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江山多娇 > 正文

《江山多娇》之《西部风情》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7日 15:26)

  编导:王严岩

  眼前这山路上深深的印痕是骡马踏出来的印记,而由这一个个印痕串起来的古道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艰险与繁华。这就是位于中国西部的茶马古道了。

  中国的西部地域辽阔,几乎占据了中国领土的半壁江山。这里属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中国最高的山脉、高原和最低的峡谷、盆地在这里同时并存,呈现出复杂的地貌特征和多样的气候特点。

  可以想见,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穿行的马帮,历经千年用双脚和马蹄踩踏出了一条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有些马帮为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谁能想到,最早开辟出这条艰险道路的却是古羌人。古羌人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行走在莽莽丛林和高山峡谷中呢?

  羌,是殷周时期中原人对西部游牧部落的泛称。许慎《说文》认为,"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字是由人和羊组成的,也许古羌人为了感激羊为之提供了衣食之源,因而把羊作为自己的部落图腾。据说炎帝就出自古羌人部落。因为炎帝姓“姜”,“姜”与“羌”在古中国原本是一个字。

  从炎黄时期直到春秋战国,中原人与古羌人战争不断。结果,一部分古羌人逐渐融入其他民族;另一些则为躲避战乱,形成史学家们称为“诸羌部落民族大迁徙”的壮观景象。因此,今天的茶马古道在更早的时候竟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的本性,当灾难或战争来临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羌人开始四散逃生,他们有的来到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有的到了甘肃、宁夏等地。

  当古羌人中的一支行走到岷江上游时,也许他们被这里肥美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所吸引,决定留下来栖息。这便是仍生活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今天的羌族。而另一些古羌人也许还盼望着寻找到更好的地方,带着希望他们开始了新的旅程。

  可以设想,古羌人的一支继续南迁。在渺无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古羌人勇敢执著地开辟着道路,他们顺着澜沧江的河水终于来到了今天的云南地区。

  采访:红河州地方志办公室 副编审 唐明炎

  据史料记载,红河州的哈尼族 、彝族、 拉祜族同源于中国北方的氐羌族。大约在1200多年前他们迁徙到红河的南岸定居,600多年前的元代, 乃至后来的明代。大量的汉族因迁徙 、兵囤来到这个地方 ,于是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以哈尼族 、彝族 、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古歌中的迁徙史是哈尼家族的来源史。老贝玛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那支曾在中国历史上策马奔腾的古羌人竟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小和传唱的古歌“哈尼阿培聪坡坡”意为哈尼祖先搬家再搬家,讲述了哈尼先祖从青藏高原边缘的虎尼虎那开始南迁,经过三次大的迁徙最终选择了哀牢山定居的过程。

  崎岖、起伏、险绝的哀牢山对于许多民族而言,都意味着生存的艰辛与苦难。但与其他民族相比,哈尼族却极端珍视这与世隔绝的处境。民族学家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哈尼的迁徙是由战乱和灾荒造成的这一历史。在这里,顽强的哈尼人劈山石,开山路,搭田埂,开山造田。莽莽哀牢山在哈尼人的锄头下,呈现出图画般的美景。

  远远望去,整座山整座山的梯田,层层叠叠数百级乃至上千级,精致,恢弘,仿佛一道道天梯从山顶垂挂下来直抵山脚。每一层都是一道细碎精巧的涟漪,每一叠都是一片清净如鳞的波纹。当天光飘荡在层层水波之上,金色的碎片缀满山体,满山流光溢彩。

  12世纪南宋诗人范成大被唐书记载的哀牢山风光所吸引,他从中原游历到西南各地,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写到:仰坡岭板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作为文学家的范成大被眼前的风光吸引,无意之间,做了一件记载农耕历史的事情。由于他的记述,哈尼人在哀牢山开创的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命名。

  在一千年的和平岁月里,哈尼人全心全意开荒种田,子子孙孙前赴后继。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一千年的时间,哈尼梯田能像现在这般雄浑壮阔,更难想像,如果没有哈尼人精心守护哀牢山的森林水源,哈尼梯田能够历经千年,仍旧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生态体系。

  从进入哀牢山到现在,千年光阴消逝,而哈尼梯田仍在生生不息滋养着数百万哈尼子孙。

  在云南险峻的高山峡谷间,也许古羌人中的一部分还在不断迁徙行走着,他们又走到哪里去了呢?

  追宗溯源,我们是否能从彝族的习俗中找到古羌人的痕迹呢?据《老子》记载,两千多年前,古羌人就盛行火葬。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彝族对火的崇拜便是起源于古羌人呢?

  大山里的彝族从生下来就要在火塘上过一过,满月、读书也要在火塘上过一过,而彝族人家中几乎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在火塘边解决。出生是人生旅程的开始,而死亡,是彝族人人生故事的高潮,男人死后要用九层九根檀木火葬,女人则是七层七根,而且要用自己家的火来烧,说是这样死者才不会害怕。

  从古至今,在与自然争斗和相处中,大山里的彝族找到了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那就是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彝族新年的时候,举行火把节。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为了让田里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火把节期间,村村寨寨、男男女女,倾巢出动。人们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太阳落山前人们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到了夜晚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人们围在红彤彤的火堆边,彻夜狂欢。

  火把节期间,彝族山寨还盛行跳大锣笙。大锣笙的主要道具是大锣,因此人们也将跳大锣笙简称为跳锣。大锣笙为古代傩祭的珍贵遗存,具有十分难得的活史料价值。什么是傩?简而言之,假面化装为神来进行的驱鬼活动就是傩,彝族人在火把节时跳的大锣笙,也是为了庆祝彝族新年、迎吉纳祥、驱鬼逐疫而跳的原始舞蹈。

  除了跳大锣笙,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过虎节的时候,人们还要跳虎舞,当地人称老虎笙,因为这里的彝族自称罗罗支系,罗在彝文里的意思就是虎,他们认为自己是老虎的后代,跳老虎笙为了祭奠老虎祖先,驱逐鬼疫,保佑子孙平安。

  老虎笙的领舞,通常是彝族毕摩,毕摩也就是彝族中被尊为智者的人。

  小豹子笙是一种神奇的彝族舞蹈,当地人称“余莫拉格舍”,是由十三岁以下的男孩赤身裸体装扮成小豹子,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和七月十五跳的一种原始舞蹈。

  小豹子们在锣鼓的节奏下,互相打闹戏斗,四处爬行,跳模仿豹子动作的舞蹈,然后进入家家户户,敲敲打打为村民驱鬼。

  古老的彝族三笙说是舞蹈,又不仅仅是舞蹈,透过神秘、原始的舞蹈语汇,我们是否还能窥见古羌人的身影呢?

  羌族人信仰多神教。白石神是羌族供奉的最高神灵。在羌族地区的屋顶、门窗、田地、山间,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白色的石头。传说因为它曾是“天神”指点的用以战胜强大敌人“戈基人”的武器,羌人感谢“天神”的帮助,为使子孙永志不忘,于是立白石以象征“天神”,供奉至今。后来,白石又作为一切神灵甚至祖先的象征进行崇拜。因此,羌族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我们发现,这一点与白族的习俗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白族人信奉的是本主崇拜,这一习俗与羌族的多神信仰是异曲同工的。

  “本主”是本境福主的简称。一般说来,大多一个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一个村有两个以上本主,或几个村一个本主的。每个本主都有特定的节日,有人称本主诞辰。这是村民对本主一年一度的大祭祀,一般都在春秋农闲时节,三、五日不等。届时,村民们要用轿子、木轮车将本主一家从本主庙迎出,到所辖村庄巡视一周,前呼后拥,凤辇龙舆,唢呐高奏,锣鼓喧天。本主节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白族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喜爱白色,我们不确定这一习俗是否从古羌人那里传承而来,但白族尚白,以白色为贵,他们穿白色的服饰,住白色的房子,在苍山洱海间书写着清新淡雅的美丽风景。

  也许是因为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最南部,也许古羌人的部落已经找到了最理想的栖息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依然是这里的原著民。虽然没有北来的民族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这里的傣族却驮着最好的普洱茶开始了北上的旅程。西双版纳也因此成为茶马古道滇藏线的南方起点。就是在这一来一往中,各民族的文化开始了相互的交流与碰撞,而这过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傣族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盛大的泼水节更是被赋予了浪漫色彩。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在农历的4月13日到15日举行。节日期间,傣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挑上清水到佛寺浴佛,然后开始互相泼洒。晶莹的水滴饱含吉祥的祝福,年轻人手里多情的水珠更泼出甜蜜的爱情,不管走到哪儿你都会冷不防被傣家少女一大桶水浇个湿透。水滋润了傣族,傣族也赋予水特殊的灵性。

  赶摆也是泼水节的重要内容。这期间,大街小巷、公园河畔、村村寨寨都热闹非凡,少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撑着纸伞挎着傣包来来往往。

  这是高升,是傣族民间制作的土火箭,放高升是摆场上最重要的活动,人们以村寨为单位展开竞赛,高升飞得越高越是预示着幸福吉祥。

  任何人只要一踏上云南这块土地,都会被这里丰富奇特的自然景观所吸引。高山纵列、江河并流,奔腾不息的江河把云南分割成高低错落、相差6000多米的复杂地貌。历尽千辛万苦从青藏高原迁徙南下的古羌人,他们选择不同的高山峡谷繁衍生息,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碰撞,又形成了许多习俗不同、形态各异的新的民族。这些民族又奇异地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云南特有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民族文化景观。因而,在云南就有“苗族住山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汉族在街头”的说法。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而云南竟有其中的52个,更令人惊叹的是云南拥有聚居地的世居民族达26个,云南独有的民族有15个,是中国拥有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多民族聚居于云南,而各民族之间既有交流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迹。

  1999年,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云南在向世人展示特有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同时,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这些只是向您打开了中国西部的一扇窗口。美丽的大西部,到处都燃烧着浪漫美妙的民风民情,到处都充满着神奇和诱惑。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