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从容成都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1日 15:28 来源:CCTV.com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座城市,几千年不曾改变过名字,那就是成都。这大概得益于它的富庶和安逸,他的成熟与从容。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与一个伟大的人类工程和他留下的精神分不开的,这个工程就是都江堰。

  公元前272年,秦国为了统一帝业,派遣了一位叫做李冰的人担任成都的郡守。他当时的一大任务就是把岷江之水引向成都,构建军事上的补给线,经济上的大粮仓,以便保证秦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李冰经过认真的勘察,充分利用地形,科学地修建了鱼嘴分水堤、飞砂堰和宝瓶口三大工程,分别用来分水、排沙和泄洪,最终完成了这一世界上惟一存留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成以后,李冰继续不断地完善这一水利工程,并在其他地方疏浚河道,造福于民。

  为了永续利用,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延续至今。

  即使是在李冰死后,这位一心为民的地方官,也是把自己化作监测水位的石像置于水中,永远守护着身边这造福百姓的工程。

  都江堰这一浩大的水利工程当年仅仅用了14年,到现在已经为川西大地不知疲倦的造福了2000多年。它造就了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成都,也赋予了这片地域的人们从容的信念。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璀璨明珠。

  早在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就称赞说:"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都江堰,作为古代了不起的物质文明沿用至今,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赞美也不过分。不过,他惠及后人,真正值得人们抬头仰望底首思索的,该是深蕴其中的那一种人文的理念和精神。这就是:因势利导,道法自然,以民为本,鞠躬尽瘁。

  采访:摄影家 陈锦

  都江堰是个浩大的工程,他造福了四川,人民感谢李冰,把他奉为川祖,川祖庙很多,都有塑像,人们把李冰当神了。

  都江堰对四川人讲,感情非常深。我个人更喜欢她的寺庙、遗迹。每次走到那都要看看。感受最深的是每年清明的放水节。开春放水,水流如川西平原,一年的生计就开始了。一年之际在于春,水是农业的命脉,都江堰也就成了我们川西平原的命脉。

  都江堰建成四百年后,一位身着长袍的百岁老人长途跋涉,来到了都江堰西南侧的青城山。他在这里创立了天师道,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惟一的自创宗教--道教。这位老人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张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或许,道教的道法自然和都江堰的修建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吧。

  道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说:道教音乐是世界上最早的交响乐。

  到了清代,青城山道士张孔山聆听着变化万千的泯江之水和山涧溪流,道法自然,谱出了一首感悟至深的古琴曲--《流水》。这一乐曲,被当今世界视为东方音乐的杰出代表。

  正是这首乐曲,伴陪着美国“旅行者二号”空间探测器在茫茫太空中不停的回响,为人类寻觅着宇宙空间的知音。

  2000年11月,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和一座天下道教名山,为人们留下了千年的富足和享用不尽的思想与文化遗产。富足的生活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也潜移默化的滋养着成都人的心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据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就是说,世人饮茶是从成都开始的。

  有道是:“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成都就是一个大茶馆,茶馆便是一个小成都。

  夸张的说:成都人泡在茶叶里,已经有一万年了。

  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交的平台。在这个俱乐部里,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平等。高官也好,平民也罢,由不得你有半点的造作和特权。

  舒适的桌椅、适当的距离。人们在这里可以款待宾客,交朋结友,谈情说爱,读书看报,谈论生意,化解纠纷,真是无所不包……。可以说成都的茶馆,几乎囊括了社会和人生的全部情态。

  在这里,人们听着、看着、谈着、品着。品味着休闲、品味着文化,也品味着亲情、友情和爱情。品到深处,是生活中的温馨和安宁,是人生的快乐与真情。

  成都人就是这样,在茶馆里的闲适中,喝出了自己浓酽的日子,度过了安适清香的岁月。

  采访 摄影家 陈锦

  前不久去一个小镇,有一队送葬的,吹吹打打,来到茶馆前面,搬出一张桌子,抬出一个椅子。戴孝的人跪的茶桌前,抱着遗像。一问,是祭拜老人。老人是老茶客,天天来,过世了都离不开茶馆。可以想象四川人与茶馆的关系了。

  因闲适而兴娱乐。自从有了茶馆那天起,川剧的演出就在这戏园、茶馆里。川剧中变脸常常是茶馆里的压轴大戏,令人百看不厌,拍案叫绝。

  成都的茶馆从来离不开民间的艺术,而这些民间的艺术也因茶馆获得了表演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于是,人们从小接受着艺术的熏陶,在喜闻乐见中,学习着历史,也接受着传统道德与文明的教化。

  可以说:成都的茶文化,延续着一个文化的成都,打造出一个安逸的成都,也滋养了一个精神康健的成都。

  成都历来对文化人格外尊重和崇敬。作为诗圣的杜甫,一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可是全国修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杜甫纪念地,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了。

  成都人为什么会如此敬重杜甫呢?

  这是因为当他自己的房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他自己居住的破旧茅屋挡不住突来的风雨时,他心中却深深牵挂着那些无房遮雨的百姓们。正是这种“每遇风雨思百姓”的为官心态,赢得了成都人对这位诗人官员格外的崇敬和爱戴。

  采访 摄影家 陈锦

  我作为成都的摄影师,对杜甫草堂很关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留下了很多伟大的诗篇。在成都居住的几年里,他所作的“三叠”、“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些诗篇里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都非常令人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成都是我国养蚕织丝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甲骨文中,“蜀”字就是一个蚕的象形字。所以四川又有“蜀国”的美称。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绣工的苦苦探索,使蜀绣工艺有着鬼斧神工般的绝招。

  这就叫双面绣。它是用同一根针、同一根线,一针绣下去,在薄如帛纱的面料两边分别绣出不同色彩的图案来。双面绣也是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刺绣才能完成的一门绝活艺术。

  这些凝聚着几千年智慧的蜀绣精品,常常被选作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贵宾 。

  “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著名的《蜀道难》,是诗仙李白面对险峻奇绝的蜀中地理环境发出的感叹。

  这个成都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以其极度夸张而伸出的眼球,和大得近乎认不出的耳朵,引起了海内外文物专家的惊讶和猜想。

  也许,这夸张的形象反映出的,正是成都人的祖先4000多年前对眼睛和耳朵的祈盼吧。可以想象:被大山闭锁的人们,是多么强烈地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外面的信息他。

  眼前的这些栈道,与其说是道路,不如说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他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吸附在悬崖绝壁之上,蜿蜒而去,为我们留下的只有几千年前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的蜀国,每户出一个壮丁,五个壮丁为一群体,年复一年的劈山开路。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无数个五丁壮士,面对险象环生的峡谷河流,用生命和意志,把对道路的渴求和心中的希望镌刻在这陡峭的大山之中。构架起纵横的栈道,实现了祖辈的梦想。

  这一条条世界交通史上堪称奇迹的道路,纵横通达,使那时的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与古老的栈道相比,今天的道路和交通工具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眼前这所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大学里,正在研究着新型的交通工具,它的名字叫: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车在世界上的发展是近些年的事情,在德国申请了常温常导的磁悬浮车专利,日本于研制出低温超导的磁悬浮车后,中国能够后来居上,研制出更为先进的高温超导载人磁悬浮车,可以说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发挥了超常的智慧,做出了超常的努力。

  磁悬浮列车的优势是通过无接触的悬浮,使运载工具实现高速运行,最高时速可以达到500公里。同时没有轮轨列车的晃动震颤和噪音,快捷、舒适、安全、环保。这不正是当代人们梦寐以求的陆地交通工具吗?

  采访:西南交通大学超导技术研究所所长 王家素

  人类总是追求很高的速度,而且非常舒适,恐怕人类永远要这样奋斗下去

  20世纪的最后一天,世界上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在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研制成功。时逢世纪之交这辆驶入新世纪的车,被命名为“世纪号”。

  当年李白吟唱的《蜀道难》,已成为历史遥远的记忆。

  然而,在这条用执著和坚韧铺就的古老栈道上,一路向我们走来的,是积淀在这片地域上的古老文明。

  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这座惠及后人几千年的伟大工程;青城山道教博大精宇宙观;还有这智慧的技艺、伟大的诗篇、精彩的川剧、茶馆的安逸;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政治的、人文的理念,正是前人留下的灿烂,照耀着我们的前程。

  愿善于开路的成都,承载着璀璨的文明,“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一路走好!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