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赣州 > 正文

赣州《梅关古道》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5日 15:52)

  编导:王蔚 摄像:王蔚

  赣州是中国版图上的一个南部城市,即便在江西,她也是一个远离省会的城市。在21世纪的今天,这座城市并没有太高的知名度。然而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曾几度地位显赫,并在封建王朝的军事和经济版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赣州与广东的交界处,有一个古老的县城叫大余县,因为五岭之一的大余岭在她的境内,所以历史上县名就一直借用着山岭之名。然而自古以来,大余岭梅花遍野,花香袭人,久而久之,大余岭在当地人的口中就变成了好听的“梅岭”,并一直沿用至今。

  梅岭脚下,有一条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它穿越梅岭直达广东的南雄。在梅岭之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叫梅关,关楼所处的位置正是江西与广东的交汇点,它的一侧是岭北,而另一侧就是岭南。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步跨两省的有趣现象,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梅关两侧分别留影,这边拍照是在广东,而另一边拍照就到江西了。

  梅关和古道留给游人的是脚跨两省的兴奋和岁月沧桑的感慨。而当我们回首千年往事,便会看到就是这条蜿蜒崎岖日渐破败的山路,曾强烈地影响着赣州的沉浮兴衰,也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

  公元前221年,经过长年的征战,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了中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国家出现了。此时的秦始皇并未满足于中原的统一,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南沿海。

  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饶,但由于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形成了岭南与中原的巨大屏障,使这一地区长期成为中原势力难以染指的地方。

  显然,雄图大略的秦始皇是不能接受这一现实的,他要将这块广阔的沿海地区置于大秦王朝的权力范围,以真正实现他大一统的理想。因此,就在他建立王朝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了他征服岭南的步伐。水运是当时军事运输最有效的手段。于是他决定组建一支50万人的南征大军,分别由水路向岭南进军。

  其中一路负有特殊的使命,他们要寻找一条距离最短的途径出其不意地直捣岭南。这支秦军由长江水系南下赣江,来到了今天的赣州,在这里他们又沿赣江上游章江溯流而上逐渐逼近了五岭之首的梅岭。

  当秦军沿江来到梅岭脚下的大余时,发现章江并没有流向岭南,而是在这里拐了弯向东流去,于是秦军一路沿江而去,因为他们知道,在梅岭那边的南雄是珠江上游的浈江,既然章江没有流向岭南,就要找到章江最接近浈江的位置,并在两江间开凿运河,从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使秦朝的大军能源源不断地由北向南沿江进发。

  经过了反复的勘察,秦军发现了梅岭山中,有一处比较低矮的山谷,稍加修整之后,一条在梅岭中曲折前行,通往广东南雄的军事通道出现了。

  这条长达40多公里的通道,随着秦朝大军滚滚铁骑和无数辎重的不断驶过,为后人 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运输模式,军队和物资从长江水系直达大余的章江码头,从这里登陆穿越梅岭,然后在南雄的浈江上船,由水路长驱直入岭南地区,这种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水陆联运”。

  这条道路的出现使中原文化和政治统治第一次大规模涉足这片广大的土地,这不仅使秦始皇圆了他大一统的梦想, 也为岭南的开发和东南沿海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物资交流开了先河。而秦军修建的这条梅岭古道,也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价值。

  在今天,出现在游人眼前的这条梅岭古道,并不是秦军修建的,他所在的位置已由秦朝故道向东移动了数公里。那么为什么一个如此重要的战略通道会发生位置的变化呢?这又涉及了另一个强大王朝的如烟往事。

  在秦军通道出现的800年以后,中国已进入了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长期的和平繁荣使唐朝的经济不断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当时,大唐的国际商道除始于汉朝的丝绸之路外,也出现了由海洋通往内河直达中原的运输形式。那一时期,广州成为了海上运输的物资集散地,而建于秦朝的那条水陆联运路线也自然成了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由于货物量增加,使梅岭这条原本只是用于军事需要的简易通道无法承载商业运输的重负。这一度造成大量货物积压在广州,中原一带的货物也不能及时运达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一现状,唐朝重臣张九龄提出在梅岭开辟新路通畅货流的主张,初登帝位的唐玄宗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任命张九龄为修路使臣。

  经过对梅岭的反复的考察、勘测,张九龄最终选择了一条由大余到南雄距离最短的路段,这条路比秦朝故道缩短了4公里,就是这4公里,决定了这条商道的成败。为了缩短这4公里,张九龄动用了大量民夫,将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凿下去20多米。这个艰苦的工程,花了两年时间,两年的奋战换来的是一千多年的兴旺。

  这条梅岭新路用坚实的花岗岩铺路,两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于是一条宽阔平坦,景色迷人的穿山公路出现了。这条路的修建使梅岭一线真正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并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从此,大唐帝国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从这里运往海洋,走进南亚、中东直至遥远的欧洲。而来自各国以至岭南的物产也从这条通道弛往中原。那时,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在长安已能吃到渴望已久的岭南鲜荔枝,这一切都离不开张九龄开辟的这条梅岭商道。

  今天,我们从大余的东山大码头上岸,在碎石铺满的千古商道上走过蜿蜒的40公里,在感受古道沧桑的同时,我们突然发现古道是由无数个台阶连接而成的,显然,这么多的台阶是无法使马车通过的。那么千百年来,一批批的货物是如何运过梅岭的呢?带着疑问我们翻越梅岭来到了南雄市的浈江之畔。古代的码头早已废弃,隐约间还有些旧日的痕迹,只有岸边建于明代的广州会馆,还能让人看出这里曾经的兴盛与繁华,门楼上的木雕记录着往来于梅岭的广东商人的生活写照。这木雕中有一个挑夫的形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应该出现才子佳人、神仙道士的位置上,竟然出现了民间的挑夫形象?我们得到的回答也同时解开了先前的疑团。

  原来为进一步减缓上山的坡度,商道被修成了阶梯状,在车辆无法上山的情况下,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货物全靠一代代的挑夫靠人力翻越梅岭,而张九龄当年对这一路段长度的选择,也证明了他对挑夫的体能、速度有着精确的计算。

  采访:韩振飞赣州文史学者

  走这段陆路从大余码头上岸以后,翻过梅关这段几公里的山路,然后沿着山谷运行一直到浈江码头的话,一共是四十公里,用过去传统的计量方式就是八十公里,八十公里按照中国古代挑担的采访情况,在山地上走路它不能超过八十里,因为超过八十里,就超过了人的体力的极限,所以在山岭的这一边大余县城,到山岭的那一边选择南雄县城作为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岭南一个,岭北一个,这两个距离刚好四十公里。四十公里可以说是一个最适合人类体力极限、肩挑背扛运输货物这么一个距离了,那么过去是要走一整天。

  可以说梅岭古道在为王朝沟通货流,为商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一代代穷苦人提供着维持生计的行业。随着岁月的流淌,挑夫已成为这块土地上一个永恒的记忆。

  这是梅岭脚下的一个村落,赣州是客家人集中的地区,按传统习惯,客家人都是聚族而居,历史上往往一个村子也就是一个家族。而这里却有着几十个姓氏的人家,这种杂姓混居的村落在赣州是很少见的。这个特殊村落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村民的祖先都是挑夫,挑夫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不同的宗族,共同的职业使他们挑起了商贸要道上翻山越岭的重担,也使他们在这里建起了共同的家园。

  在这里,这一古老的行业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今天挑夫的后代早已改变了生存方式,但村里的一些老人对挑夫的生涯还有着深刻的记忆。

  尽管我们无法获知古代挑夫生活的情景,但挑夫的职业是古老的,挑夫的辛劳也是代代相传的。千百年来,他们用肩膀维系着生计,也维系着一个庞大国家的经济命脉。

  大概正是这些挑夫在这条商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广东的商人把他们作为发财致富的依靠,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来往于古道的商人们把更多的寄托还是投向了宗教。在古道边,有几尊雕凿于唐代的佛像,佛像的出现象征着建造者对这条商道的期待,也说明这条商道的长期兴旺,足以使人花巨资造像以表达持久的恒心。

  唐代造像在这里只有寥寥几座,而大量出现的是宋代的造像,为什么在宋代,这里出现了大量的佛像,这是否意味着在那个时期,这条古商道又发生了不同寻常的变化。

  让我们领略一下赣州古城吧,在今天赣州有着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城墙,这座始建于宋代的船桥也在继续着它的使命。赣州的城建布局保持着宋代的形制,就连许多街道也是宋代的基础。

  当时这里是州府所在地,在古代中国一般的州府城市面积都在2至2.5平方公里范围内,而赣州却有着3.1平方公里的面积。是什么原因使她具有这一特殊的地位,似乎赣州的这一切都与宋朝有着不解之缘。

  公元10世纪的中国,大宋王朝建立了,宋朝建立之后,虽然统一了大江南北,但由于北方地区被契丹人占有,自汉唐以来兴盛了一千多年的丝绸之路,已无法为大宋王朝提供贸易通道。此时王朝将对外贸易的渠道集中在了那条出现在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而赣州作为梅岭商道的所在地,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其地位也日益显赫起来。 由于往来货物量巨大,赣州也就成了大宋王朝重要的税收地。为此朝廷在赣州城下设立了专门的税收机构“赣关”。这座船桥就是那时赣关的一个税收设施,它不仅供行人过江使用,面对驶来的商船,它也是一个锁江的铁将军,税收官在这里征税完毕后,船桥开启,商船方可通行。可以想见,在满江的商船前,这座船桥的开启曾经是何等频繁。那时,赣江边上的这座城们被命名为铂金门,意思是财富像潮水一样向赣州城涌来。据史料记载,在宋代赣州的税收长期占据江西首位,即便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此时的赣州,已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都市之一,所以需要更大的城市面积容纳日益增加的人口,也需要更坚实的城墙保护往来的商人、官吏和他们的财富。在城市中古老的街巷里,这些经后世不断翻修维护的商栈、豪宅仍可以看出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

  几乎在赣关设置的同时,梅岭古道上也设置了这座梅关,由于大量的贵重货物都集中在这条40公里的运输线上,它周边的密林深山中又常有强人的出没,因此赣州知府在这里派驻了一支几十人是小型武装,每日城头瞭望,城下巡逻,起到保护货商、打击劫匪的作用。除此之外梅关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征收盐税,当时江西及北方地区长期吃不到海盐,而广东沿海出产的广盐极受内陆地区的青睐,奇货可居,自然也就能获取暴利,以往梅岭曾是私盐贩运的黄金走廊,而梅关的出现查禁了不法走私,也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税收,从此整个江西都能吃到广盐了。

  大宋王朝曾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和经济的辉煌时期,那时经过梅岭古道走出国门的各色商品,也承载着这份辉煌。除传统的绸缎、茶叶、药材外,说起宋朝就不能不提起她驰名中外的瓷器。宋代的梅岭古道究竟运送了多少瓷器,我们无法得知,但漫步这条古道上,常能发现一些细碎的瓷片,当地人说这都是宋代散落道旁的破损品。当地人还告诉我们,就在大余县博物馆,有一座宋代产于景德镇的清花瓷瓶,那是件国家一级文物。

  当我们仔细端详这古朴青幽的瓷瓶时,管长告诉我们,这座瓷瓶是在宋代被严格的商人在运往梅岭的出口瓷瓶中淘汰下来的。原因是质量不符合出口要求。

  如此严格的淘汰倒是给今天的人们留了件珍贵文物,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有资格踏上梅岭古道的瓷器,该是何等的精美高雅。当它们远涉重洋进入遥远的异国,那里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些器物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

  当光阴象章江的流水一度度流过梅岭脚下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已走入了近代的时空,随着19世纪末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也伴着铁路交通的出现,千年不息的梅岭古道失去了往日的跃动,它终于安静了下来。在21世纪的今天,它格外显得冷清、安然,只有路旁那年复一年开放的梅花,象是不懈地昭示着人们——这条道路对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她的后代是意味深长的。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