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临沂《沂沭春秋》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04日 13:31 来源:CCTV.com

  编导:王宝成 摄像:郑斯宁

  他叫李克荣,临沂市水利局局长,是这个地区专门管水的官。这天,李克荣带着他的几个部下,来到临沂东南部的一座不高的小山——羽山。

  羽山不高,但名气很大,中国最早的古籍《禹贡》中就有记载:“淮沂其义,蒙羽其艺”,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羽山一带就已经开垦种植了。另外,这里还是远古时期著名的刑场。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尧派鲧去治水,九年不成,尧就下令杀掉鲧,地点就选在羽山,后来,尧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疏通了江、河、淮、济四大水系,消除了危害部落安全的洪水灾害。

  李克荣今天来羽山,并不是专门凭吊四、五千年前在此殉职的那位治水的先辈。羽山脚下,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新河,那是临沂人为治理千百年来的水患而修建的重大水利工程,每年汛期到来之前,李克荣都要带着他的部下到这里来看一看。

  李克荣今天察看的河流,属于沂水东调工程。在临沂境内,有两条自北向南流淌的河流,沂河与沭河。这两条河流,都发源于临沂北面的沂山,河道最近时才相隔二十多公里,进入江苏后,它们并肩流入了淮河。

  沂河西岸,有一座两千多年的古城,它就是临沂。

  临沂最早的名称是春秋时候的启阳城,后来又改称琅琊郡、沂州府等。到南北朝时,周武帝在这里设置州郡,因为州城东临沂水,所以叫临沂。

  临沂紧靠沂河,历史上与水有关系的故事就多,流传最为久远的,就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远古时期大洪水的记载。《圣经》中有关诺亚方舟的描述,中国民间大禹治水的传说,在某些方面惊人地相似。千百年来,西方的学者在苦苦寻找诺亚方舟的去向,中国的文化人则不断探讨哪些是大禹曾经疏浚过的河道。

  那么,大禹治水的地域,究竟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呢?

  一些学者认为,《史记》中记载大禹治理的四渎,河是指黄河,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的河段。淮是流经河南、安徽、浙江等省的淮河,济是古济水,江是指长江,也有学者认为,江并不是长江,而是临沂境内的沂河。如果这种学说成立的话,那么大禹治水工程所涉及的河流,就有很大一部分在临沂市境内。

  现在羽山脚下的沭河两岸,还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不过是不是禹那个时期开凿的,还要等待考古学家去考察。

  但是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在沂河、沭河流域,很早以前就有人类生存了。

  沂河两岸的众多的史前文化遗址,证明距今四千多年前,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前后,这里诞生了辉煌的大汶口文化。

  那时,生活在沂、沭河流域的古人,用粗糙但灵巧的双手,烧制出了壁薄如纸的黑陶杯,人们把这种专供祭祀用的黑陶称为蛋壳陶,杯口最薄的只有0.2毫米。

  采访:临沂市博物馆馆长 王宝安

  我们馆的馆藏(黑陶)占全国百分之六十,很大的一部分。蛋壳陶本身代表了当时制陶的最高的工艺,可以说这么大量的蛋壳陶的出土,验证了这段历史,就是临沂的沂、沭河流域,是四千多年前东夷人居住、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代表了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应该说那个时候临沂这个地方是文明闪光的地方。

  人们在史籍中记载了临沂名称的更替,但是没有为它留下一张写照,真正的临沂城到底什么样呢?

  2005年初,临沂市外事办公室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欧洲的长途电话,来电话的人讲,她有几十张临沂一百年前的历史照片。

  打电话的人是个瑞典人,叫克里斯蒂娜·温格勒,据温格勒女士讲,她手中有一本一百多年前在中国拍摄的影集,很想找个机会赠送给影集中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中国临沂。

  那么是谁在一百多年前,为临沂留下了这么珍贵的历史记录?

  温格勒女士的电话提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叫安娜·拉森。

  温格勒女士的电话,追溯出临沂一百年前的一段往事。

  原来,安娜·拉森是一名瑞典人,在美国取得医学博士后,于1893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沂州府逗留下来,很快,她学会了汉语,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名医生。

  1897年,安娜·拉森不幸染上了伤寒,在一个寒冷的圣诞节的早晨,她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埋葬在临沂。那些老照片,是她在临沂行医的几年间陆续拍摄的。

  相隔一百年后,这些珍贵的照片在克里斯蒂娜·温格勒等人的专程护送下,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

  采访:瑞典友人 克里斯蒂娜·温格勒

  在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听我妈妈讲,我妈妈爷爷的妹妹,安娜·拉森,曾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几年,我看到安娜·拉森拍的影集,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长大以后一定要到中国去,看一看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这是温格勒女士带回来的照片,经过数字化处理,一百多年的老照片像刚刚从暗房里制作出来一样。

  一百年的时间,临沂变化太大了,我们试着寻找安娜·拉森当年拍摄照片的地方,但是结果很少。这张照片的背景是她工作过的医院,不过当年那座低矮的两层小楼,已经变成十几层的大厦。

  这是当时临沂城一条最宽的马路,而今天这里再也找不到它一点痕迹。

  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条宽广的大河,那就是一百年前临沂城外的沂河。

  今天的沂河在我们眼中是另一番景象。

  这条沂河比一百年前要宽得多,深得多。1996年,临沂人在城外沂河河道上,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橡胶坝,形成了今天这条长10.8公里,宽1.5公里的宽广河道,临沂人叫它沂蒙湖。

  那么,橡胶坝是一种什么样的水坝呢?

  采访:临沂市水利局研究员 程学江

  橡胶坝是这样工作的,我们把它锚固在河床上,它像一个袋子一样,里面是充水的,也有充气的橡胶坝,这座是充水的。当要把它形成坝充水的时候,我们就用专门配制的水泵,从地下往里充水,橡胶坝就慢慢鼓起来了,形成坝,我们就可以人为地控制,你可以三米五高,也可以三米高,也可以两米高。当上游有大的洪水,需要排洪的时候,我们就开启另一个水泵,把它(水)慢慢地抽出来,这个橡胶坝就慢慢降下来了,降到无阻挡行洪,利于洪水下泄。

  水多了,生态环境好了,几年前还是荒芜的河滩地,今天新建成的居民楼鳞次栉比,成为临沂城居住条件最好的地段之一。

  在安娜·拉森的老照片上,我们还看到了当年的城墙。

  当年安娜·拉森来临沂的时候,临沂还叫沂州,在此之前,临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叫琅琊。东汉时,琅琊王刘京偏爱临沂地界的富庶,用所属的五个县换来了沂河西岸的这块土地,在这里设立了琅琊国的治所。琅琊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刘氏家族统治临沂延续了七代,七个琅琊王葬在了沂河两岸,这些在他们的墓穴中出土的随葬品,虽然过去了近两千年,但还能感到他们当年割据一方的凛凛霸气。

  这是从琅琊刘氏家族的墓穴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全套玉衣使用了4000多个玉片,这种玉衣是汉朝王侯才能拥有的特权。这种样式的金缕玉衣全国才出土了一套。

  琅琊古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曾参、诸葛亮、王羲之这些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人,都出生在临沂。在临沂市的人民广场南北两侧,竖立着十几位古代临沂杰出人物的雕像。

  其实,不是临沂出生的人,来到临沂后,也会喜爱上这块古老的土地。

  临沂城南有一个古镇叫兰陵,公元前238年,一位在太行山出生的老人,却在千里之外的临沂找到了归宿。生前,他曾两次担任兰陵令,死后,他就葬在了兰陵城外的田野里。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

  兰陵出美酒,从殷商时候起,兰陵就开始造酒了。文人好酒,荀况是否贪而留在了临沂,不得而知,不过,在荀况之后,不少的名人光临兰陵,大多是冲着那喷鼻的酒香来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兰陵,品尝了兰陵美酒以后,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诗句。李白真的醉了,他痛饮兰陵美酒,醉卧兰陵古城,留下了一段千年佳话。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兰陵酿造的美酒,就是顺着沂河的水道运往外地的,自古以来,沂河上的水运一直很发达,从温格勒女士带来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沂河上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

  如果从临沂上船,沿着沂河顺流而下,大半天的工夫,就可以到达一个名叫马头的小镇。小镇北面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有四千平方米。在这座远离城市的河边小镇上,为什么有如此规模的清真寺呢?

  采访:临沂市戏剧创作研究室国家一级编剧 张铁民

  这条沂河在过去的时候,从马头这个地方,木帆船,载货的、载客的帆船,在丰水期它可以上溯到临沂,从这个地方往下,到江苏的邳州,它就入运河了。北上京津,南下宁沪,水运交通相当发达,过往的船只在这个地方最多的时候,可以挽下三蓬三桅的大船,挽三百多只。他们从当地带的土产,销售到江浙,甚至有的销售到南洋,销到马来亚、销到新加坡去。鼎盛时期,镇内当时的商家有三百多家,这三百多家店铺和作坊,就使得商业非常繁华,使得这个地方成为我们临沂市、甚至鲁南、苏北一带一个物资集散和交流的重镇。

  小镇商业上的兴旺,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买卖人,有经商传统的回族人也来此地谋生,公元1405年,他们修建了这座清真寺。随着小镇回族定居人口的增多,清真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了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一座礼拜寺。

  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公路、铁路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水运渐渐衰落下去,马头也从一个临沂商贸中心的地位滑落为普通的乡间小镇。

  这是一座建于十九世纪的两层砖房院落,当年它是马头镇最大的商号源兴涌的交易场所。几十年前源兴涌生意兴隆的商铺房,现在成为了马头镇商会的办公场所。

  代替马头成为商贸中心的,自然是临沂城了。临沂紧靠沂河,古代它有舟船的便利,今天在它四周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的交通网络。短短二十年时间,临沂就发展成位居全国第三的商品批发贸易市场。从城里到城外,建材、百货、电器、药材,各种专门的商业批发市场一个挨着一个,占据了半个临沂城。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货运班车有3000多辆,流动的客商几十万人。

  2003年在临沂某个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员突然在挖掘机的铲斗下面,发现了两座古墓。

  这两座晋代的墓穴虽然经过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漫长岁月,但保存完好,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的文物。在清理完墓穴内部的文物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座墓的墓底都是隆起的,像口锅一样倒扣在墓穴中。

  考古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在临沂考古发掘的古墓中,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形制,那么这两座晋墓,为什么要建成这种样子呢?

  一天,一位参与发掘的农民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倒给了考古人员一些启示。农民讲,在他的村里为了防水,许多地方都要建高点,好放东西。考古人员联想到了沂河的洪水,那么大水过后墓穴免不了进水,墓底修建成隆起的形状,是不是为了防水呢?

  另外,临沂前几十年陆续发掘过几座古墓,其中有的墓穴不是深埋在地下,而是建在了地上,成为罕见的地上坟。

  研究有了一些线索,那些古墓很有可能与沂河的水有关。

  沂河发源于临沂北面的沂山,河流因山而得名。沂河水量充沛,是山东省仅次于黄河的第二大河,每年的汛期,遇到连绵的大雨,就会引发山洪,造成沂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还会淹掉临沂城。

  1949年5月,就在四千年前尧杀掉鲧的地方,临沂人开始了他们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沂沭河的治理:东调工程。

  采访:临沂市水利局局长 李克荣

  东调,简而言之,就是把沂沭河的洪水,调到东海,叫东调。这里有一张图,看得比较清楚一些。这是沂河,我们现在在彭家道口闸,将来在沂河上还要建一个刘家道口闸,一个枢纽。这是开挖的分沂入沭,沂河的洪水来了以后,在南边建一个闸,然后通过分沂入沭,调到沭河,这里开挖了一个新沂河,到黄海,就是说沂河的洪水通过分沂入沭,调到沭河,沭河做枢纽把沭河的洪水并起来,然后通过新沭河向东,到黄海。

  传说禹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导河入海,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今天的临沂人疏堵结合,综合治水,沂沭河水变害为利。

  依水而居的临沂人当然也不会忘记这条大河无私的奉献,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文明就不会延续,也不会在碧波荡漾的沂河西岸,浮出一座两千年的临沂城。

  采访:临沂市戏剧创作研究室国家一级编剧 张铁民

  依水而居,好像是有人类以来,是人类的一个共同选择,小到我们中国,大世界上,众多的民族依靠了河流,繁衍生息,而且创造了高度的文明,沂蒙的先民,他们选定了沂沭河流域作为自己繁衍生息的一个基地,靠了水,他们延续生命,另外,咱们再从精神的铸就和文化的创造这个较深的层面上来讲,我觉得动力仍然是来自沂沭河的水,沂沭河可以说是我们沂蒙人民的母亲河。

  沂沭河流淌了千万年,它灌溉了山川草木,创造了悠久的文明,同时也把沂沭河水的灵气,把沂蒙山的倔强,都给与了临沂。因为有了这些馈赠,才有这四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才有了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临沂城。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