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郴州 > 正文

郴州《红烛怨歌》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6日 16:47)

  编导:王钢 摄像: 李晓宇

  “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这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伴嫁歌指的是流传于湖南郴州嘉禾县一带的一种婚嫁习俗。

  嘉禾县有“南国歌乡”之称,是湖南省面积最小的县。在嘉禾这块形似枫叶的土地上传承着一种习俗,说得是每个姑娘结婚的时候,姑娘的女性朋友及家族中的女性全部来到姑娘的家中, 用歌声来为姑娘送行,要从天刚刚黑开始一直唱到到天亮,歌的样式也很丰富,有独唱,对唱,合唱,表演唱,边舞边唱.我们被这些浓郁的婚礼所吸引,走进嘉禾,去参加一个结婚的仪式,也让我们走近伴嫁歌。

  在中国人的婚庆习俗中,一般只是在结婚的当天男方家接新娘、吃喜酒、闹洞房。而在嘉禾,结婚仪式则开始于新娘出嫁前两天,由新娘家组办,不请新郎家人参与,不提供晚饭,只是摆以清茶、干鲜果品和糖果,由新娘的女伴及家族中的女性到新娘家中以歌声来表达与新娘的惜别之情。这就是所说的伴嫁,伴嫁:又分为伴小嫁和伴大嫁。伴小嫁是唱到半夜即散,伴大嫁是前一夜唱后,第二天再从入夜开始一直唱到天亮。

  伴嫁是从安席歌开始的。安席歌是告知人们仪式开始并安排来宾坐席。会唱歌的人通常会被请到中间的桌子前就座,不会唱歌的人哪,不管是长幼尊贵、亲疏远近,都到两边就座,伴嫁及伴嫁歌也从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令人惊奇的是,如此丰富的曲目和演唱形式,竟然没有任何有关历史文字记载。伴嫁歌的传承方式是以口传心授为主,犹如无字禅一样,衣钵相传,全凭妙悟。还有就是长久以来民歌歌唱环境的熏陶。

  当我们回视伴嫁歌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幕集诗、歌、舞、剧为一体的抒情民俗歌舞剧,在它那如诉如怨、低回委婉的旋律中,在诙谐风趣的表演里,体现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这让我们从中听到了当年妇女们的心声。

  哭嫁歌在伴嫁歌中极有代表性。婚礼通常是充满喜庆与欢乐的,而在嘉禾,姑娘出嫁时如果没有哭却是要被人们笑话的。办婚礼时 不光是姑娘哭,而且现场还会有一首叫(半升绿豆)哭嫁歌与之配合,在那种氛围的感染下,现场的人会有另一番感受

  半升绿豆是嘉禾伴嫁歌中极富代表性的哭嫁歌。它运用比喻与夸张的手法,唱出了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抱怨和愤恨,既有现实主义风格,又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嘉禾伴嫁歌如同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图景和风土人情,"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们是当年妇女用血泪唱成的怨歌,既怨且怒,怒而又争。

  在婚姻中媒人是一个很为人看重的角色,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的家人们都把她奉为上宾,因此婚礼上媒婆也是志高气昂的样子,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嘉禾伴嫁歌中会保留着一首骂媒歌。

  如今,嘉禾伴嫁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是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虽有所淡化,但伴嫁歌依然在传承着。郴州市歌舞团就把嘉禾伴嫁歌搬上了舞台,并到北京汇报演出受到极高的赞誉。

  在嘉禾,有十里不同音之说,表现在伴嫁歌上,就是调式虽然相同,但歌词的发音却大不相同。

  歌声渗透到嘉禾的每一个角落,嘉禾的老老少少都爱唱歌,无论是走到哪一个区、村,都能感受到乐音的浮动,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也似乎充满了节奏与韵律。歌:就是他们生活的印证;歌,是他们情感的宣泄!

  不愧是南国歌乡啊,有道是,"三岁女孩会唱歌,东唱西唱都是歌"

  在伴嫁仪式中,不光只有歌声,还有多彩多姿的舞蹈与歌配合,称之为:伴嫁舞。伴嫁舞有把盏舞、推磨舞、卖酒舞、娘喊女回舞、火把舞、会歌舞等10多种舞蹈,每个舞蹈都有一个说法。

  现在跳的是伴嫁舞的其中一种――走火舞,走火舞均在歌堂无灯光照明的情况下进行,姑娘们拿起燃着的蜡烛翩翩起舞。舞步、舞姿大都来自于生活劳动之中,纯朴自然,简单明了,但原始的娇柔与妩媚却兼而有之。观其舞,人们不禁会神驰于原生态的劳作与现实的舞蹈之间。跳完走火舞刚好大天亮,男方花轿即将到来,姐妹们的情绪宣泄也就把伴家歌堂推向高潮。

  今天的花轿已经是一种怀旧的欢庆形式的表现方式,姑娘坐在花轿中已没有了昨日的伤感、苦痛,取而代之的是欢乐与嬉闹。

  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历史反抗和无奈的怨歌;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则唱出了妇女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与呐喊。伴嫁歌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昨日的伤感与哀怨,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印痕与一部美妙的音乐作品。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