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西藏《 药王山下刻经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20 来源:CCTV.com

  每天清晨,布达拉宫西南侧的药王山,总是被这丁丁当当的敲击声惊醒。

  来此朝拜的转经人早已经熟悉这种声音,仿佛就是这座山应该有的动静。

  三十五岁的康加,是这里的一名刻经人。

  七年前,牧民康加带着妻子孩子,一家五口从四川阿坝地区到拉萨朝拜。在药王山下,他看到这里有许多人以刻经为生,也有同样手艺的他萌生了在这里居住下来的想法。于是这里一位名叫达瓦的喇嘛收留了他们一家人。

  这位留着长胡子、戴着眼镜的喇嘛就是达瓦。他是位云游僧人,过往的信徒和转经人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活佛。据说达瓦是四川德格人,三岁出家,是康区一位活佛所转世,所以他在康区非常有声望。

  十年前,达瓦实施了一个向药王山捐赠“《甘珠尔》经塔”的计划,雇人将《甘珠尔》经,一页一页刻到石板上,然后再将这些刻有经文的石板垒成石塔。《甘珠尔》经非常宏大,据说一套经书可装满一卡车,而将经文逐字刻在石板上,工程量之浩大,可想而知。如果此事能成功,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壮举,这座工程量浩大的《甘珠尔》经塔,将会被载入西藏的历史史册。

  达瓦决心用十年时间完成此项工程。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忙碌的刻经人,都是达瓦的雇工。通常情况下,达瓦只在每月的藏历十五日才到药王山来一下,一方面看看刻石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他给刻石的工匠们发放工钱。

  药王山下现在有19位刻经人,共8户人家,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他们全都是来拉萨谋生的外乡人。

  刻经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除了风吹日晒,还要忍受石屑纷飞和混乱的噪音。康加说,虽然很辛苦,但他们每天都要刻够一定的数量,他自己一天大约能刻三页经书,康加的两个孩子每人每天只能刻一页经。每刻一页经文,他们便可以从达瓦那里拿到十块钱。两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学,他们虽然会刻经文上的字母,但都不识字,只是照着葫芦画瓢而已。

  这些刻经所用的石板,都是从拉萨东面的林周县买来的。每次进料,都要由康加亲自去办,到采石场挑选石板,再雇手扶拖拉机运回来。

  为了使经文清晰可辨,这些石板在刻凿之前,先要涂上一层天然矿物颜料。

  刻经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难免有刻错的地方。刻好的经石板在垒上经塔前,都要由一位熟悉《甘珠尔》经的喇嘛校对一遍,把刻错的字母凿下去重刻。这的确是一项工作量非常浩大的工程。

  在拉萨河并不很宽的冲积平原上,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与药王山格外醒目,两山原本相连,后因修建市区公路而中断。

  药王山基本为东西走向,大致成“S”形,有东、西两个山头。此山最早的名称藏语称“角布日”,意为山角之山,是相对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而言的。山的东侧有个查拉路甫寺,早期藏医喇嘛居住于此,药王山因此而得名。

  药王山是西藏著名的圣山之一,它不但是藏医的发源地,更以遍布山上的石刻造像群而闻名于世。从东至西,约500余米的山崖上,分布着5000余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佛教各类神祇造像。西部山头的南侧石崖是造像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正中央是佛祖释迦牟尼像,周围是三十五如来、千手观音、度母、金刚护法、众多菩萨造像,此外还有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以及各教派的高僧大德;最著名的是转经道北壁上的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绿东赞、吞米桑布扎等西藏历史人物的造像,深得信徒们的钟爱。药王山石刻造像是西藏现存最古老、最集中的摩崖石刻造像群。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药王山已不单纯是信徒们朝拜的圣地,也是游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地方。经常有游客来到药王山下,在刻经人手中买一些小块的经石,上面或刻有一尊小佛像、或刻上六字真言,这是他们能买到的最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同时,也为刻经人增加了一笔额外的收入,各有所得。

  刻经人的经济来源大致有三项,第一项是刻经所得;第二项是药王山上转经人的布施;第三项就是卖小块经石的收入。

  今天是分钱的日子。今天分的钱是他们的第二项收入,也就是转经人布施的钱,这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天到药王山转经的信徒络绎不绝,每逢大大小小的藏历节日,转经的人会更多。西藏所有的佛事活动都能得到转经信徒的无偿布施,刻经人也不例外。信徒也有穷有富,所布施的钱也有多有少,全凭施主随心所愿。

  转经人所布施的钱,平时全放在一起,由康加和另外一位刻经人共同管理。一般每三天到五天就分一次。分钱的原则是,所有参与刻经的人,无论年长年幼一律平分,而家属除外。19位刻经人,今天每人了分到37元钱,剩下的零头全部拿去给孩子们买糖和饮料。

  康加家里有三个人刻经,总共分得111元。如果按每月分五次钱来计算,再加上从达瓦那里领到的工钱,康加一家每月收入大约有1500元左右。

  黄昏的时候,混乱的刻石声停了下来,药王山暂时一片安静。

  康加的朋友古路扎布来做客。古路扎布是康加的同乡人,过去曾一起放牧。但古路扎布十几年前就来到了拉萨,在八廓街做古董和珠宝生意。有贵客临门,康加一家盛情款待。

  老友相见,促膝相谈,吸着鼻烟,喝着酥油茶,谈到开心处,开怀大笑。古路扎布去过的地方很多,见闻也很多,经常下到偏远地区去,到民间收购旧唐卡、旧卡垫等。前段时间到康区去收购旧货,顺便回了趟老家。他给康加带来了一些家乡的消息,康加离家两年了,也很想家,牵挂家中的父母和亲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拉萨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夜幕下,歌舞厅灯火辉煌,夜市上小摊的生意异常红火。

  但这些来自异地他乡的刻经人,却只能呆在自己简陋的房子里,一是因为他们人生地不熟,呆在家更有安全感,二是因为他们白天刻经,已经很劳累了。

  虽然不出家门,他们也有自己的乐趣。这台黑白电视机是康加花100元从旧货市场上买回来的,尽管很破,画面也不大稳,但它就像家中的一面窗口,一家人每天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要靠它来打发。

  娱乐的同时,康加督促孩子把第二天要刻的经文熟悉一下。康加的孩子都没有上过学,也不知道经文的内容,就连现在所认识的藏文字母也是从父亲那里学的。康加说,让孩子们学刻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这是暂时的,等以后攒够了钱,还是要把孩子送回老家去上学。

  这一天又是藏历十五,达瓦如期而至。每一个藏历十五,都是藏民们敬佛的日子,这一天,前来转经和磕头的人会格外多,达瓦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到药王山来,是因为在这一天里,他能收到更多的布施。达瓦造《甘珠尔》经塔,主要靠信徒们的布施,他本人并没有什么钱。达瓦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现在刻一页经书花10元钱来计算,修完《甘珠尔》经塔,他总共要付给刻经人近400万元工钱。

  每刻一页经书10元钱,这是达瓦对刻经人的承诺,但现在达瓦已经拖欠刻经人许多工钱,因为康加是他们的头儿,所以由康加出面找达瓦交涉,他们希望能早一些要回拖欠的工资。但达瓦说,拖欠的工资他一分也不会少给,但是现在不行,因为现在他没有钱。

  达瓦抱怨康加他们刻经的速度太慢了,这么慢的进度,他的计划何时才能完成呢?谈判看来很艰苦。

  康加说,只要他能按时发放工资,速度就会加快。

  达瓦在离去前,再一次向刻经人承诺,拖欠的工资会尽早发下来的,他要求每个刻经人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速度,达瓦还说,过几天他可能还要雇更多的人来刻经,已经有人在找他商讨价钱了。

  西藏各地都有着大量的玛尼石刻遗存,玛尼堆出现比较多、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地的许多村民都会刻石,甚至以刻石为生。所以,达瓦要找更多的人来刻经并不难。

  康加最终也没有要到工钱。尽管他心里很不痛快,但还是无可奈何地坐下来继续刻经。

  半年后,我们又一次来到药王山下。

  尽管守山老人还像往常一样坐在那里诵经,但刻经棚里却有了一些变化。

  原来的19位刻经人,现在只剩下七、八个人,有一些还是新面孔。我们不知道半年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故。

  康加一家人还在。所不同的是,原本无事可做的妻子已经不再悠闲,就连康加的小女儿也要干活了。她们虽然不会刻经,但把刻好的经石板背到塔下,往没刻的石板刷上颜色这些杂活都由她们来干。

  在离《甘珠尔》经塔不远的地方,有一台装满刻好经石板的手扶拖拉机正在卸货。达瓦真的在林周县的采石场,又雇了好多刻经人,这些石板在装车前就已刻好,每天雇手扶拖拉机直接运抵药王山下。看来竞争无处不在,包括这小小的刻经世界。

  康加一家也在加班加点地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踏上回家的路途。

  市场经济的发展,似乎也使西藏这块古老的高原,突然加快了脚步。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