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香港《 楼市春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30日 11:11 来源:CCTV.com

  编导:陆镝 摄像: 周丙戌 陆镝

  这是一座还未完工的大楼,地下车库更是幽暗,王先生却带我们一直向里走,突然一个巨大的石柱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绝不是一个人工的作品,可是又不是一般的建材,长达三十米的巨型石柱到底是什么,一个香港建筑新的奇观即将在这里出现。

  香港由位于中国内地南端的半岛和一些岛屿组成,山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八成以上,而将近七百万人则主要居住在岛屿边缘的白色地区,实际人口密度亚洲之冠。但是这里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所以房价一直高居世界大都市前五位。写字楼租金甚至曾居榜首,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芸芸众生是如何寻找各自的归宿呢?

  五十年前香港人就在为安居梦奔波,

  这是当时从东南亚及祖国大陆回到香港的民众,他们都是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逃出去的,但当他们回到故乡时却发现已经没有安身之所,历经波折耗尽了积蓄他们只能在山间搭建木棚暂时栖身。

  七八口人五六平方米,没有厨房和厕所,卖东西上班都要往返山路个把小时,这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感到安慰,毕竟不再逃亡。

  然而一九四五年的一天,一场大火突然降临。

  在香港北九龙石峡尾木屋区,连片拥挤的木棚根本无法救助,所有房屋成了一片灰烬。

  五万三千多人顿时无家可归,一场混乱随时可能爆发。

  为了避免潜在的 危机,港府决定一年内在原地建八座迁置大厦,

  这场大火使得第一批公共房屋诞生了。

  但是这里能安置的居民不到难民的五分之一,而数以百万计的木屋居民只能望楼兴叹,能抽签得到迁置住房犹如抽到彩票大奖。

  这是一位幸运的妇女,正带着它的两个孩子不多的家当准备搬入新居,也许这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了。在她心目中公屋美如天堂。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邓先生和太太也在为他们的新家忙乎着,他们都是香港普通的公司职员,想利用年假的时间看一看房子,买房愿望已经有十年了,

  同期:香港市民 邓荣腾

  我以前的房子在香港本岛,住的时间分三个地方空间比较小,我想到孩子大啦他们要自己的空间,要多一点地方,所以想转换一下环境。

  近年来香港人卖房很少直接却找开发商而是先去惠顾那些地产代理机构,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连锁机构包销各种房屋,人们可以在此寻价比照,以及办理一系列的成交手续。

  然而个人卖房在五十年前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许多人的收入高于当时廉租住房的二百元月薪的标准,但可能只有三百元,购买几万元的房子远远不够,

  面对百万以上潜在的客户香港地产商打破了固有的传统开始把楼宇划分为小单位出售,并且在亚洲率先推出一种先进的金融手段,

  同期:资深地产分析人士 张锦成

  当时就推出分期付款,银行财务的安排你只要付楼价的一到三成其他的付款可以从银行借贷,发展分期付款的买楼方式是四五十年代最大的改变。

  即使是这样五十年代买房的人仍就很少,因为大部分的收入得用来吃穿。数十万居民仍旧住在山边木屋。

  而今天邓先生却可以拿出一半的收入来支付房屋贷款,他有更多的选择,不过大量的比照也非常必要的因为在香港不同地段的价格差距惊人。

  邓先生喜爱的香港跑马地就是这样火暴的地段,这里离铜锣湾闹市不远,又背靠大山,兼有自然的气息和商业的便利,同时它的运动休闲设施非常丰富,应和了当下港人追求健康的潮流,因此每平方米价格达到五万元以上,

  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在港岛南部的浅水湾,人们创造了更多传奇,这是一个著名的休闲地段,山峦起伏沙滩平缓,距市中心区仅有二十分钟车程,是巨商富贾云集的地方,一九九七年这里一块不到一万平方米的山坡竟然被拍卖到五十五亿港元。怎么样才能充分的利用它的价值呢?设计师必须进行最为大胆的尝试。

  同期:建筑设计师 王锦添

  我看这个房子旁边是一座山地质条件不容易建房,非常困难,它不必靠地基而是自己平衡,能够坐在石头上 。

  百合花在浅水湾盛开了,它独特的造型也使其拥有更大的商业魅力。据说它每平米的成本已达二十万以上。可以说用金砖铺成也不过分。

  寸土寸金的说法是从七十年代香港开始流行的,那时的香港,经济真正起飞,依凭其独特的中介地位和多元文化优势,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大都会。各种制造业百花齐放,许多产品出口数量都已名列世界第一位。

  工厂频繁加班,传闻只要女工肯加班,老板会用车送她们回家,

  那个所谓的香港时代到底什么样?我们在沙田的葵涌找到了这样保留不多的样板。

  这是一片每栋都高达三十层的厂房,大厦每一层都由十个以上的工厂,几栋大楼就有上千个工厂,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就是由这样无数的小巧灵活的微型工厂推动起来的。

  香港标志性的高层住宅在七十年代拔地而起,虽然这时的住宅狭小拥挤,但毕竟是一个水电气齐全交通完备的家。这样一套四十平方米的房子的价格当时已达二十万以上。虽然一千多元的月薪让他们感到吃力,但那个时代港人普遍以拼搏买房为荣。

  今天邓先生一家对房子的要求是一百平米左右,这个面积在七十年代可称豪宅,但今天却是港人普遍的诉求,人们需要更多的空间这些面积从哪里来的呢?

  香港土地金贵早已世界闻名,因为香港是世界第十大贸易中心有三千家海外公司在此经营,香港还是世界第十一大银行中心,全球100家最大银行中的73家在香港设行,另外这里还是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港,通达全球约130个目的地,因此香港屡次被评为亚洲最受欢迎的城市,如此多的人和财富聚集到香港,致使地价价高启,人们只有向天要地。

  在城市中心区常常可以看到非常瘦高的楼,有的占地近五十平米高度却超过五十米,另一些则像蘑菇下面小上面大,还有的虽然在山坡上也能傲然挺立。更多的则像烟筒一样直冲云霄,这些大厦是如何在向上发展的时候又能站稳脚跟呢?

  高楼专家王锦添先生将带我们参观在香港荃湾即将落成的地标建筑,她的高度将是三百一十九米

  同期:建筑设计师 王锦添

  香港长期受着很大的风力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二大风力的地方,在设计上我们做了很多设施,在加拿大我们做了整个地区和大楼的模型,在风洞里测试每一点所受的力。

  强风危及高楼的安全,弱风也会使高楼摇摆。

  同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我们还有一个叫作风的舒适度,风吹过来在高层上会晃,我们希望控制晃动的频率不仅晃的大小还有频率那样你就不会感觉头昏 。复杂地形带来的各种挑战,为此香港云集了世界各地的高楼专家,他们将拿出最独特的设计。

  同期:建筑设计师 王锦添

  这个大厦特别的设计除了中心的主要结构之外这个楼面靠外面八根柱子衬托可以形成很大的空间抗风 。

  这八根柱子其实内藏玄机,它不仅避免了风的摇摆也使大楼更加坚实,即使是站在海滩上也能纵览美景,安稳自在。

  因为先进的设计,香港的楼宇在七十年代以后就开始领导亚洲。

  七十年代百米高的楼房出现,八十年代是两百米,到了九十年代三百米,但是技术毕竟是有限的,还有什么办法来拓展这个弹丸之地的生存空间呢?这就是向大海要地。

  邓太太看中的一套海景房就坐落在填海地的上面,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海鸥成群的海岸,现在却变成了白领聚集的家园,遥望着喧嚣的闹市,听到的确是海浪的声音,填海给都市人安家带来更多的选择,

  从十九世纪开始港人就用填海造地的方法扩大生存空间,虽然至今它只占到香港总面积的百分之六,但却占到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现在的中环尖沙咀等重要街道的大部分都是由添海得来,拥挤的居民更希望填海给他们少许富余的空间。

  这是一群兴奋的青年,家门口新的添海地让他们终于有了运动的场所,但是没过多久这里就变成了公路,接着打桩机开始隆隆作响,不出三年这里又被各种各样的建筑所包围。填海永远跟不上人们对土地的需求。

  但随着人类不断地向大海索取土地,大自然也开始还以颜色。建筑设计师李梓明先生在近年发现了许多这样的问题。

  同期:建筑设计师 李梓明

  现在这几年大家都有点担心啦我们的维多利亚港越填越少了,填海对海港的景观对海场环境的破坏很长所以现在慢慢反过来政府愿意花多一点钱花多一点时间组织重建局收购土地再和私人合作。

  各种因素使得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发现这项投资的利润远远超过其他,许多人购买数套住房,但银行里有上千万的负债。

  同期:资深地产分析人士 张锦成

  当时的亚洲金融风暴外部冲击各方面使得视香港经济受到重创,到零三年左右楼价跌到谷底,楼价比高峰时下跌超过六成以上。

  虽然房价大跌,但邓先生并没有在那个时期购房,因为巨幅的波动让他没有把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也使他对未来的预计不太明朗,数以万计的中小地产投资者也期望楼市尽快走出困境,路在哪呢?

  这是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每天有将近四万辆货车往返香港内地,正是香港回归以后与内地每年一千万辆货车的物资交流和近亿人次的人员往来让香港找到了新的商机。

  同期:资深地产分析人士 张锦成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推出自由行的政策,CEPA的政策投资移民的政策使得香港经济特别是零售业恢复得十分快,这样没过两年楼价上升,住宅比谷底时期上升三成。

  和许多香港人一样邓先生选择在这样一个经济比较稳定的时期购房,因为他相信几年后收入会更好。

  同期:香港市民 邓荣腾

  我和我太太每人一份工作预计顶多收入百分子四十用来还款,我们要求十五年贷款。

  让邓先生感兴趣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终于在沙田区找到了一处可以看到赛马的住宅,而这里的价格比起香港跑马地的房价只有一半多一点。可交通问题曾经令他担心?

  十几年前邓先生就算过一笔账,如果住在这里上班要开车机一个小时,每月的油费超过两千这是他不愿承受的,正是因为交通的问题八十年代数百万人只能选择拥挤在九龙港岛新界狭小的地区。

  进入九十年代港人开始把轨道交通这些微型城镇延伸,它们与公交巴士配合终于解决了邓先生担忧的交通问题

  同期:香港市民 邓荣腾

  去沙田中心转火车方便,另一条线去九龙塘也是地铁跟火车枢纽的地方,可以解决我们的交通.

  近些年三成以上的年轻购房者把自己的目标定在发展较好的卫星城镇,回归自然成了楼市的主流,不过即使在闹市中聪明的香港人也有办法拥抱自然。

  在香港的街上车流纵横楼宇密集,但是从高处看,建筑却隐秘在一片绿丛中,那些树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呢?

  同期:建筑设计师 李梓明

  内地绿化大多在地表,香港大多在平台这个位置,所以我们在香港走的时候感觉很多密密麻麻的房子,要是在高一点来看可以看到很多绿化。

  新世纪香港人对他们的家,他们的建筑有什么新的追求呢?

  一幢大厦即将落成,设计者将带我们看一看他不凡的创意。

  地下车库非常幽暗,王先生却 带我们一直向里走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出现了,这一根竟然长达三十米,它们放在大楼的下面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同期:建筑设计师 王锦添

  一个大厦应该有一个主题和一个提供文化气息的地方,所以我们就选择了木化石作为主题,这是我们用了好几年时间收集收购来的。

  千万年前这些大树曾经是地球上最高大的生物体,现在却与这个时代最高大的建筑相逢,这是时空的巧合吗?未来这里不仅是荃湾最高的写字楼,饭店同时也将是世界最大的木化石博物馆。

  二十一世纪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香港楼市新的主题.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