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西藏《西藏第一渔村》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31 来源:CCTV.com

  夏天的一个傍晚,顺着拉萨城到贡嘎机场的柏油公路,我们来到拉萨河下游的一个小渡口,这是去峻巴村最近的渡口,向导告诉我们,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准能遇见峻巴村过往的村民。

  果然,没过多久,一辆手扶拖拉机,拉着几只牛皮船向渡口驶来,他们是峻巴村打鱼归来的村民,要在这里过河回村。

  因为峻巴村所在的拉萨河南岸,被群山环绕无路可走,所以,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都由这条船把村里的手扶拖拉机和牛皮船运到北岸,再用手扶拖拉机,沿着公路把牛皮船运到上游十几公里的地方,人们在那里顺河而下,下网打鱼。到了下游把鱼卖掉,再用手扶拖拉机把牛皮筏子和打鱼人运回渡口,村里的这条机动船,每天都准时到渡口来接打鱼人回村。

  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划船是十分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船翻人亡。峻巴人对这一带的河面非常熟悉,他们从北岸划船回村,总是借助这道回流的漩涡,顺势向南岸靠拢。

  到峻巴村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与驾船人约好,两天后的上午10点,他会到这个渡口来,接我们过河进村。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们如约来到渡口,但却一直见不到机动船的踪影,过了很长时间,有人背着牛皮船从下游慢慢走来,他们正是峻巴村的打鱼人。我们才得知,村里的机动船昨晚回村时,螺旋桨碰在石头上,船已经不能用了。要想去峻巴村只能乘牛皮船了。

  看来峻巴村真是一个难以靠近的村子,这进一步引发了我们了解这个村庄的强烈愿望。

  西藏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牧区以放牧为主,农区则以半农半牧为主,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而我们只要看一下峻巴村周围的自然环境,就知道这里的人们为什么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

  峻巴村坐落在拉萨河南岸的一处山坳里,离拉萨城四十多公里,顺河而下,七、八公里处就是雅鲁藏布江。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村庄所在的岸边,只有很少的可耕田。环抱着峻巴村的这些大山,层层叠叠,云雾缭绕,寸草不长,山下没有道路,山顶终年积雪。拉萨河上的水路,是峻巴村与外界的惟一通道。

  西藏有很多河流湖泊,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大多数藏族人是不吃鱼的,这主要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系列的龙神,而在西藏原始的宗教—本教的经典记载中,龙神泛指鱼类,这就是西藏人不吃鱼的主要原因。因此,长期以来,西藏的渔业并不发达。

  峻巴村是个例外。这里的人们,不仅吃鱼,而且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据说峻巴村是全西藏独一无二的渔村。

  峻巴村住着八十多户人家,一共有六十多只牛皮船。这些船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生产工具。

  夏天,峻巴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阴雨季节,河水看涨。人们已经无法下河打鱼。

  河里涨水,青稞抽穂,这正是渔闲和农闲的时候,但峻巴人不会闲着,他们总是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搞一些副业,峻巴人最拿手的活儿,自然是制作牛皮船。他们做的船以经久耐用而闻名当地。

  这是村长普布,每逢村里做船都少不了他。

  皮匠白朗家的大院里,人们正在制作牛皮船。

  正在敲打皮子的中年男子,就是峻巴村里有名的皮匠白朗,凭着祖传制作皮具的手艺,他常年在家制作背包、马包、马龙套等皮具,做好的成品全都送到拉萨去卖。

  牛皮船是藏区最古老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西藏各地都可以见到,由于它简单、方便、实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船看上去很简单,但制作过程却很麻烦,这是一项技术活,需要几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制作一只船,需要四张牛皮,而且必须是公牛皮。人们把新鲜的牛皮事先放在水里浸泡几天,褪毛后才能使用。制作时,先要将四张牛皮用牦牛绳缝合在一起,缝制的过程既要仔细认真,又要迅速快捷。如果缝合不好,就会影响船的寿命,如果缝得太慢,牛皮一干就无法插针。

  峻巴村里制作牛皮船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老人。边巴今年七十多岁了,他是村里做船的领头师傅。每只牛皮船所用的“龙骨”,都由他亲手制作。“龙骨”就是撑在牛皮船内的木头支架,材料通常采用耐湿而有韧性的柳木。边巴只是用眼看一下牛皮,就知道该用多长的龙骨,根本不需要尺子量,肯定合适。

  按照村里的规矩,无论谁家做船,左邻右舍都要赶来帮工,对于这些帮工的人,主人不用付任何酬劳,只需提供足够的青稞酒便可以了。喝青稞酒也是有规矩的,无论做船的人有多少,酒杯大家共用,但为表示对领头师傅的尊敬,主人要为他单独准备一个酒杯。

  一只牛皮船必须在当天做完。因为牛皮干了之后便无法使用。

  峻巴村的人非常勤劳,男女老少,没有闲人。全曲水县有114个自然村,它们当中,峻巴村是最富裕的,这真的应了西藏人的一句谚语,勤劳必有所报。

  做船的人们缝制好牛皮,扎起了船口,下一步就是把龙骨撑进船里。

  一只牛皮船质量好坏龙骨是关键,龙骨过长,会把牛皮撑破,短了,船体就会松动。

  牛皮船撑好龙骨之后,一定要在船里涂上一层菜籽油,这也是制作牛皮船的最后一道工序。

  通常情况下,牛皮船的使用寿命,取决于主人对船的保养情况,一只牛皮船如果保养得好,可以使用三到五年,否则用不了一年船底就会烂掉。而保护牛皮船最好的办法,一是及时晾晒,二是使用过程中,要经常在牛皮接缝处涂上些菜子油,因为经过这些菜籽油的浸润,牛皮船会变得更加柔韧耐用。

  西藏很多地方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认为吃鱼会冒犯龙神,有悖常理,所以很多西藏人是不吃鱼的,不仅如此,据说古代藏王还禁止捕鱼。但峻巴人怎么会有此特权呢?做船之余,我们听边巴老人讲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同期:边巴

  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无地可耕、无处放牧,他们只能以打鱼为生,但藏王有令,禁止打鱼, 所以峻巴人只能偷偷地打鱼以求生存。有一天,文巴在打鱼的时候,捕到一个名叫雍卓拉姆的仙女。这个仙女十分美丽,又贵为神仙,与文巴的地位悬殊太大,所以他就把仙女献给了当时的藏王诺桑。藏王很高兴,准备奖赏文巴,并问他是想要官,还是要金银财宝。文巴说,我什么都不要,只求藏王允许峻巴村的人继续打鱼就行。藏王答应了文巴的要求,但他只允许峻巴人打鱼,其他地方的村民不得效仿。这个故事我们村里人人会讲,后来,它还被编到藏戏里去演唱呢。

  今天是雨季里难得的好天气,尽管拉萨河的水位还是很高,但仍有部分村民决定下河打鱼。机动船至今还没修好,他们只好划船过河,再背着牛皮船沿公路向上游走十几公里。上游有一处河面宽阔、水流缓慢的水湾,这里的鱼最多,所以成了村民们打鱼的主要场所。

  村长普布的儿子尼玛次仁,是峻巴村的打鱼能手,而下河打鱼必须两个人合作,一人划船,一人撒网。尼玛次仁的合伙人是他的表哥洛桑扎西。

  今天,尼玛次仁没去打鱼,他要把母亲一个月来编织的牦牛毯送到县城里卖掉。

  尼玛次仁从县城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虽然只剩下半天的时间,尼玛次仁还是不想放弃,他准备到近一些的水域去,看能否打到鱼。尼玛次仁和表哥洛桑扎西一人划船,一人撒网。

  今年的拉萨河不仅水大,而且退得很慢,这里原本是岸边的树林和草地,现在水深得可以划船了。

  出了村边的水道,尼玛次仁把牛皮船向河下游划去。

  洛桑扎西打鱼是一把好手,只要看看水流的情况,他就能断定哪里有鱼。

  峻巴村的人打鱼,一般都用拦网,这种网1米多宽,50米长,下网和收网都非常方便。打鱼的人把网横向拦在河道上,无论是顺水而下还是逆流而上的鱼,只要大小合适,撞到网眼上就被卡住。这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捕鱼方法,虽然效率不高,但对于划着牛皮船打鱼的峻巴人来说,却非常适用。

  河宽水急,再加上离村子太近,一连两网,洛桑扎西没有打到一条鱼,他和尼玛次仁商量了一下,决定去远一点的地方,再碰碰运气。

  他们的运气还算不错,这一网打上了几条珍珠鱼。

  拉萨河里鱼最多的时候是春天,那时不但水位较低,所有的鱼都到上游去产卵,鱼汛一波接着一波,一网能打上二三十条鱼,一只牛皮船,最多时一天可以打100多公斤鱼。今天,尼玛次仁他们总共才打了十几条鱼,而这在雨季河水的汛期里,已经很不容易了,尼玛次仁和洛桑扎西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尽管天还很亮,但时间却到了傍晚,在上游河湾处打鱼的村民,这时已经收网靠岸。买鱼人的卡车早早就等在了这里。

  这是茶巴大桥,峻巴人每天打的鱼,都要在这里卖给拉萨来的鱼贩子。为了卖鱼方便,村民还在桥头盖了两间房子,既可以遮风避雨,喝茶休息,遇到意外天气或因故无法回村时,还可以在这里住宿过夜。

  近年来,西藏人的生活观念有了一些改变,拉萨城里的许多藏族居民也开始吃鱼,不仅如此,外地游客的增多,使拉萨的饮食业比前些年火爆了许多,鱼市的生意也年年看涨,峻巴人说,好像一夜之间,拉萨河上冒出了许多打鱼的船队,鱼贩子也就应运而生。过去,峻巴人打鱼只供自己享用,鱼打多了就晒成干,留着冬天吃。只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他们才渐渐开始卖鱼。

  今天,他们的收获不多,八个人四只船,一共打了70多斤鱼,但买鱼人价格给得还可以,每斤4元钱,每人可得30多元。

  已经接近黄昏,尼玛次仁和洛桑扎西也靠岸了,辛苦了一个下午,他们要在岸边休息一下,吃点东西再走,因为过一会儿,他们要背上牛皮船,沿公路往上游走很长的路,才能过河回家。虽然他们出来的时间不长,却也漂出了三、四公里。

  峻巴人吃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具特色的还是他们的生吃鱼汤,这也是峻巴人最喜欢的一种吃法,外出打鱼的时候更是如此,生鱼汤的做法很简单,把鱼剖腹洗净,加香菜剁成肉酱,再拌上自制的辣椒油就可以吃了。这种食用方法,不仅可以去掉腥味,而且会使原本就细嫰鲜美的鱼肉更加可口。

  峻巴村的人们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他们的生产、副业和生活,几乎都围绕着打鱼来进行,甚至连他们的娱乐活动也与打鱼有关。

  这个打青稞的场院,是村子里最开阔的一片空地,也是村民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村里的男人们都会跳一种“果子舞”,藏语中的“果”就是船的意思,“果子舞”也就是船舞。

  过去,峻巴人每年只跳两次果子舞。一次是在藏历三月开网的时候,打鱼的人们背着牛皮船聚集在这里跳舞,作为下河打鱼的开网仪式。第二次是在夏天雨季河水看涨的时候,人们要来这里跳果子舞,祈求水神保佑他们打鱼顺利,平安无事。但现在,如果有游人光临,他们也会即兴表演一场。

  峻巴果子舞的形式与藏区大部分民间舞蹈基本相同,独到之处就在于跳舞的人个个都背着又大又重的牛皮船,由三个领唱的人引吭高歌,其他人站成一圈顿地舞船,使船桨撞击船帮,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此起彼伏。

  人人既能歌善舞,又都是打鱼的好手。一只牛皮船的重量大约有25公斤左右,身负这样重的牛皮船,他们仍能载歌载舞,说唱自如。作为全藏区惟一的渔村,这种负船而跳的果子舞也算得上峻巴村里独有的民间舞蹈。

  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确使峻巴人的生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们勤劳、善良、勇敢、互助。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峻巴人为此而自豪。他们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要靠自己这双勤劳的手了。

  几年前,一位民俗学家曾经到峻巴村考察,他在向人们描绘峻巴人的生活情景时用了这样几句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生活富裕;世外桃源。”

  遍地的青稞已经成熟,过不了几天就可以收割了。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