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嘉兴 > 正文

嘉兴 《水孕嘉兴》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5:47)

  编导:张朴 摄像:单世伟

  浙江嘉兴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江河湖海是嘉兴人世代生息的家园。嘉兴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古老的大运河和捍海塘见证了它的崛起,今天,当汇集了人类高科技的核电站和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出现在这里的时候,水再次赋予了这座城市崭新的生命活力,这是一座生命历程里注定了将永远与水结缘的城市。

  这里是浙江嘉兴市一个名叫天带桥的村庄,45年前初春的一天,几位村民在这里积肥。当时谁也没能想到,他们手中的锄头不经意之间拨开了一段尘封在泥土下面整整7千多年的史前文明。今天还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这位老人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45年后,同样是初春的一天,我们匆匆赶往当年的发掘现场,陪同我们的是嘉兴市博物馆的陈行一先生。凭着当年的记忆,老陈很快就找到了马家浜,出乎我们想象的是它原来只是一条江南大地上再平常不过的小河岔。

  考古界把这次发现命名为马家浜文化,今天,当地人准备在发掘现场上建造一座重现远古人类生活景象的遗址公园,因为这里是迄今为止江南腹地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当年出土的大部分文物保存在嘉兴市的博物馆里,在众多的文物中,有七千多年前先民们驯化出来的稻谷种子,有先民狩猎时使用的骨矛,而这些石犁的出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定居了下来,并开始了最早的农耕。

  而作为马家浜文化的标志器物腰沿釜的出土,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火来烹煮食物了。后来,考古界在同属一个地域的其他地方又发现两座远古人类遗址,考古界把他们命名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文化都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发祥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而嘉兴正好处在太湖流域的南岸,中国最早的水稻出现在这里,水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当江南的水乡孕育出了嘉兴远古的文明之后,这块富庶的土地也很快变成了古人竞相争夺的战场。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太湖流域有两个国家吴国和越国,由于这里水网密布,因此,吴越两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船只进行水上作战的国家。 

  大约在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在今天的嘉兴境内发生了一场大战,史称椎李之战,椎李是嘉兴的古称。这次战役越国军队获得了全胜,战争结束后吴越两国在这里划定了疆界。在当年两军交战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一座名叫国界的古桥。

  两年后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并让越王勾践到吴国当了三年的臣仆,后来,勾践巧施美人计,把绝世美女西施献给了夫差,演绎出了那个卧薪尝胆的经典故事。这段历史我们从今天嘉兴的一些地名上还能看到。这是嘉兴市区中的北丽桥,它最早的名字叫望吴桥,传说当年西施就是通过这里去了吴国,人们感念与此,就留下了许多望吴的名字,承载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感慨。其实,再美丽动人的故事也改变不了嘉兴这座城市因水而生的根本命运,因为在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上,它后来发生的那些更加动人的故事,依然延续着与水的牵连。

  嘉兴地处杭州湾,濒临东海,背靠太湖,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嘉兴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被水环绕着的城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江河湖海构成了嘉兴人世代生息的家园。从因水而生到依水发展,数千年来,这座城市的命运里始终流淌着水的痕迹。

  嘉兴最早叫长水,秦朝时称为由拳,三国时由于境内野稻自生便改名为禾兴,因此,嘉兴也被称为禾城。

  靠海的嘉兴曾经以盛产海盐而著称。翻开嘉兴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我们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在这里开挖了一条水道,并在这里设置了海盐县。

  据史书记载,公元216年,秦始皇南行“至钱塘临浙江,曾至由拳登海盐驻秦山”,两千多年后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建在了当年秦始皇登临过的秦山之上。秦山核电站建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杭州湾里有足够的海水可供冷却发电机组使用。在离秦山核电站不远的地方,我们发现了这些被当地人称为捍海塘的石堤,它们在海边已经屹立了一千多年了,那么,人们为何要修建这样的石堤呢?

  钱塘江潮水天下闻名,但是,在这汹涌澎湃的潮水后面则隐藏着一部嘉兴人几千年来与水搏斗的波澜历史。这是嘉兴市海宁境内一座清代雍正8年修建的宫殿式庙宇,为了建造海神庙共花费了十万两黄金,这相当于当时全国财政的三百分之一。那么,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家要花费巨资在这里祭拜海神呢?

  在钱塘江边我们见到了一种用铁钉连在一起的石坝,它就是著名的鱼鳞石塘。

  今天,在钱塘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用混凝土修建起来的防洪大坝与古老的鱼鳞石塘并列在一起,坚强地护卫这块富庶之地不受水害侵袭,因为这里一直是中国财税的重地。尤其是当后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这里更是成了古代中国经济命脉的所在,而历代王朝不惜在此投入大量精力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这里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这是一张反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繁盛的绘画,它描绘出了当时开封城里繁华的市井生活景象,人们从运河里运来各式各样的商品进行交易。这同样是一张反映同一时期运河沿岸城市生活风貌的绘画,只不过它所描绘的对象是一组江南的城市,而嘉兴正是这些城市中重要的一员。

  这三座古塔是运河进入嘉兴的一个地理标志,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那么,在持续了一千多年的航运历史中,我们今天还能找到当年船运留下的一些痕迹吗?嘉兴船舶博物馆的于金良先生和几名在这里修筑石坝的工人为我们重现了当年的一个情景。

  今天,三塔下的船只依然是过往不息,犹如火车一般的船队每天也会出现在这座城市里,古老的大运河似乎并没有随着远去的船队而消失。

  这里是嘉兴保存完好的一座古镇,如今这个被水环绕的小镇成了备受旅游者追捧的热土,然而,如果是在清晨,是在还未出现游人如织的时候来到这里的话,眼前的这座水乡小镇才是原汁原味的,也才能看到生活在这座古镇里的人们保留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

  许多乌镇人的一天是从喝早茶开始的,乡下来的人把带来的蔬菜放在茶馆的门前,一边喝茶一边做生意。嘉兴人爱说这样一句话,“钱可以少赚一点,但头道茶是不能不喝的”。有人说这是嘉兴人生活观念里的小富即安,但也有人说其实这才是嘉兴人真正想要过的那种淡泊安宁的日子。

  在乌镇,我们发现有许多临河的房子都建在了水面上,这种浓缩着江南水乡人家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房子被称为水阁。

  乌镇的中心有一条名叫车溪的水道,是过去进出乌镇的主要通道。在水乡,船就是车,也正是由于此,这条供船行驶的水道才有了这样一个名字。如今水道依然,木船依旧,只不过船上早已不再运货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来游览水乡的游客。

  从嘉兴向东的大运河在经过乌镇之后向北流去,而连接着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则继续东行,最后来到了杭州湾北岸的乍浦港,一百多年前,这里是浙江最重要的港口。

  七十多年前,孙中山来到乍浦,面对宽阔的杭州湾,一个宏大的规划出现在了这位伟人的心中,并把这个计划写进了自己的《建国方略》之中。

  虽然后来这里并没有建起一座东方大港,但是,今天的乍浦港作为杭州湾北岸的一个重要港口,由于连接着大运河上的内河,因此,它成为了东海海岸上一座独具特色的港口。

  在乍浦港的海岸上有这样一座并不起眼的小亭子,但它却是嘉兴人为了纪念古典名著《红楼梦》从这里走向世界而专门建造起来的。200多年前,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伴随着中国江南运往国外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枕着杭州湾流动的海水,踏上了走向海外的旅途,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与江南有着深厚渊缘的《红楼梦》最终是借助江南的水走向了世界,这似乎是一种宿命的巧妙安排。

  今天,在当年孙中山计划建设东方大港的这片水域上,一座跨海大桥正在兴建,这座全长36公里的世界第一桥把嘉兴人的家园拓展到了东海之上。

  这还是一座桥,它离跨海大桥不过十里,但这座七十多米的桥却是中国江南最长的古桥,这张画描绘的是当年康熙南行时乘船经过此桥的情景。今天,这座桥梁依然是两岸居民往来的通途,桥下依然穿梭着过往的船只,而当我们把这两座建在了不同水面上的桥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两座桥梁不正是这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一条命运轨迹吗。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