的身份证明,大家一同享受着同样的城市空间。

  在嘉兴的南湖区,回到农村的孙国祥在朋友的帮助下办起了一个小塑料加工厂。经过八年的努力,他的塑料厂年利润已经达到二十多万元。71岁的孙园林老人也时常给儿子当当帮手,接接传真。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学校的发展,孙国祥的女儿孙成琪所在的余新镇中心小学,从师资力量到学校建设都已经和城里的学校没有什么差别了。

  采访:嘉兴市南湖区余新镇中心小学校长 蔡玉麟

  我们学校正在倡导科技教育,我们这些学生生长在农村,他们每天放学回家以后看到他们的父母在从事农业劳动,他们感觉他们的父母亲体力付出的很大,这些劳动工具能不能经过他们改进以后更省力更省时。

  十年前,学校就是根据学生想要改进农具的想法,建了这座科技馆。他们请来了校外的辅导员,帮助这些农村孩子把他们的想法变成一个个作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品,有的还荣获了全国的大奖。余新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放学了,孙成琪跟其他同学一样,走到学校大门的时候,把校牌在门口的仪器上一刷,她父亲的手机就响了。

  每当收到短信以后,孙国祥都会按时开车接女儿回家。此时的孙园林老人早已告别了茅草屋,和儿子孙国祥一家生活在了这座别墅式的小楼里。

  在嘉兴每座小镇的医院里,每天都会有即将分娩的妈妈。而今她们已经不用再担心孩子的户口是农业还是非农业。

  在嘉兴这片土地上,这里祖祖辈辈以农耕为主的农民将要迎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户籍制度,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