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2005春节特别节目 > 正文

美食传奇第五集《喝汤的故事》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5日 12:41)

  耿姝:在满满的一桌子美味佳肴中,你最爱吃的是什么?

  王谦祥:当然是山珍海味了。

  耿姝:还有呢?

  王谦祥:还有?那就是大鱼大肉!

  耿姝:你可不算会吃!

  王谦祥:我不会吃?我怎么不会吃?

  耿姝:因为在这一桌的佳肴美味中,你单单忘了最重要的一道美味。

  王谦祥:什么美味?

  耿姝:汤!

  王谦祥:汤?

  耿姝:俗话说“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这说明汤在饮食中的重要。

  王谦祥: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汤吧。

  耿姝:好呀。还是老规矩,我手上有些画,你来抽一张吧。

  王谦祥:我选这张。噢,一个老太太给乞丐端汤,这讲的是个什么事呀?

  耿姝:这讲的是个历史故事。不过我说一个人的名字,你肯定知道“朱元璋”吧。

  王谦祥:噢,我知道了,这画上的乞丐就是朱元璋。这幅画说的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耿姝:那你能说说这个故事吗?

  王谦祥:“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说的是朱元璋还是一个乞丐的时候,有一天,朱元璋没要到吃的,又气又急,病倒在一个四面透风的破庙里,发了一夜的烧。这时,一个讨饭的婆子路过破庙,听到有人呻吟,进庙一看是个讨饭的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于是讨饭婆子用石块在墙角将手中的瓦罐支起来,找来干柴点上火,把刚刚要来的东西放在瓦罐里。不一会儿瓦罐冒出热气,朱元璋闻着流口水,问:"大娘,你烧的什么?这么香。"讨饭婆子苦中作乐,笑着说:"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默默地记在心里头。烧好了,婆子满满盛了碗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端着热腾腾的汤,一口气喝了下去。只觉得味道鲜美无比。他拉着婆子的手千恩万谢后问道:"大娘,你老贵姓?我朱元璋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将来我一定报答你。"那婆子说:"孩子,我不图报答,天下穷人是一家,我姓王,是石村王大楞的妈。"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时间一长呢,就觉得没滋没味了。这天,他猛然想起以前讨饭婆子为他做的那个"珍珠翡翠白玉汤",于是命御膳师做这道汤,结果没人能做出来。最后派人到凤阳府石村寻找当年的讨饭婆子。此时王婆婆已经70多岁了,久病卧床不起,她听说当年被救的那个小要饭孩子如今成了皇帝,还想着她,不由激动得老泪纵横。差人一看这婆子病卧床上,年岁已高,心想不如要得配方回京复命,那婆婆笑道:"哪有什么配方,那时讨饭,谁家给什么就要什么,都倒在瓦罐里,有青菜汤、剩稀饭、剩干饭、糊锅巴,那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名字是我顺口瞎诌的。"差人返回京复命,将王婆婆近况和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实情一一如实禀报。朱元璋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饥时苦菜也香甜,足食佳肴淡无味。"随后降旨,王婆婆由盱眙知县养老送终,所用银两从税银中扣除。

  耿姝:一碗汤,而且是一碗大杂烩的汤,不但救了一个人的命,还成就了一个开国皇帝,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看来这汤是非常的重要。

  王谦祥:汤是重要,不过要说这汤能安邦立国,多少有些牵强!

  耿姝:牵强?历史上有好多重大的事件都和这汤有关系呢!

  王谦祥:你越说越玄了!

  耿姝:玄?我现在就给你拿出第二个证明来!你看看这张画——

  王谦祥:这幅画和刚才那幅差不多啊。

  耿姝:对啊,这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我们先来看一段片子吧。片子看完了,我的问题是,这幅画上画的是什么汤?

  王谦祥:噢,我知道了,这是潮州最有名的护国菜。要说这个护国菜,还和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有很大关系。传说赵昺与陆秀夫几个大臣在残兵败将护卫下出走南京,逃到广东潮州的一个庙里。一行人早已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庙里和尚颇有忠君之心,千方百计想做些丰盛饭菜招待皇帝。无奈连年战乱,庄田荒芜,庙里一直香火冷落。贫苦的和尚见到皇帝驾到,也没有佳肴美味招待,只好到庙后边田地胡乱摘了些甘薯叶,经出水后,略出苦涩味,草草制成热汤肴奉献.饥饿辘辘的卫王赵昺,吃后称赞不已,问起菜名,和尚答道:”山野贫僧不知此菜名称,但愿能解除皇上饥渴,重振军威,确保大宋江山安全无恙.”皇上听后极为感动,便替这道菜赐名”护国菜”.至此代代流传,沿袭至今。

  耿姝:刚才我们说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是朱元璋当皇帝建立明朝之前喝的,而您说的护国菜又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在南宋就要灭亡的时候喝的,你说这汤是不是和许多的历史事件都有关系呀?

  王谦祥:还真是这样啊!我们刚才说的这两个和汤有关系的故事,都是民间的传说,如果它们是真的,那也就是个巧合而已。

  耿姝:哎,王先生,这“护国菜”我没吃过,它是什么味道呀?

  王谦祥:我跟你一样,也没吃过。

  潮州名菜“护国菜”,汤色绿如翡玉,润滑适口,真是名不虚传。鲜凉可口,冰碗羹碧,翡翠溶光,举箸凝脂滑,嚼齿留软香.但吃时需要小心。只因此菜油厚,上席时菜汤里滚烫,却因有一层油脂封住表面而看不到有热气升腾。所以吃时要先用汤匙将油层拨开再舀,品尝切勿操之过急,否则会烫嘴的。

  王谦祥:我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现在看来这句话可以改成“心急喝不得护国汤”了。

  耿姝:不只是“护国汤”,凡是热汤你都得小心,慢慢地喝。

  王谦祥:是是,承蒙教诲,承蒙教诲。

  耿姝:哎王先生,刚才咱们说了“珍珠翡翠白玉汤”,又聊了“护国汤”,现在你再看看,这幅画是画的是什么汤?

  王谦祥:咦——这不是一朵荷花嘛,跟汤有什么关系?

  耿姝:是荷花不假,你再想一想,荷花的下面是什么东西?

  王谦祥:是藕呀,这谁不知道。

  耿姝:那哪个地方盛产的藕最有名?哪个地方的人又最爱吃藕呢?

  王谦祥:噢,我知道了,知道了,湖北盛产的莲藕最有名了,湖北人也最爱喝莲藕排骨汤了。湖北的莲藕是最有名的,特别是产自洪湖的莲藕,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口感绵绵舒适,被誉为“水中之宝”,质量之优为全国之魁。湖北洪湖地区的莲藕据说是最好吃的莲藕。

  耿姝:只要去吃湖北菜,不管餐厅大小,排骨莲藕是必点的一道菜。这个我能理解。可是,我不明白这藕在湖北菜中为什么这么重要哇?

  王谦祥:我们在讲湖北人爱喝的汤之前,应该多说两句有关藕的话题。湖北洪湖生产的莲藕又叫做莲菜、莲根、藉瓜等,是湖北洪湖的主要土特产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名扬荆楚大地。 莲藕是美味食品,具有香、脆、清、利等可口特点,采用炒、烧、炸等方法,可制成多种美味菜肴,还可制成精细洁白,口味纯正的藕粉、蜜饯,是滋补珍品。 ?吃湖北藕最佳的时节是在中秋,那个时节吃莲藕具有清爽可口的特点。你听说过“洪湖全藕宴”吗?

  耿姝:我听说过!这个“洪湖全藕宴”有20多个菜式品种,排骨莲藕汤、财鱼焖藕、藕夹、孜然卤藕、柠檬藕片、酸辣藕丁、洪湖莲子、芹香莲、桂花糯米藕等湖北特色风味的莲藕菜式。你要是到了湖北,一定要去品尝一下闻名神州大地的“洪湖全藕宴”。

  王谦祥:我不品尝。

  耿姝:为什么?“洪湖全藕宴”!听着都这么谗人,你为什么不吃?

  王谦祥:你不是说过“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吗?还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你说的这“洪湖全藕宴”怎么没汤啊?

  耿姝:有,当然有了!而且也和莲藕有关。那就是“莲藕排骨汤”。把大块的排骨、大块的藕放在大瓦罐中在火上煮。煨出的汤香气四溢,大块的排骨和大块的藕混在一起吃起来非常豪爽,颇有点绿林好汉的风范。湖北的莲藕汤胜就胜在这藕上。另外,湖北人的家宴上也有这道排骨莲藕汤,只是做得更精致,用莲藕、排骨炖出一锅浓汤,再洒上少许葱花,味道就更加清香爽口了。

  王谦祥: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听了你这么一说,这歌得改改了。

  耿姝:怎么改?

  王谦祥:应该这么唱“洪湖水浪打浪,湖北人民爱喝汤”。

  耿姝:打住打住!你这叫歪批胡改,当心人家找你打官司!

  王谦祥:嗳——有没有搞错,我这是在夸他们耶!

  耿姝:好了好了,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

  王谦祥:五羊图,哟,这不是广州市的标志吗?哎,这画上还有一个人在煲汤,噢,我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问题了。

  耿姝:什么问题?

  王谦祥:你是不是要问关于广东人煲汤的问题?

  耿姝:真是聪明绝顶了。哎王先生,我有一事不明,要向您请教一二。

  王谦祥:请。

  耿姝:我经常去广东出差,发现饭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汤,您说为什么广东人爱煲汤呢?

  王谦祥:哎——这我也有同感,广东人喜欢煲汤,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岭南地区地气湿热,长久居住热毒、湿气侵身在所难免,一不小心就会上火。热气,虽然不是病,但是沾上了却总是难受。所以就要经常的吃点中药去去火。不过真正的药汤实在太苦,即使一周只喝一次,长此以往,广州人恐怕也要成为代代相传的药罐之族了。既要取药之效,又要取入口之甘甜,于是爱吃的广州人在中药的煎熬中受到启发,,在美味的汤中放入一些去火的中药,于是,就出现了老火靓汤。老火靓汤其实是源自于中医药理的食补良方,而且总是根据身体的不同需要或气候季节转换而改变,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州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

  耿姝:广东人的饮食习惯是,先喝汤后吃菜。这对于初来广东的人来说,很不习惯,不过时间长了,也就领略了它的养生之道:那就是饭前喝汤,让空肠胃先接触热乎乎的汤品,暖暖胃,把肠胃的消化功能启动起来。汤好消化,再吃饭也不会加强肠胃的消化压力,反而有汤垫了底,正式吃饭时再饿也不会狼吞虎咽了,这样无形中就养成了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王谦祥:我想啊,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喝一碗清心下火的汤,个中味道,实在是惬意不已。不过,我还有一事不明。

  耿姝:有话请讲。

  王谦祥:广东人的汤为什么要叫做老火靓汤?这个老火是什么意思?

  耿姝: 就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听我告诉你:老火的意思,是指做汤的时候,熬制时间要长、火候要足。广东人所说的老火靓汤,传统上是用瓦罐来煲,水开后放进汤料,煮开以后,再把火调小,慢慢熬制2-4小时就成了。

  王谦祥:什么——做个汤要2—4个小时?

  耿姝:这还不算长的。广东人煲好汤的秘诀是:三煲四炖。煲上成的好汤需用文火煮上数十个小时,才能将汤料中的味道、营养尽数溶于汤中。饮食行业常说的三煲四炖是指煲汤一般需要3小时,炖汤需要4—6小时。

  王谦祥:哎呀,要那么长时间啊。哎,“老火靓汤”中的老火是怎么回事我明白了,那这个“靓汤”又怎么解释呢?

  耿姝:“靓汤”的靓字原意是指漂亮,在这里是说汤的味道的鲜美。为什么广东人做的汤这么鲜美呢?因为广东人煲汤用料精细讲究。为求美味,他们常常加入一些辅料,如:、甲鱼、乳鸽、乌鸡、蛇、鱼翅、鲍鱼、干贝或其他山珍海味,中药辅料常见的有北芪、党参、沙参、淮山、杞子、红枣、人参、花旗参等药材和姜片等。不同的配料,就有了不同口味、不同功效的靓汤品种了,有半边莲炖鱼尾、三蛇羹、绿豆白鸽、红丝线炖瘦肉、冬瓜荷叶炖水鸭、冬虫草竹丝鸡汤、椰子鸡汤、西洋菜猪骨汤、霸王花猪肉汤、酸菜鱼汤、川贝枇杷叶煲鹧鸪、绿豆海带煲老鸽、橄榄炖猪肺等。不同的汤由于不同的材料会有咸、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有了这样的美味,即使一周喝上三两次也不嫌多。

  王谦祥:哎呀,我觉得这个广东人喝汤真是很有学问,他们是重视汤的质量,而不在乎一次喝了多少汤。

  耿姝:哎,红楼梦里说喝茶是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就是牛饮了。这话用在广东汤里是不是也恰如其分呢?

  王谦祥:太恰如其分了!这个广东人广东煲汤的讲究还多着呢。就说那个煲汤的器皿吧,就叫煲,煲的颜色要么是奶白色的,要么是黄铜色的。最大的煲不过就能煲个三五碗的汤出来,一家人一人一碗刚刚好,很少够添第二碗的。讲究的就是少而精。

  耿姝:酒店餐馆里的煲也大不到哪里去,但是盛汤的碗就会小,如果人太多,可以小到像一个中号的酒杯,一人分一碗。最小的叫盅,只煲出一个人的量,仍然是一碗。有容乃大,煲的大小这么控制,要的就是把汤料的所有精华都煲出来,那么每个人喝到的都是精华。而不是把精华稀释、冲兑成更多,那样分到每个人汤中的精华就会相应的少了。哎王先生,你再看看这幅画?

  王谦祥:这画上面有几个大瓦罐,哦,这是“瓦罐汤”吧?哎——江西的瓦罐汤!这个我可知道!

  耿姝:不错,正是江西的瓦罐汤,它也非常的有名。不过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王谦祥:我听说好像是在明朝末年就有瓦罐汤了,好像这个瓦罐汤也有个历史故事。

  相传明末崇祯三年,时值战乱纷起,民生潦倒。饮点翰林大学士汤斌,时任灌州布政司,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三餐以瓦缸清汤为铕。常年在府前举大瓦缸,投以南瓜,豆腐等粒,回想火煨之,施舍饥民。百姓感其高节义举,誉之为“三汤”。此“三汤”含其为政为官如瓦缸汤清,其人如黄连汤苦,其入世则如人参汤补。汤斌离任后,百姓念其恩德,纷纷举瓦缸煨汤,遂成江西民间风景。

  耿姝:哦,原来是这样。看来有许多名菜肴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完全是为了纪念当初为百姓任劳任怨的有功之臣。这是对那些为官清正的官员的一种追忆。民间瓦缸煨汤完全采用民间传统煨汤方法,以瓦缸为器,精配食物,大多以土鸡、蛇、龟、天麻、猴头菇等为原料,加以天然矿泉水为原料,放入巨型大瓦缸内,以硬质木炭火恒温煨制达七小时以上。瓦缸的妙处在于土质陶器,秉阴阳之性,久煨之下原料鲜味及营养成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味道更加鲜、香、醇、浓,而且营养又不流失,食后滋味令人难忘。 据了解,用瓦缸煨汤,在江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发展中,他们不再用剩菜来做,进而运用中医相生相克、调理阴阳的道理,讲求材料搭配互补,使煨汤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形成了这种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久煨之下的瓦缸汤,原料的鲜味及养分充分溶解于汤中,具有提神补脑,益气补肾的功效,实为真正的老火靓汤。

  这瓦罐汤看起来,制作工艺是很特别,但并不复杂啊。

  王谦祥:别看制作工艺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很有学问。例如火候的把握、配料的多少,还有“文火”与“武火”的合理使用在煲汤时,都是缺一不可的。汤也有区分,有生火汤、清火汤、滚汤,还有气锅汤。尤其是气锅汤可称为一绝,汤都是蒸气水做成的,汤的费时费工可想而知,最起码一道汤要用6至7小时,用文火更要12小时,久煨之下原料的鲜味及营养成分才能充分溶解于汤中。据说此汤还有诗云:民间美味五千年,四海宾客常流连,天下奇鲜一罐收,过了此馆无此店。这样看来,江西瓦罐煨汤已确确实实将民间美味带到了大家面前。

  耿姝:那么它在用料上有什么讲究吗?

  王谦祥:根据人们需要,用料很广泛:鸡鸭,牛肉,猪肉,海产品,野味,竹笋,菌类,豆制品,蔬菜等等.把洗净备料切好,放入佐料,再放入清水,食品才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江西的民间瓦罐煨汤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汤中之王”的江西煨汤其味鲜香醇浓厚,食后令人久久难忘。随时日变迁,江西名厨采瓦缸架火之煨汤之形,遍用五味三材,讲究食性、药理,九沸九亦,文武双火交替,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以存甘、酸、苦、辛、咸。达到甘而不甜,苦而不涩;咸而不浓,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讲究食性、药理。成就今日一方脍炙人口之瓦缸煨汤。

  耿姝:这瓦罐汤被誉“汤中之王”啊,找机会一定得喝喝,要不多遗憾哪。

  王谦祥:没错。只是你去喝的时候,一定得叫上我。

  耿姝:好好好。哎王先生,我们说了这么多汤了,但话还是得说回来,无论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都只是一道汤,那有没有完全是汤的宴席啊?这正是我要问的问题。你来看!

  王谦祥:这画的内容够丰富的,有花有水的,还挺好看。

  耿姝:你别光顾着好看,得看出点门道来。

  王谦祥:什么门道?

  耿姝:哎,说到牡丹花,你马上能想到什么地方?

  王谦祥:洛阳啊!洛阳每年都要举办牡丹花会啊。

  耿姝:对呀。那你再看这桌子上的菜,也全是汤菜。

  王谦祥:那倒是。这难道就是全是汤的宴席吗?

  耿姝:对,这就是全是汤的宴席——“洛阳水席”!

  王谦祥:啊!?这“洛阳水席”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还得请教专家。

  河南的洛阳是九朝古都,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所特有的,就是一桌全是汤的宴席。“洛阳水席”与其他著名的宴席“满汉全席”、“全羊席”、“鱼翅席”不一样, 整个宴席由24道菜肴构成,除八个冷拼盘的酒菜外,其余的八碗、四件和四个压桌菜,件件有水,样样带汤,色、味各异别具一格,所以称为“水席”。 可别小看这汤,大凡名菜,在汤上最为讲究,而厨师无不怕汤,可洛阳水席却偏偏在汤上大做文章,几乎道道菜都带汤汁,干稀有致,汤随菜走,道道菜显得汤汤水水。这只是其中的一点。还有一点是该宴席有别于南北各路菜系,南北各路菜系在上菜的时候是一道一道往上端,只上菜不撤菜,吃到最后是满桌子的菜。而“洛阳水席”是上一道菜吃一道菜,吃完一道撤下去再上另一道,这样上一道撤一道上一道撤一道,如行云流水一般,这也是称其为“水席”的一个原因。

  王谦祥:噢——我明白了,“洛阳水席”的汤,不是我们惯常喝的全是水的那个“汤”,而是菜里带着汤汁的那个“汤”。

  耿姝:因为每菜里都带有汤汁,所以就把它叫做“水席”了?

  王谦祥:哎,这种吃法倒是很别致的啊!

  耿姝:“洛阳水席”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

  王谦祥:为什么洛阳会产生“水席”这种以汤为主的宴席呢?这个问题还是的请教专家。

  水席的出现,主要是由洛阳地地理环境决定的。洛阳四面环山,瓜果稀少,因此民间官场多食汤类,往往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烹调,煮成稠汤,一起餐食。这种食欲影响到宴席上,就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土特产为原料,精心烹调而成的富有地方风味的“水席”,这个形成过程也决定了水席的主要特点: 荤素两有,素菜荤作,有冷有热,五味俱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 承受能力,配制出价格高低不一的套菜,因而又有“经济实惠,好吃不贵” 的美名。

  “洛阳水席”的驰名,与著名的女皇武则天有关。据说,有一次武则天巡视洛阳,洛阳的地方长官就以“水席”供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品尝了这荤素混作、花样众多、清新可口的宴席,不仅自己赞叹不绝口,还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臣子们见女皇喜欢,当然都随口附和。由于武则天 的竭力推介水席就从民间进入了宫廷,每逢有什么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从此以后“洛阳水席”便登上了大雅之堂。臣僚们群起仿效,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因此唐代就把水席称为“宫廷宴”、“官场席”。由于宫廷和官府的盛行,水席就更为普及了,制作技术,花样造型等也更丰富,更发展了。

  耿姝:哎王先生,我听说洛阳还有一道名菜,叫做“牡丹燕菜”。那这个“牡丹燕菜”和洛阳水席有关系吗?

  王谦祥:这个我可知道。你说的这个“牡丹燕菜”就是洛阳水席的头道菜。原称为“假燕菜”。那这个“假燕菜”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呢?它又是如何演变成“牡丹燕菜”的呢?所谓“假燕菜”, 就是以它物假充燕窝而制成的菜肴。这个作假的源头也发生在武则天身上。 传说武则天称帝以后,天下倒也太平,民间发现了不少的“祥瑞”,如什么 麦生三头,谷长三穗之类,武则天对这些太平盛事当然是满心高兴,十分感兴趣。一年秋天,洛阳东关外一块菜地里长出了一个大白萝卜,长有三尺, 上青下白,这个异常庞大的白萝卜,理所当然被当成吉祥之物敬献给了女皇。 武则天很是欢喜,遂命皇宫御厨将之做菜,来一尝异味。萝卜能做什么好菜 呢,但女皇之命又不敢不遵,御厨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对萝卜进行了 多道加工,切成均匀细丝,并掺入山珍海味,烹制成羹。武则天品尝之后,感觉香美爽口, 很有燕窝汤的味道,就赐名为“假燕菜”。

  耿姝:我知道了,从此武则天的菜单上就又加了“假燕菜”,成为武则天经常品尝的一道菜肴。

  王谦祥:女皇的喜好,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大家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以免掉身价。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宫廷和官场的喜好,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的食欲,人们不论婚丧嫁娶,还是待客娱友,都把 “假燕菜”作为桌上首菜,来开始整个宴席。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武则天的赐名逐渐湮没,人们将之称为“洛阳燕菜”,或简称为“燕菜”。

  耿姝:哦,这回我总算明白了。不过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看来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了。

  王谦祥:是的,不过这个“洛阳水席”虽然是借了武则天的光,但它毕竟还是有它的独到之处,不然又怎会迷倒吃尽天下美食的一代天后呢?

  耿姝:不错,而且能把萝卜做得象燕窝一样,也一定是非常绝妙的了。为了这些美丽的故事我们都应该去吃一次这个“洛阳水席”呀!

  王谦祥:正是。“热冷焦软稀稠干,海河荤素甜辣酸”,洛阳水席名扬天下,没有领略过的朋友一定要去尝尝。不然你会终生遗憾的。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