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西藏《不信佛的藏族作曲家》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29 来源:CCTV.com

  这个位于拉萨东郊纳金路上的普通藏式院落,是边多的家。

  边多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来到大街上开始晨练。

  边多晨练的方式比较特别,他就这样倒着行走。边多说这是朋友告诉他的一种锻炼方法,据说这样锻炼有很多好处,既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又可以锻炼人的平衡能力,还可以延缓身体各种机能的衰老。

  早晨八点多钟,边多家里的两辆桑塔纳出租轿车,正在做出车前的准备工作。

  车子是否洁净,这关系到出租车生意的好坏,所以每天出车前,都要仔细地擦洗一番。

  边多已经年过七十岁,妻子仓觉比他年长一岁,他们结婚至今已经相亲相爱半个多世纪了。然而,同是一家人,同进一个门,夫妻两人的信仰却不同。仓觉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不但拜佛、礼佛、进香、转经,还严格地遵守一切宗教传统。

  边多却正好相反,他不仅不信佛,也从不进寺院。尽管他不信佛,但还是遵从妻子的意愿,拿出家中最大的一间屋子做了佛堂。

  同期声:边多

  我对宗教的观念是这样的,当然是作为一个藏族人来讲,从小在藏族家庭里成长的,父母的信仰当然是影响了我们,这是肯定的。所以说我小时候也是信佛,大人们干什么活动,宗教方面干什么活动,我都干什么,我都比较跟别的藏族人一样,还是同样信教的。

  边多出生于西藏日喀则的一个平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

  像绝大多数西藏人一样,边多的母亲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母子二人靠酿青稞酒做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

  同期声:边多

  我们都是老老实实的人,可是灾难不断地(降)临到我们家里,虽然我们没有多少本钱,做点酒也就是为了维持生活,但是由于当时制度的原因,这种税、那种税,这个人要、那个人抢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我们每天都要求菩萨,烧香的事情照样在干。后来慢慢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了一种疑问,我小的时候问过母亲这么一句话,我说我们天天烧香、天天拜神、天天拜佛、天天念经,为什么灾难不断地(降)临到我们家头上呢?为什么我们连这样狭窄的生活道路都走不通了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过去的日子,边多的记忆里充满了苦难,最早是在家乡和母亲一起为了生存起早贪黑地忙碌,十几岁就被抓到最艰苦的阿里,顶替有钱人家的儿子当藏兵。

  同斯声:边多

  我一生第一次挨鞭子,就是在藏兵营里,这个气呀怎么忍也忍不住。

  后来他因为不堪忍受藏兵营里的非人生活而逃亡,再后来又被捉回阿里坐地牢。

  同期声: 边多

  这个(牢)和别的地方确实不一样,我后来一直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这个好像……这个就好像四方形,就是宽有这么宽,深呢大概八九层楼,大致是这样,当然当时我也没有量过。 很深很深的,这本身你不用说是挨的皮鞭,别的什么刑具,受刑的情况就根本不用说,(坐地牢)这一条,这使我从脑中直到今天,还是记忆犹新。

  边多说,虽然他只在地牢里面关了三个月,但这三个月就好像做了一个无比漫长的噩梦,这个噩梦,打碎了边多脑海里对于未来的所有幻想。

  同期声:边多

  我就问我母亲,我说好像就是前辈子做了什么孽了,谁能证明我做了什么孽了?

  他开始对祖祖辈辈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觉得,阿妈信佛,阿妈的阿妈也信佛,家中祖祖辈辈都信佛,但祖祖辈辈并没有因此而过上好日子。

  同期声:边多

  我这个人是有点看实际,这种性格一直带到现在,对于(宗教)这个东西,这样好那样好,这个忠诚那个忠诚,忠诚结果怎么样,所以我对宗教的观念,就是从这些实践中,慢慢就淡薄了,再加上参加工作以后,由于学习了一点革命的道理,学习的东西多了,接触的东西多了,慢慢地就更加明确了,更加明白了,这些都是假的。从此以后我就根本不信佛了,我也不拜佛了,我也不拜佛也不烧香。

  西藏民主改革之后,边多有幸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饱受生活磨难的边多,格外地珍惜这次机会,他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边多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任藏剧作曲。

  传说,藏剧起源于十五世纪,噶举派高僧汤东结布立志要在雪域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尽管汤东结布煞费苦心,却很难募集到造桥的经费。后来,他发现虔诚的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演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藏区各地去演出,以化导众生,募集经费,这种歌舞就是藏剧最初的雏形,人们也因此称汤东结布为藏剧始祖。

  几百年来,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藏剧的唱腔也都是固定的,在边多到藏剧团之前,藏剧曲调的传承全部由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边多到了藏剧团之后,才把这些曲调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并对一些传统曲调进行加工、提炼、完善和再创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多称得上是西藏的藏剧作曲第一人。

  这是边多家佛堂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唐卡,靠北墙的刻花彩绘佛龛镶金嵌银,非常豪华。

  佛龛里供奉的是藏剧始祖汤东结布和文殊菩萨两尊佛像。边多说,文殊菩萨是妻子惊觉的本尊佛,而自己是搞藏剧的,所以把汤东结布供在了佛龛里。

  像往年一样,萨嘎达娃节前夕,边多的妻子仓觉请了两个喇嘛到家里念经。

  诵经祛灾以保平安,是信徒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藏族人的一个传统。如今在西藏,延续这个传统的大多都是些年纪比较大的信徒,或家中有老人的家庭。边多对于妻子信佛、礼佛、请喇嘛进家念经并不反感,也从不干涉。

  边多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达娃是藏剧团的小提琴手。正在为边多做按摩的这位中年男子,是边多的大儿子班觉。班觉的一双眼睛几乎失明,这也是边多老人多年来的心病所在。

  如何使大儿子在自己走后能够衣食无忧,就成了边多老人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他想,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儿子留下一笔钱,这样他就可以放心了。

  为此,边多曾经想过好多办法,然而他做生意赚钱并不像作曲那样得心应手。

  对于边多来说,赚钱虽然比作曲还要难,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都需要灵感,而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两年前,边多在一次与出租车司机的闲聊中来了灵感,他由此发现了赚钱的契机。他想,拉萨城小,而出租车的起步价又高,再加上税收和管理费相对低一些,出租车行业应该能有钱赚。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边多以最快的速度筹集到了二十多万元钱,买了两辆桑塔纳轿车,办好手续,雇来司机,很快投入了运营。

  刨掉所有的开销,两辆出租车每天的纯利润在3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可获利10多万元,两年来,已经收回了买车的投资。今后只要车况好,能够平稳运营,边多就可以坐在家里收钱了。

  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里,二十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做生意如同一场赌博,输赢都是个未知数,但是对于年近七十的边多来说,这场赌博只能赢,不能输。而幸运的是,边多赢了。

  边多夫妻二人忙忙碌碌的,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像大多数拉萨市民一样,边多家的午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抓糌粑、吃咸菜了,取而代之的是米饭、馒头和各种各样的炒菜。

  诵经喇嘛的午餐,也都是由主人家提供,他们吃饭并没有太多的讲究,通常情况下,主人家吃什么,喇嘛们也就跟着吃什么。

  下午两点多钟的时候,午间交通的高峰已过,乘客也就相对的少了,两个出租车司机便会在这个时候,把车开回家来吃午饭。

  开出租车是个很辛苦的活儿,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要早出晚归,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但是不管怎么说,拉萨现在是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客流量逐年增加,拉萨的路况好,车跑得也快,每天的收入还是有保证的。

  午饭过后的这段时间大家都很清闲,边多和孙女格央坐在卡垫上看电视,司机们也要休息一会儿,只有两个喇嘛在不停地诵经。

  从早晨八点到晚六点,每天连续不断地诵经十个小时,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仓觉重新点燃了几盏酥油灯。

  两位喇嘛所念的经书,藏文名字一部叫《松堆》,一部叫《结东》,这些都是佛经中的节选。边多说他和妻子都听不懂经书的内容,只知道大都是些吉祥、平安之类的意思。

  把主要精力放在民间音乐的整理上了。

  作为一个作曲家,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边多最关心的就是西藏民间音乐的发掘、收集和整理。

  西藏幅员辽阔,而藏族又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民风民俗差异很大,所以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歌、情歌、酒歌以及宗教音乐也都各不相同。从三十几岁的时候起,边多就经常到西藏的各个地区下乡采风,收集不同的民间音乐,然后回来整理。几十年的时间里,边多跑遍了西藏的七十多个县、几百个寺庙和上千个村落,录制了数百盘音乐磁带。

  出租车要上路了。边多家的大门外,是一条狭长的小胡同,车辆根本无法调头,所以必须倒行。

  午后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两位喇嘛进家念经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晚上太阳下山之前,他们必须把这两部厚

  厚的经书念完。

  请喇嘛念经是要付钱的,但是所付钱数的多少,要根据主人的意愿和家境来决定,喇嘛是不会张嘴要钱的,因为喇嘛诵经不是一件讨价还价的交易。

  边多接到小儿子达娃的电话,约他今天下午到自治区藏剧团去一趟。

  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它坐落在拉萨城的西北角。

  藏式门楼的顶部,供奉着藏剧始祖汤东结布的塑像。

  正在排演的,是由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演出的新编大型歌舞藏剧《文成公主》,这是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公演的主要代表剧目之一,它的唱腔就是边多根据传统曲调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完成的。

  《文成公主》是一个历史剧,写的是大臣禄东赞替松赞干布到大唐求婚,圆满完成使命的故事。

  边多的小儿子达娃家就在藏剧团的家属院里。

  达娃请来了两位年轻演员。一位主唱,一位担任伴唱。

  寒暄过后,便切入正题,边多拿出一个精致小巧的爱华牌录音机,做着录音前的准备工作。

  传统藏剧《朗萨文布》,讲的是发生在西藏江孜地区的一段古老的故事。

  在剧中,郎萨文布的父亲贡桑德青面对女儿的不幸,有一个很长的唱段。这段唱段也是传统藏剧里很有名的一段长调唱腔。边多多年来想要录的正是这段唱腔。

  有主唱,有伴唱,此起彼伏是藏剧的显著特点。藏剧的长调,也可以说是藏剧唱腔中的咏叹调,是藏剧里最有震撼力的表现形式。

  两位唱得时而高亢悲壮,时而低回婉转,表达了剧中人物痛苦忧伤的心情。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并且几十年的努力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边多的心里十分高兴。

  傍晚时分,边多家的小院里洒满了夕阳的余晖。小孙女格央正在洗头。明天有外宾到格央她们学校里去参观,格央要上台表演歌舞节目。晚上十点钟左右,街上的行人少了,出租车也已经收工回家了。

  今天两辆车一共赚了四百多元钱,除去油钱和其他的开销,还能剩下一多半。这些钱,全部由大儿子班觉保管。

  夜深人静的时候,边多又开始整理自己的民间音乐资料。

  对于边多这样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收集和整理西藏的民间音乐,有如干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西藏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边多所收集的各种民间音乐资料,已经成了无价之宝。曾经有许多家音像出版社与边多联系,希望能将他采集和整理的这些民间音乐出版发行,边多说,出版西藏民间音乐专辑是他多年的梦想,也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但这事不急,他要寻求一家可靠的出版社合作。

  边多家晚饭吃的是水饺。时代在变,拉萨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在改变,而且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在很多时候,边多家的日子就是这样,他们也许生活得平平淡淡,甚至还会有许多的缺憾,但是,新的一天总是如期而至,于是,他们就又有了新的希望和期盼。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