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天府的记忆《走出栈道》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4日 15:29 来源:CCTV.com

  “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著名的《蜀道难》,是蜀中诗仙李白面对险峻奇绝的蜀中地理环境发出的感叹。

  《隋书·地理志》曾描绘四川地貌是“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可是,就是在这个曾是鸟道都难寻的古蜀之地,却又有着许多难解的谜团。

  这一枚枚已有四千年历史的海贝,应该产于热带印度洋周边地区,它们却在成都附近的三星堆遗址中被大量发现。那么,这些海贝怎么会出现在崇山峻岭之间的盆地之中呢?

  1959年,在成都郊区竹瓦街出土了两件有铭文的铜觯,是中原的商代酒器。成都还多次出土了周代的铜器。这些实物,是蜀中对外交流的铁证,可是,中原文化又是怎样冲破天然险阻来到了这里的呢?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蜀王子带领数万人远走他乡,辗转进入今天的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蜀朝”。那么,哪一条是他们逃出盆地的亡命之路呢?

  这一系列谜团,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可以肯定的说,古蜀的先民们一定早就有了走出盆地的强烈渴望并创造了奇迹,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栈道,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吸附在悬崖绝壁之上,蜿蜒而去,它是否就是通向盆地之外的世界的桥梁呢?

  究竟有多少人,出川入川,一代代地走过,空谷足音却不见一点踪迹?

  这条条栈道遗迹,给予后人强烈的震撼。

  在不具备任何现代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古蜀先人却

  奇迹般地让这条条栈道崎崛在这悬崖绝壁之上!

  今天的人们,根据古蜀先人的方法,在明月峡修复了部分古栈道。修复中发现,要修栈道,必须先在岩壁上分上、中、下三排凿出孔洞,然后插入木桩,在下排木柱上斜插木头搭架支撑,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这是一个十分科学的力学原理,足见古蜀先人们当时的科学智慧。


  别说这石壁的陡峭和险峻,单是在这坚硬无比的岩石上开凿,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古蜀人创造了先用火烧岩石,然后再用冷水激破的办法。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诗人李白想象的古人修栈道时的惨烈之状。可以说,蜀国祖先们修建栈道所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修筑长城。

  五丁开山的神话流传了几千年。相传在古代的蜀国,每户出一个壮丁,五个壮丁为一群体,从事劈山开路的公共劳役。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激励,无数个五丁壮士面对险象环生的高山峡谷,为了走出盆地,他们愈挫愈勇,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他们用纵横的栈道,在这个封闭的盆地上写下了三个大字:“求发展”

  这些不可能留下姓名的五丁壮士们,在世界交通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两千多年前,汉代司马迁就说蜀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那时的成都,就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这一条条血脉般的古道,向南通往云南,从大理再向西,直达今天缅甸的八莫。然后它锋路一转,又北上进入了印度。司马迁《史记》记载:在汉代初期,成都的蜀布和竹杖就传入了印度。就是说,在张骞通西域、开辟北方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之前,成都就已经有了一条通往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

  那些印度洋的海贝,是不是从这条路进口到了三星堆?

  公元前316年,亡国的蜀王子是不是也从这条路远走越南呢?

  大海的封闭,造就了人类的航海文明。四百年前,英国为了改变四面环海的处境而征服海洋,让船队走向世界。一百多年前,美国为了开辟西部而修筑了横贯北美的铁路。正是这些壮举,使英美成为了世界强国。

  四川盆地大小栈道连接起来,也许比长城更长吧!长城的功能是防卫、是封闭。而栈道,一开始就是为了交流和开放。在封闭中寻求开放,在阻挡中寻求发展。这些栈道加上冲出夔门,扬帆东下的水路,造就了成都盆地的万业兴盛。

  早在汉代的成都街头,就已经走着西域的骆驼商队了。

  络绎不绝的国内外商人,涌向了这个东方的“万商之渊”。

  一个被苏东坡称为“西南大都会”的城市,也一定是一个交通的大枢纽!

  巴蜀的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都地区山多水多,造的桥也多。

  采访: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袁庭栋 教授

  这一道索桥是目前全世界保留下来的,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索桥。在唐代它叫珠浦桥,在宋代叫评事桥。明末清初的时候,毁于战火,因为当时还是竹索桥。清嘉庆年间,本地一个私塾老师叫何先德,他夫妇二人尝试重修索桥,经过向广大群众募资,在周围广大群众的支持下,重新恢复了这座桥,1975年的时候,这座桥改建成了铁索桥,现在的长度是261米。今天啊在这个桥上的主要是旅游者,但是过去,却是我们成都地区通向川西北山区很重要的交通通道。当我们今天站在这座桥上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每一根铁索,每一块木板都浸透了我们祖先的汗水,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这一道载入世界交通史册的著名索桥,它的建造形式在18和19世纪的英国、美国、德国和俄国被广泛的借鉴。后人为了纪念,将这座桥取名为“夫妻桥”,并编为川剧,留传至今。

  当年这对夫妻修桥,受到了官吏的压制、土豪的勒索,经费少,修桥难。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他们向每一位捐出财物的人,抱拳作揖,屈膝长跪。

  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内心激荡的,是盆地人民不屈不挠、筑路修桥求发展的文化精神。

  几千年来,由于盆地先天的地理劣势,反而激励着成都人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不屈的搏斗,愈加坚定了他们走出去的信念。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是创造文明的过程,同时也形成了这一地域历史文化鲜明的精神特质,那就是要走出盆地、走得更远,走得更加宽广!

  在世上任何人工建筑里,都包含了历史人文的表情。从当代成都交通的崛起中,就看到了“五丁开山”那无畏、坚韧、团结的历史精神。

  今天的成都不仅有了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而且建成了“环形加放射”的九条高速公路,真正做到了四通八达。

  随着成渝、成灌、成绵、成乐、成雅、成南、成彭高速公路的通车,“其地四塞”的四川盆地,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轴心的2小时经济圈。

  今天的成都,市区的高速公路密度,位居全国第一;

  十区四市六县全部通高速,位居西部第一;

  古锦江航道逆水行舟时曾有过纤夫。

  那高亢凄切的川江号子,曾是四川盆地最悲凉的人文记忆。

  这条江,是成都历史上最重要的出川之路,也是最重要的水运码头。望江楼,曾经是成都人在陆路闭塞的时代遥遥向往那外部世界的地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描写的这里。望江公园得名于望江楼,全在一个“望”字上。今天,成都人仍然在这里登楼远望,望着这江水入岷江,汇长江,出夔门,直奔大海。

  三十六计,走为上。

  在经济的大潮中,一方面大量的外来民工、商人涌进成都,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川人走出盆地。

  走出夔门,创业天下。今天有近一千万“川军”走出家乡,转战全国,仅成都郊区的金堂县,就有约30万人离开了家乡。出省务工的600多万川军从全国寄回家乡的劳务收入占了农村人口总收入的40%以上。

  采访: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 周元洪

  我们成都市有390多万农村劳动力,其中长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大概就有40万人左右。那么这40万人啊,他们每年为家乡挣回的劳务收入有40多个亿,这对我们成都农村的农民的致富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这些农村劳动力,他们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在外地非常受欢迎。再加上我们当地政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组织了大量的培训,有组织地输出出去,所以非常受外地企业的欢迎。

  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川菜馆,更让这些川菜厨师们大显身手!大量的川菜馆已经走向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带出去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文化。近两年,以川菜为主的成都餐饮业的销售额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1/5左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通过它,使成都文化向世界的辐射,却是数字计算不出的。

  这些川人们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也许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树挪死,人挪活。”

  这是一首表现搬家公司的文艺作品,而在成都,这个“蚂蚁搬家”公司几乎家喻户晓。这位36岁的成都青年,大学毕业后投入商海,很快在迅速发展的成都城市建设和日益富裕的市民生活中看到了巨大商机,短短8年,他就以五丁开山、蚂蚁搬家的精神,发展为今天在全国各地拥有13家分公司、年产值近1.2亿元的全国搬家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位自称蚂蚁王的青年人,始终认为是成都的历史土壤,养育了蚂蚁的生存和发展。

  采访:成都蚂蚁企业董事长 李浪

  我的母亲那一代是来自广东的客家人,我的外婆还能说一口地道的土广东话,我的父亲那一代是来自于湖北。为什么川军能够打天下?那因为我们四川人很多都是移民的后代,他的DNA里面就包含了不甘于在一个地方,喜欢闯,喜欢拼,赤手打天下,这种基因应该在我们四川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这就是我们四川人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断地拼搏,像我这种由走出盆地创业的四川人还有千千万。今天不要小看这一群小蚂蚁,有可能他今天只是个普通的司机、搬运工、保洁工,但是明天他有可能是一个创业者,是一个企业家。

  今天,我们感受着川军的出川和入川,更感知着优秀历史文化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当年李白的《蜀道难》,已成为遥远的历史叹息。

  今天,发达贯通的蜀道已经成为巴蜀儿女们拥抱新世界的文明之路,当然,走出栈道的他们所带回来的,并不仅仅是金钱和商品,更为重要的是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能量。而这些,是无法给以量化的。

  如今已经名扬海内外的成都新希望集团,在以饲料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基础上,又在房地产、金融和高科技等产业领域取得了成功。这个崛起于成都并在中国名列前茅的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思考的已不仅仅是让企业走出栈道、走出盆地了。

  采访:希望集团总裁 刘永好

  新希望呢是诞生在成都,在成都发展的一个民营企业,大概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吧,前两个阶段我们靠拼搏、靠品牌、靠规模,求得了发展。那么最近这几年呢,一方面走出国门求发展,一方面引进国际型的人才到我们的企业里面来,把我们的巴蜀文化和世界的文化结合在一块,克服我们自身的乡土意识和盆地意识。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中国惟一的国际电脑节,连续四届在成都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举办。信息革命的浪潮拍击着这个位于盆地中的古城。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让成都人登上了畅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去遨游世界和宇宙。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造型震惊了世界,其中青铜面具上那对极度夸张而伸出的眼球,和大得近乎认不出的耳朵,是以往考古史上从未见过的,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惊讶和猜想。

  不管有多少假设和猜想,但我们更愿相信——这是成都人的祖先对眼睛和耳朵的希望。因为他们生活在被大山封闭的盆地之中,更强烈地渴望看到那旷远而未知的世界,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

  今天,他们的后人们,已经踏着一辈辈前人修出的桥、开出的路,做到了!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