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西藏《民间藏医洛桑丹增》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9月09日 16:13 来源:CCTV.com

  在拉萨东郊纳金路一带的民居中,有一座独门独院的两层藏式小楼,民间藏医洛桑丹增一家就住在这里。

  尽管只是个民间藏医,但是洛桑丹增的行医时间还是相当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每个星期六洛桑丹增在家候诊,而星期天,则是他出诊的时间,因为有许多患者或是瘫痪在床,或是行动不便,他必须定期巡回治疗。

  这天是星期天,一大早洛桑丹增就出了家门。

  这位老人叫顿珠次仁,在那曲生活了二十六年,不幸的是,十几年前他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而且非常严重,所有的骨关节都已肿胀变形。他到过许多大医院去诊治,也做过几次手术,但病情总也不见好转,在找到洛桑丹增之前,他已经有好几年卧床不起了。

  就在一个多月前,顿珠次仁的家人找到了洛桑丹增。根据老人患病时间长、病情严重的情况,洛桑丹增给他制定了一个以服药为主的活血化瘀治疗方案。服药仅仅一个月,顿珠次仁已经可以站立起来,还能在小范围内走动一下。

  同期声:洛桑丹增

  他这个病呢,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调理代谢不畅。治疗时应该从脾肾考虑,大量地加强代谢,这样他就不会存在痛风结石了。当时可能是西医治疗得多一些,直接考虑到疼痛,他是大量地使用了激素消炎药,这得从整体考虑,应该是以治本为主,中药叫做治本嘛,治本为主,(西医)是治表为主。

  记者:现在次仁老师用的这个药是祖传秘方?还是你自己开发的方子?

  洛桑丹增:这里边一个是祖传秘方,一个是我自己开发的,因为是自己研究过的,又结合起来,这里边就是中藏医结合起来了,有秘方还有中医药方。

  今年56岁的洛桑丹增,来自林芝地区的奇墨藏医世家,从曾祖父的祖父开始行医算起,代代相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九代传人了。但是,民间藏医只是他的一种身份,其实他是当地政府的一名官员,他的职务是拉萨市城关区卫生局的局长。在正常上班的时间里,他必须到单位主持公务。所以,行医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

  同期声:洛桑丹增

  我是1944年出生的,1944年出生以后,从五岁开始跟着爸爸学习文化,到了八岁的时候开始,爸爸就教给我医学方面(的知识),主要他就(教我)认识各种的药,第一个他(教我)认识药。因为我们的住址在林芝,林芝南隅,周围药材非常丰富,所以就带我去采药啊,晒干了切药啊。

  西藏地势独特,药物资源极其丰富,光是可利用的药用植物就达一千多种。

  藏药的来源有三种,动物、植物和矿物。动植物当中的冬虫夏草、麝香、熊胆、藏红花、雪莲花、佛首参等,都是很名贵的药材;值得一提的是,在西藏,大多数矿物质都可以入药,比如一些金、银、铜、铁原矿石,珊瑚、珍珠、玛瑙、绿松石等等,就连价值数十万元一颗的猫眼石也可以碾碎入药。

  通常情况下,藏药的普通配方用药少则两三味,数十味,多则上百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珍珠七十丸”,就是由珍珠等70味药物制成。

  少年时代的洛桑丹增徜徉在藏医药的海洋里。

  从十一岁起,洛桑丹增就跟随父亲学习藏医里最重要的环节——诊病,也就是诊断病人患有何种疾病,藏医称之为认病。洛桑丹增说,藏医认病主要靠症候,病和症候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象,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就认不清病人的症候,就如同错误地把水蒸气看成烟雾,或是看见云彩就断定准要下雨一样。

  1957年,洛桑丹增开始学认病的第三个年头,父亲就去世了。临终前,父亲叮嘱洛桑丹增一定要把这份祖传的家业继承下去,将来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藏医。父亲的话,洛桑丹增都牢牢地记在心上。为了寻求更多的学医机会,洛桑丹增带着父亲留下的二百多个祖传秘方和母亲一起来到拉萨。

  从小有名气到声名远扬,找洛桑丹增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经常有预约的电话打来。洛桑丹增的病人中,既有拉萨当地人,也有远道而来的农牧民,还有少数内地的病人。既有平民百姓,也有政府官员。但无论什么人,洛桑丹增都会平等对待,仔细诊治,洛桑丹增说,这些病人之所以带着病痛慕名而来,是因为他们满怀着对藏医学的无比信任与期望。

  尽管在拉萨洛桑丹增的医术远近闻名,但是他给人看病是不收诊费的,只有在病人用药的时候,需要付一定的工本费。

  尽管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藏医成药,但洛桑丹增给病人使用的药,绝大部分都是祖传秘方,所用的药物都必须由洛桑丹增亲自配制,而药物的自采、自配、自制、和自用一直是民间藏医的传统。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洛桑丹增都要抽出几个整天的时间来做药。

  做药既是技术活儿,也是一个力气活儿,非常辛苦,一切都得按照传统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

  洛桑丹增说,药是用来治病的,但是搞不好,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疾病,所以来不得半点马虎。药物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剂量的多少,都要由洛桑丹增亲自掌管,更何况配药也是祖传秘方中最需要保密的重要部分。

  真正的传统藏药,其加工必须采用手工制作,这种方式虽然原始,但是它可以使药物中的药性成分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也是民间藏医的一种优势。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先要把原料放入石臼中,再用石杵捣碎,过筛,直到这些药物原料成为粉末状之后,或是作为粉剂、汤剂,或是做成药膏、药丸。

  洛桑丹增的妻子虽然不懂医药,但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招待来访的病人,给病人包药都得由她来做,特别是在做药的时候,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八岁的丹增顿珠是洛桑丹增惟一的儿子,在读小学二年级,丹增顿珠不仅懂事、聪明,而且非常好学,深得父母的宠爱。按照祖上的规矩,藏医传男不传女,因此,作为藏医世家的后代,作为洛桑丹增惟一的儿子,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藏医,是丹增顿珠别无选择的未来。

  因为家里的制药条件有限,只能做散剂或汤剂,那些制作过程复杂一些的药物,就必须送到藏药厂去再加工了。但为了药方保密,必须提前把原料配好,并捣成粉末,一般来讲,这样外人分不出药物成分,也就不会知道治什么病了。

  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洛桑丹增开始配药了。选择在这个时间配药,一是为了保密,二是为了不受打扰。洛桑丹增家的二楼西侧有一间屋子,这是外人难以涉足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洛桑丹增的配药室。

  一个医生必须有几手绝活儿才能立世,才能叫得响,而这些绝活儿他们是绝不会外传的,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本钱。洛桑丹增的本钱就是祖上传下来的秘方,而他的绝活就是依据这些秘方治疗那些疑难杂症。

  同期声:洛桑丹增

  藏药有些(剂量)掌握不住,有时候(剂量)小了没有效果,(剂量)大了呢,心里有点犹豫,万一有什么(危险)。所以呢我爸爸(对我)已经有这个影响。你没有把握的时候,千万不能给(病人)药,医学上老师们已经确定了(剂量),说是三粒就是三粒,五粒就是五粒,如果三粒吃了没有效果,你就给他五粒,那绝对没有把握不能给(病人)。这个(剂量)有的人能接受,有的人接受不了,那么我首先自己体验一下,试一下,如果自己感觉没问题,那么才可以适当的把药量增加,所以我就经常试药。

  每配好一种药,洛桑丹增都要亲口尝一尝。他说,尝药和做药一样,都是藏医工作的一部分。相同的药用植物,因其生长的环境和采收的季节不同,药性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种疾病,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因为病人性别、长幼、体重的区别,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也各不相同。一个好藏医,必须准确地把握每一种药物的药性,和允许使用的剂量。这些药在给患者服用之前,医生必须自己先尝一尝,做到知其性,知其味,知其量。

  洛桑丹增昨天晚上又配出了一种新药,像往常一样,每一种新药他都要亲自尝一尝,体会和感觉一下药效。

  儿子正准备上学去,洛桑丹增把他叫了过来,洛桑丹增让儿子也尝了一口自己配制的新药。这药肯定很苦,然而丹增顿珠却非吃不可,因为,他不仅是藏医的后代,更是二百个祖传秘方的继承者,他别无选择。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丹增翻译成汉语就是继承,顿珠的意思是贡献。也许不久的将来,丹增顿珠会成为一名响当当的藏医,而这,也正是洛桑丹增夫妇的期待。

  是药三分毒,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出乎洛桑丹增的意料,新药的药效反应很快,也很剧烈,边巴卓玛赶紧拿出解药来给丈夫吃下。

  虽然用了解药,但洛桑丹增还是躺了下来。夫妻二人忽然想起了儿子,不由得担心起来。

  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来检测药力和药效,对于一名藏医来说,这是必须做到的。

  傍晚时分,药物反应不但没有减轻,洛桑丹增反而发起烧来。

  丹增顿珠放学回来了,好在他吃的药少,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第二天,洛桑丹增的身体依然不太舒服,但他还是坚持着上了班,因为单位这几天正在搞职称评定,有此事情必须由他这个一局之长亲自定夺。

  洛桑丹增手里有二百多个祖传秘方,这在拉萨藏医行当里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曾经有一家大医院想聘请洛桑丹增去坐专家门诊,但条件是,洛桑丹增必须无偿地向这家医院提供几个祖传秘方,洛桑丹增没有同意。

  几年前,洛桑丹增曾经卖过两个秘方。1994年,他以6万元的价格卖给奇正藏药厂一个治疗类风湿病的秘方,奇正藏药厂在这个药方的基础上又加了几味药,生产出了“奇正消痛贴膏”,1996年投入生产,1999年 “奇正消痛贴膏” 获得了国际发明金奖,至今仍在全国热销。众多患者在得益于这种药的时候,也许并不知道“奇正消痛贴膏”正是出自洛桑丹增的祖传秘方“痛风一帖灵”,而这,只不过是二百多个秘方当中的一个。

  洛桑丹增说,他今后不会再卖秘方了,他将来想靠自己的能力办一家藏药厂,这就需要很多钱。平日里,洛桑丹增一家的生活很简朴,边巴卓玛说,1994年以前,她和丈夫没有穿过百元以上的衣服。但是他们清楚,光靠日常的一点积蓄是办不起药厂的,更何况即便药厂建起来了,一种新药的面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专家论证到临床试验再到投放市场,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见效益。不过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好产品就不愁没有人投资。洛桑丹增说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融资办厂,他要办一家完全按照传统方式制药的藏药厂。

  同时他也觉得,八岁的儿子丹增顿珠,也已经到了学医的年龄,他打算让儿子跟自己当年一样,先从学习认药开始。

  同期声:洛桑丹增

  我自己感觉中医历史悠久,它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很多医书里边,中医的一些名家,一千多年前(记载),医学的组成主要是各个方面来的,那么藏医里面,也有一部分属于中医,中医的优势把它吸收进来了,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呢?我要提高我的(行医)技术,根据千千万万患者的需要,中医的优势我也可以吸收过来,西医的优势也可以吸收过来,那么这就比较全面了。

  洛桑丹增:藏医和中医的根本区别在用药的剂量方面大有区别,配方组成方面很有区别,(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点区别。

  几天以后的一个晚上,洛桑丹增家请的帮工来了。

  出于对药方的保密考虑,雇外人砸药也只能到晚上来干。

  由于近来病人太多,家中的药材已经不多了,眼前要做的,是尽快到农村去收购药材。

  洛桑丹增年轻的时候经常外出采药,有时带上帐篷和干粮,在山里一住就是十几天。近些年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年龄越来越大,洛桑丹增已很少外出采药了,他只是每年定期到远处的农牧民那里去收购药材。洛桑丹增出的价钱好,所以他总能收到上好的药材。

  时间也已经到了下半夜,洛桑丹增这个时候还不能睡觉,他明后两天要到墨竹工卡一带的乡下去收购药材,今晚无论如何也要把下周用的药配出来。

  儿子丹增顿珠也没有睡,因为父母明天要带他一起去乡下,所以他今晚必须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提前做完。

  这里是墨竹工卡县境内,远处的山谷深处有几个小村落,是洛桑丹增往日里收购药材常去的地方。

  昨天夜里洛桑丹增就已经想好了,这次进山,他要顺便教儿子识别几味药材,这件事情在进山的途中就可以做到。

  出门前,洛桑丹增随手带上了一本名为《晶珠本草》的药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十八世纪著名藏医帝马·丹增平措,书中收录了1400种可以入药的植物,并非常详尽地描述了这些植物的性、味、形状和功能,这是每一位藏医手里的必备之物。

  山谷里一片翠绿,沿途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

  洛桑丹增告诉儿子,这些并不是闲花野草,它们当中有好多都可以入药。而藏药的采集有很多学问。从采摘的时间上讲,季节不同,植物的各个部分含有的药用成分也就不一样。通常是藏历的六月采花,七月采叶和茎,到了八月就要采植物的根和果了,现在是藏历的六月,正是采花的好季节。

  一场小雨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当我们放眼望去的时候,看到的竟然是近处郁郁葱葱、 远处白雪皑皑的景象。

  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来说,或许眼前的一切,跟郊外玩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奇墨医家第十代传人丹增顿珠的藏医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