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江山多娇 > 正文

《江山多娇》之《南国春早》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7日 15:27)

  编导:沙丽娜

  公元214年,秦始皇把南国边陲纳入了全国一盘棋,在这里修建了通往秦都咸阳的边疆大道,也许正是这一举措,为这片土地迎来了来自中原的移民,迎来了今天的文明。

  这里的春天总是比别的地方来得早.亚热带的阳光带来宜人的气候和灵秀的风光,开放的思想和太平洋的波浪又给这里带来生机与希望。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希望与挑战相交并存。今天我们将踏上南国的土地,感受 :南国春早.

  历史上人们曾经把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蛮荒之地,然而,通过考古学家近百年的考古发现,证实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南方就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

  在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生,农业的起源实际上也就是文明的起源。关于水稻源于何处,国际上仍有争议,中国壮族学者在研究了壮族图腾蚂拐和大石铲后认为,中国西南部的壮族地区可能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耕作历史至少有6000年。

  在壮族地区生活的是一个热爱唱歌的,勤劳的民族。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百姓的重要节日,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对歌,在壮乡人们把三月三称为“歌圩”。

  采访: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潘其旭

  壮族它是一个稻作民族,它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比如,开春以前,它为了祈求今年的丰收,它并且在开春以后,春节期间要唱歌,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春歌,一个是秋歌,春歌是祈求丰收,秋歌是庆祝丰收,三四月间正在插秧之前这样一个阶段,去会唱,男女的会唱,它的涵义也在促进生产。

  在壮乡,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爱与美、智慧与勤劳的化身。据说歌圩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每到三月三,人们都会带着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刘三姐,祈求她赐予歌才。敬过刘三姐,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百姓都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对歌,这山歌,地域不同,色彩也就各异。

  美妙的歌声,在歌圩上随处都可以听到,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就是这样世世代代,通过极具韵味的歌声,来讲述历史,传递情感,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在三月三歌节里,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这春牛舞,它把壮族百姓纯朴的耕田劳作和姑娘小伙的纯真爱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既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纯朴和勤奋,又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三月三是什么,壮族百姓说,三月三就是唱山歌,刘三姐的故乡,处处都是歌。

  有人说壮族百姓可以把生活中的任何美好的情感用山歌的形式演唱出来,那悠扬的曲调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过,变化的只是歌词,其实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有许多民族都过三月三,尽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但人们祈求生活美好、祥和、幸福是一脉相承的。

  千百年来,这条通往中原的官道不断迎来许多憧憬未来,寻找幸福的中原人。他们把家安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在这里种下了希望。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住着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远离故土、自认为客,被称为客家人。广东省梅州市在3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就已成为客家文化的中心,同时客家人最后几次向海外迁徙的出发点也在这里。

  客家人携妻带子,举族南迁,不仅把“家居的杂物”随身携带,更把无形的中原汉族的宗法观念、宗族传统也一同带到了南方。这是因为,身处异乡的客家人面临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挑战,只有利用血族传统的凝聚力,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这种观念就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文化理念。时至今日,祭拜的习俗还在,但更多的是寄托美好的愿望,再也没有了担负整个宗族延续的压力了。

  所有关于宗族的礼法及传统在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围龙屋中都能得以完整体现。梅州地区现存大量围龙屋,位于梅州丙村的“仁厚温公祠”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围龙屋之一,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一个客家人的氏族集中居住在一座围龙屋中,后世的子孙多了,也会按照祖房的格局在外围继续建房,如此世代相传。有人说这是出于最初安全的考虑,防卫的需要;也有人说,客家人围合而居,其实是在守望着故土的文化,守望着宗族的传统。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并没有被客家人所继承,客家人的观念中,男人应该做的是出外闯荡出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加之南方土地在迎来众多的中原移民后已经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于是再次远离故土亲人出外创业成为很多客家男人的选择。从此全世界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便都有了客家人的身影,都有了客家人永远依恋永远牵挂但常常不得不离开的家。

  海洋将出外谋生的人们送往理想的彼岸,也不断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财富,但汹涌的波涛也常常残忍的带走人们的生命和希望。当人们真正认识到大海的变幻莫测那天起,心底里就产生了崇拜海洋的情结,这种感情便造成了航海保护神的崇拜——妈祖崇拜。

  中国南方城市莆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人对于女性奉为最高地位的“天后妈祖”的诞生地。

  至今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居住着的人们还保留着古老的民间习俗——供奉祭祀被人们奉为中国海上女神的妈祖。妈祖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它与西方的海洋文化有何不同呢?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未曾有过的。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在宋代以后的各个王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海神妈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因此,从朝廷至百姓,特别是渔民们对妈祖的信赖也就顺理成章了。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信仰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几乎达到无人不知的程度。

  带着亲人们的祝福,期盼着妈祖的保佑,海边的人们远离家乡寻求生活的出路。

  无论离开多少年,也不管走出了多远,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人们来说都是永远的牵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造福桑梓也是这些天涯游子永远不变的情怀……

  中国南方地区有许多的侨乡,厦门便是其中之一。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厦门就成为著名的华侨城和华侨岀入境的重要口岸。

  采访:《厦门市志》主审 洪卜仁

  厦门过去都是自然经济主要是从事农耕跟这个打鱼,发展很慢,那么要发展就要向外,而厦门这么个沿海,跟这个海洋接触,厦门人有种冒险的精神。向外扩展向外发展这么一种精神。这个就造成厦门很早,我们能够看到的祖谱从元朝末期就己经有人到海外去了。

  公元1684年,清政府取消了禁海令,在厦门设置海关,厦门开放为“通商口”,从而使当地的海上贸易呈现了空前繁盛的景象。随着海路畅通,厦门和闽南一带的人越来越多移居海外,形成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败与西方列强入侵,迫使大批贫民到海外谋生。加之西方殖民者掠夺东南亚地区工业原料需要大量劳动力,西方的人口贩子将东南沿海的大批贫民贩卖到海外作“苦力”,从而形成第二次岀国浪潮。1938年5月厦门被日本占领,迫使大批贫民逃往海外,形成第三次移民高潮。

  旅居世界各国的华侨,历经艰辛,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与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共同创造着财富。很多华侨在富裕起来后,纷纷回国投资。一代又一代华侨,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故土的眷恋之情,不断致力于投资建设,他们的努力的和祖国的发展深深地融会在一起。

  海洋在今天继续造就着南方大地的文明,在海边矗立着的一片片现代化的建筑昭示着今日沿海的辉煌。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海洋在遥远的过去也曾为这块土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没有太多的痕迹让人们看见历史,只有这千百年不曾离开的港湾见证过那段过去。

  坐落在中国南海之滨的珠海,是座花园城市。从珠海出发,只要1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与她陆地相连的澳门。即使隔海相望的香港,乘船也只需一个小时。所以,这里既有南国的秀美,也有海外的风情,更有着传统的执著。

  珠海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她也是一块有着厚重历史的土地。这里曾经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南宋王朝最终覆灭的终点。“伶仃洋里叹伶仃”的诗句成为了一个朝代的挽歌。

  十三世纪以后,继珠海之后厦门港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从这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的茶叶和瓷器传播着厦门的名字,它成为中国最早开放门户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此后位于珠江水系三江交汇处的广州港也开始书写它辉煌的历史。最初它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历史上的广州不仅仅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翡翠,象牙等珍贵物品的集散地。

  遍布岭南的一副对联为此作了恰如其分的注脚:"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自古以来,粤商的积极开拓、善于吸收一直就是岭南经济发达的动因。

  当年被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不仅有珍贵的珠宝,还有那播撒美丽的花种。不知从何时起,鲜花成为了南方人生活的必需。

  每天清晨南方城市的主妇们可能是中国城市的妇女中起床最早的一批。因为她们对饮食的新鲜有着执著的追求。鱼要鲜活的,菜要鲜灵的,各种肉类,也要最新鲜的才能进家门。

  在菜市里买鲜花要算南国城市独有的风景,当然这也是为了追求一个新鲜,主妇明白,只有这里的花才是采下来不到十二个小时的鲜花,拿到家里才是最香的。

  花在她们心目中有着和蔬菜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在中国恐怕还是不多见的。为此他们每年便多了这样一笔日常开销。

  过去南方的鲜花都是由移动商贩叫卖的,每天早晨生意好的没法说,诗人写道"一声叫破春城晓。东家又要,西家又要,楼头叫骂嫌迟了。金钱买得春多少!

  在南国城市广州的鲜花交易市场,每天凌晨1点钟,这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来这里卖花的大多是当地的花农,他们白天在田间忙碌,半夜到这里卖花,每天只能零星的睡上四五个小时。广州的鲜花交易从明朝至今已逾三百年,这恐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花市了。

  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19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花市把广州人爱花的情节推到了极至。许多广州人都认为如果春节不买几束好花,这一年都过不舒坦。广州花多是因为它从海上漂来的,这话一点不错,当年从世界各国的商船上运来的花种被广州人率先种植。当年素馨花的一花独秀变成了广州今日的万紫千红。

  散文家秦牧曾这样描述过广州的花市:买了花的人把花木举在头上,把盆花托在肩上,那人流仿佛又变成了一道奇特的花流。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无冬的南国大地又迎来了历史性的春天.这一片土地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向往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人们怀着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来到这里,迎接他们的是众多的机遇,当然,也有巨大的挑战。

  中国南方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1992年,在深圳市最繁华的路段蔡屋围,一块巨幅邓小平画像竖立起来。邓小平曾两次来到深圳,在这片土地上,他同样寄予了自己的梦想,那是一个富国强民的梦想,一个振兴中华民族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路已经走了二十多年,一些南国大地上的小渔村变成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曾经怀揣梦想艰苦创业的人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欢乐.南国大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景象。

  东西方文明在这里融合交汇,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无数人在这里找到希望,无数人在这里实现梦想。这里就是春天来的特别早的——南国大地。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