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济源《济水之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8日 15:24 来源:CCTV.com

  编导:南方 摄像:李毅

  在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河南到山东有这样几个城市,济源,济宁,济南,济阳,为什么这些相距千里的地方,名称里都有一个“济”字?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吗?

  按照古人“水之北谓之阳,水之南谓之阴”的道理推想,这些城市应该处于一条带“济”字河流的南北两岸,但是今天我们没有发现这样一条河流的存在。

  来到河南省的济源市,当地人告诉我们,确实有一条叫济水的河流。

  济源这个城市的命名,就是因为这里是济水的发源地。

  古人把有独立源头,并能独立入海的河流称为“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在古代被称为四渎。

  《水经注》上记载,济水发源于王屋山的太乙池。

  中国的巨川大江大都发源于边远地区的高山地带,在这中原地区真的能平地开源吗?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开始寻找这条神秘之水的源头。

  我们在苗兆文老先生的带领下,走进王屋山。苗兆文老先生曾沿着济水的故道,走访了岸边所有城市。王屋山奇峰峭拔,这里曾是道家寻仙访道,修炼仙术的地方。

  专家告诉我们,王屋山顶峰太乙池的水,向东洑流七十余里,在济源涌泉而出,双源重发,不出济源便交汇成河,流经温县。济水第二次洑流,入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地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洑流潜行至定陶,与北济汇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苗兆文老先生说,济水除了拥有独特的流向,在源头之处还孕育出一块神奇的土地。

  这片土地在大雪纷飞之日,片雪不存;在夏日如焦似烤之时,依然春雨润泽。苗兆文老人说,这片土地种的是著名的贡蒜,叫济渎金蒜。从宋代开始,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享用过济渎金蒜的美味。

  古代,济水从这里洑流潜行,大量的地下水涌出地面。人们根据泉眼的不同位置,把瓦片用这种方式扣在一起,组成 “丫”字型,“甲”字型,“非”字型等不同形状,地面的水通过联起来的合瓦,流进济水的主河道。

  天降大雨,雨水渗入地下,顺着合瓦排进济水的河道。天气干旱,济水又可以蒸发到地表,滋润着生长在上面的庄稼。

  如今,济水的源头之水依然澄澈透底,至清至纯,不断吐出珠玑般的泉水。数千年来,这池清冽的甘泉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滋润着这块神奇的土地。

  走过合瓦地,我们猛然发现这里有一座庙宇。

  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样一座占地百亩,规模恢宏,气势如此磅礴的庙宇呢?这座庙的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整体布局呈“甲”字形,前方后圆,似 有金龟探海之意,又有雄甲天下的霸气。

  庙内朱门重重,庭院深深,有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亭台楼榭,绿水环绕,又有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水神庙”的济渎庙,是专供历代封建皇家祭祀水神的庙宇。

  济渎庙的大门,叫清源洞府门。济水以“清”名扬天下,唐代济水被册封为清源公,宋代被册封为清源忠护王,元代封为清源善济王,屡次加封,都离不开“清源”二字。明代重修庙宇,朝廷便以清源洞府命名济渎庙的大门。走进济渎庙,眼前是条狭长的甬道。据说这中间的甬道是历代皇家祭祀济渎神时,专供帝王走的御道。

  专家告诉我们,历代皇帝之所以把济源的济渎庙作为祭水的地方,是因为其他三渎大都关山万里,险阻重重,只有济水发源地地处平原,车马通途。

  这是济渎神的寝宫,门前香火缭绕,千年不绝。

  走进寝宫,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济渎神的人事夫人、财政夫人和生活夫人,被供奉在寝宫中央,各司其职。

  济渎神在哪里呢?

  多数时候,皇帝选择良辰吉日前往祭祀,亲自参加祭典。如果抽不开身,天子会选出钦差大臣主持祭祀。祭水仪式繁缛复杂,猪牛羊三牲祭品必备。文武百官三拜九叩,诵读祭文。

  历代皇家在济渎池投送的玉简铭文各不相同,有的表示感谢,有的诉苦告状,有的邀功请赏,内容丰富而有趣。

  在济渎池出土的这块玉简,是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向济渎神表达了富国强兵的愿望。

  一块小小的玉简,在投进水中的一瞬间,似乎格外沉重,在它背后是帝王们复杂的心情,期待的眼神。

  1996年,济渎庙进行排水设施改造时,有一石块挡住了下水的去路。工人们在耐心的清理过程中,发现石块越清越大。今天还在济渎庙工作的段波,回忆了当时的情况。

  在碑刻中,布衣皇帝朱元璋没有继续加封济渎神,反而故作革去大江山川的所有崇明美号,还辩解说要为它们除去各种人为夸饰,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

  专家们分析,在这些堂而皇之的借口背后,是这位开国皇帝软囊羞涩的窘境。朱元璋登基之时,由于连年争战,天下饿殍满地,财力捉襟见肘。这时,是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更多的玉帛牺牲以飨鬼神,还是从鬼神口中匀些稻谷以固国本,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

  但是朱元璋的这番苦心并没有得到子孙们的理解。朱元璋之后,明代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不派钦差到济渎庙致祭。祭祀规模之大、祭礼之隆重比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当长江、黄河、淮河其他三渎还在昼夜奔流时,很可惜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济水的身影。呈现在眼前的这条干涸的河床就是济水故道。

  专家告诉我们,济水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淤塞,荥泽成为平地,南济和北济更是“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唐宋之世,济水已成弱水气象。随着黄河的不断南侵,最终夺取了济水的河道。从此济水消失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永远成为黄河的一部分。

  但是关于济水的消失,民间有许多神秘的说法。有人认为,济水随着黄河之水流走了;也有人认为,其实济水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在黄河底下流淌,只是凡夫俗子们看不见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今天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济水与其他“三渎”相比,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济水的支流少,河道短,流域面积小,加上两千年来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济水逐渐断流。

  行走在济水洗礼过的河道,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古人不愿相信济水已经消失?曾经流经这里的济水究竟具有什么魅力,几近消失却一直位列四渎,并让历代皇家唯独对它执礼甚恭?

  这个千年挥之不去的谜团,也让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感到困惑。

  唐代,济水通而复枯,已经是一条弱水。唐太宗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这种情操是中国古代文人仕子们毕生追求的境界。

  虽然济水位尊四渎,却波澜不惊,温文尔雅。这种润泽万物,泽被百世的品德,正是君子们必备的恩泽天地而不求闻达的秉性。

  与此相对应,中国古代通常把品德高尚,不慕容华的知识分子称为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千年来,这条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没有被人遗忘,始终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心里的原因。

  今天是中国的农历三月十五,一大早,济源附近的老百姓就开始匆忙地赶往济渎庙。跟随着这些善男信女,我们来到一棵柏树前。这一家三口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为什么要在这棵柏树上系红线?

  这颗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汉代柏树,见证了济渎庙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古人祈求幸福平安的心路历程。

  发源于济源的济水,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源头之水依然绿藻飘浮,在晨钟暮鼓中幽幽诉说着曾经的奢华与荣耀......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