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台州《山海台州》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9日 16:12 来源:CCTV.com

  山海台州

  编导:王宝成 摄像:郑斯宁

  2001年元月一日清晨,浙江省台州境内的括苍山顶聚集着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数万民众。6时42分54秒,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括苍山上时,人们沸腾了,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内地见到的第一缕曙光。几十秒后,括苍山东面的海滨石塘镇也沐浴到这缕温暖的阳光。这两处中国内地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都在浙江省台州市境内。那么,台州在哪里呢?

  台州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北面是绍兴、宁波,南边是温州,西面连接金华和丽水,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台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经济繁荣,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

  作为城市,台州是1994年才在中国的地图上标出来的圆点,距今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走在台州的大街上,你看不到一座陈旧的楼房,一条古老的街道,路旁的高楼是新的,熙熙攘攘的商场是新的,甚至有人说大街上的路灯,从安上后还没有更换过。但是翻开历史这部大书一查,台州这个名称竟然有了近1400年的历史。

  台州的“台”字,读一声,在中国的城市里,只有台州才有这个读音,其他的如邢台市、台北市、台湾省,都读二声,发“台”音。

  台州独特的名称来自境内的一座大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第一个宗教派别的地方。唐朝时期,由于天台山的名气大得不得了,朝廷就把这个州改称台州了。

  让天台山名扬天下的人中,不能不提到东晋时期的章安县令孙绰。

  孙绰来台州,公务之余,游览了章安北面的天台山,写下了他的成名之作《天台山赋》:“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孙绰的这篇《天台山赋》,奠定了他东晋散文大家的地位,据说孙绰也很得意这篇文赋,曾自信地对他的朋友说,如果把我这篇文章扔在地上,一定会发出金属一样的响声。他的朋友半信半疑地读过后,连声称赞文章果然掷地有声。

  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不久,孙绰带着他的《天台山赋》参加了王羲之召集的兰亭聚会,也许是那次文人麇集的会稽之约,孙绰的《天台山赋》才借着曲水流觞的醉意,坦坦流传开来。

  孙绰的《天台山赋》,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有300多位诗人沿着孙绰的足迹来到台州,写下了5000多首诗歌,在这些人里,不乏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寒山子这些著名的诗人。

  在这些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却把文人笔下台州大山的壮美,化作博大深奥的宗教哲学,他就是灌顶和尚。

  灌顶和尚的父亲比孙绰晚生了两百年,也当过章安县的县令,这位县太爷对两个世纪前的前任极为崇拜,教他年仅五岁的儿子背诵《天台山赋》。谁知这孩子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爱上了天台山,后来干脆上山拜到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门下,出家当了和尚。后来他继承智者的衣钵,成为佛教天台宗的五祖。灌顶和尚整理了号称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的佛经典籍,主持修建了国清寺,从而奠定了天台山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

  时间又过了一百五十年,一位叫思托的台州僧人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天台宗的经典从此传入东瀛。又过了五十年,日本僧人最澄来到天台山求法,回国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不久,天台宗又传到了韩国,成为这两个国家最有影响的佛教派别。

  台州境内多山,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自北向南,三座大山像一把圈椅把台州团团围住,只把它的东面留给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台州自古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据说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到永嘉上任时,借道台州,因山路杂草丛生,崎岖难行,就雇了一百多个民夫沿途砍烧荆棘灌木,劈石开路,因此惊动了台州地面上的大小官吏,以为是盗匪前来骚扰,连忙派兵清剿,双方接触后才知道发生了误会。

  高山虽然挡住了台州与外界的联系,但是这片清幽的土地仍然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翻开台州的地方志,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宋年间来台州做官的,许多人都是赫赫有名的朝廷大员。难道说这些人也是贪恋台州山水的秀美,自愿来到这里享受清闲的吗?

  事情绝不是如此,在皇帝眼里,当时的台州还是个遥远荒蛮的地方,朝廷里的大员得罪了皇上,就会落个流放台州的下场。那些遭贬的官员身心焦虑,步履蹒跚,被押解的士兵驱赶着辗转数月,才从中原来到台州。然而,正是这些面容憔悴的贬官和身体疲惫的文人,才创造了台州历史上一代灿烂的文化。

  1994年,台州市从古城临海迁到椒江南岸的平原地区。现在台州城区下辖椒江、黄岩、路桥三个行政区,新的城市处处散发出勃勃的朝气。

  今天的台州,早已不是交通不便的蛮荒之地,黄岩机场每天都有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的飞机,两条高速公路在台州交汇,称为国家交通动脉的铁路正向台州延伸。

  位于椒江出海口的海门港,岸线平直,水域开阔,是一处具有潜力的国际性港口。港区建有各类码头81个,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轮船出出进进。

  在喧闹的海门港北岸,有一个名叫章安的古镇,一千多年前,日本的最澄和尚就是从这里沿江而上,到天台山求法的。如今,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还能听到灌顶和尚背诵《天台山赋》那稚嫩的童音,看到镇外椒江两岸如林的船桅。

  有一年,章安港的帆篷和桅杆非常密集,还有不少吴国的士兵出出进进,当地的人猜测,聚集了这么多船只和军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黄龙二年,就是公元230年,孙权派大将魏温、诸葛直远渡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当时出发的时候有很多的船只,而且有甲士万人,当年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这个远渡夷州,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最先交往的一个史实。

  这个港口还停留过日本、韩国派遣中国留学生的船只,停留过中国驶往海外的商船,在唐宋两朝,章安港是中国与海外交往的重要纽带之一。

  当年椒江的水位很深,双桅的大船在丰水期可以沿江而上,直达上游一个叫皤滩的码头。浙江西部乃至江西、安徽等地的货物,就是从这里下船改走旱路,发散到内陆各地的。清朝康乾年间,皤滩成为官盐的转运中心,每年经皤滩销售的食盐就有60万公斤。

  皤滩成为台州的水陆大码头,每天来皤滩的商人都有数百人,因此镇上的客栈、钱庄和各类商铺,沿着这条鹅卵石的古街绵延了一公里多。

  上个世纪中叶,随着台州通往内地公路的修通,皤滩渐渐沉寂下来,只有一种工艺在小镇上没有伴随商埠的寂静而消失,这就是针刺无骨花灯。

  据说无骨花灯源于唐代,当时为了庆祝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皤滩的商人挖空心思争奇斗巧,发明了这种花灯。这种花灯不用扎制骨架,而是用绵纸反复糊裱而成,花灯表面上的图案,是用绣花针一针一针刺成的。制作这样一盏小小的花灯,就要一个手法娴熟的姑娘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每年台州的元宵赛灯会上,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都是最抢眼的。难怪它在第四届国际博览会上刚一亮相,就迎来好评一片,还荣获了博览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针刺无骨花灯发源于唐朝,有人说台州的文化也只能追溯到唐朝,这缘于一位叫郑虔的广文馆博士。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一不小心触怒了皇上,被朝廷放逐。临走前朋友杜甫写诗为他送行:“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表达了诗人对郑虔此行的担忧。从长安到台州,郑虔拖着孱弱的身体整整走了三个月。那时的台州史籍上称“民风未开”,“文教未兴”,一下子来了位相当于今天研究生院院长的大学者,自然是天降的福气。郑虔也不客气地表示:教化之责,吾当任之。他把一个学馆办得红红火火,以至于有人称他是台州文化的开山鼻祖。

  从郑虔之后,台州开始了创办书院的历史。到宋朝时,台州的书院办得连朱熹老夫子也啧啧称赞,并把他的儿子送到台州的桐江书院读书。

  唐朝以前的台州,真的是一片文化沙漠吗?两年前,台州的仙居县有了一次惊人的发现。

  2003年4月份的时候,当地的农民也就是这个中央坑村农民向我们历史文化研究会提供了一个信息,说这块石头上有字刻在这里。这是古越族的文字。根据曹先生讲,古越文字在文字上有记载,但是从来没有发现过,那么这次发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

  同期:台州仙居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朱炳火

  距今两、三千年前,古越人生活在今天江苏、浙江一带,到西汉时期,古越人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他们曾经创造过的文明,大多被漫漫的历史烟尘所掩盖。许多文化学者花费毕生精力研究古越文化,但是收获不大。就在我们拍摄结束时,一位农民又来找朱炳火,说在他家的田地里,又发现了一块刻着文字的石头。朱炳火立即跟随农民来到他家的田里,看到了那块痕迹奇怪的石头。最后,朱炳火决定把石头拉回县里慢慢研究。

  发现古越文字的仙居县有个美丽的名字,是这里环境清幽得到的口碑,还是地处大山的人们为了表达一种美好的向往,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听说了一个美丽的传奇神话故事。

  相传本地有一户人家,受到仙人指点,从深山里采来仙药,全家人服用后体轻如燕。就是家里的鸡犬,也因为吃了剩下来的药渣,随他们飞腾而去。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

  后来,宋真宗听说了这个故事,就为这个县改了名,从此仙居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在台州,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宋朝皇帝起的名字,这个地方就是路桥。

  相传靖康年后,金国的大军威逼杭州,宋高宗赵构逃到台州避难。恰逢当地大雨滂沱,高宗皇帝的马因道路泥泞多次滑倒。当地的百姓冒雨架桥,才使宋高宗平安上路。高宗问身边的地方大员,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大员连忙回答:还没有名字,请皇帝赐名。宋高宗略一思索,说道:桥即路,路即桥,就叫路桥吧。

  从南宋时起,路桥就已经成为一处商业古镇,当年上千家商铺、酒楼、茶肆、旅店沿着十里长河两岸林立,“无街不市、无巷不贩、无户不商”。

  二十世纪初,路桥有一位叫郏道生的老人,在路桥开办了第一家纺织工厂。由于当时各大城市正提倡国货,郏道生又善于管理,所以他的纺织工厂发展很快,到三十年代中叶,郏道生已成为中国知名的民族实业家。后来由于连年战乱,路桥渐渐衰落下去,郏道生实业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或许台州人骨子里就有经营实业的传统,在沉寂了五十年后,台州又赶上了一次飞腾的年代。今天的路桥桥虽然少了,但是路却更宽了,更长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路桥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成为浙江东部的商业贸易中心。

  台州沿海地区的渔民,一家一户造不起船时,就几个人联手,投资入股,合伙造船出海,赚了钱按股按劳平分,当地人称“打硬股”。1983年1月,他们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打硬股”的方法,用在了合伙办工厂上。

  这是一家台州常见的工厂,每年生产各种皮鞋3000万双。二十年前,这家工厂延续了“打硬股”的传统,在中国注册了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同期: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保安部 陈云清

  二十年后,这家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两亿多元的现代化企业。

  像这家鞋厂一样,台州的工业企业就是依靠农民“打硬股”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台州特色的道路。如今,在中国百家大企业排行榜上,台州的钱江摩托、吉利汽车、苏泊尔电器、飞跃缝纫机赫赫有名。

  有人说,台州的发展得益于台州人的硬气。台州人就是凭着办事坚决果断、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这种硬气的认同。就是2001年元旦那次迎接第一缕曙光的庆典,也是台州人靠硬气争下来的。

  郑金忠,台州市气象局的一名工程师。1999年,国内一家权威天文台公布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着陆点是台州海滨的石塘镇时,他感到这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连夜查找了括苍山和椒江气象站二十多年的日出观测记录,得出了括苍山顶日出时间要早于石塘镇的结论。

  郑金忠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大学同学杨齐聪,为了证实郑金钟的推论,杨齐聪开始搜集中国内地东部地区临海山峰的气象资料和进行繁杂的计算。

  2001年1月1日,在台州的石塘海边和括苍山顶,同时举行了迎接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的庆典,山与海在此时此刻紧紧联系在一起。台州人自豪地说:这叫山海同光。

责编:红立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