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传奇第四集《面食杂谈》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5日 12:28)
耿姝:哎,王先生,我问你个问题,你喜欢吃面食吗?
王谦祥:这我太喜欢吃了。像我吃过的“海鲜馅的包子”,还有那被油煎得又焦又脆的馅饼,哎呀,咬一口,香死人了。还有……
耿姝:行了行了,别陶醉了。既然你对面食这么了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面食吧?
王谦祥:好啊。在这方面我可是行家。有面食我决不吃米饭,有死面决不吃发面,有烤的烙的决不吃煮的。
耿姝:还是老规矩,我手上有几张图片,上面画的都是试题,你自己抽一张吧。
王谦祥:这画的是一个城市的一条街道吧?你看这街上有许多饭馆,哎,这些饭馆大多数还是面食馆。你要问什么?
耿姝:你没看出问题吗?
王谦祥:没有。
耿姝:这样吧,你再看看下面的短片,看完之后你就知道我要问什么了。
耿姝:好好好,刚才你看到的画面是我们的记者在中国北方的某个省会拍摄的。我用告诉你,这个城市的几条大街上都有很多的面食餐馆,那你能说出这是哪个城市吗?
王谦祥:北方的某个省会,甘肃的兰州?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山西的太原?对了,应该是山西的太原!山西的面食非常有名,是不是太原啊?
耿姝:脑子就是机灵,反应还挺快,就是太原!那我再问你,山西人为什么喜欢吃面食呢?
王谦祥:那是从古传下来的。另外山西地处华北大平原,以种植小麦为主。自古以来,山西人主食乃面食,以花样多、品质好、影响大而颇为出名,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了。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耿姝:王先生,您说那整个的山西人,他们都爱吃面食吗?
王谦祥:对,整个山西,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人人爱吃面食。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加工做出几十种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汤等等。到了厨师手里则更是花样翻新了,普普通通的面能做出上百个品种,上百种味道。色、香、味、形俱全,会使你流连忘返,许多面食的制作很有讲究,工艺也决非是一朝一夕便可掌握的。当然面条也不例外了。比如说刀削面的制作就有诗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耿姝:您说的这是山西人做刀削面?
王谦祥:对呀。
耿姝:我怎么听着像是杂技团在表演呢!
王谦祥:山西刀削面,那削起来真是又快又匀,出神入化,那速度和怎么以前看过的杂技表演“水流星”真差不多。
耿姝:除了刀削面,据我所知,这山西人会做的面食可多了,光面条就有多少种,像拉面、拨鱼儿、揪片儿等等。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边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耿姝:山西的面食多种多样,我要问的问题是:你能说出多少种山西面食。
王谦祥:那我能说出挺多的,像什么拉面、刀削面、拨鱼、猫耳朵……还有还有,一时想不起来了。
耿姝:你这才说了4种,再给你加上4种,也才8种啊,差的远哪!告诉你山西的面食有几十种,上百种之多呢。
王谦祥:啊?
耿姝:面条是人们经常吃的一种食品,哎,我听说你和吃面条还有点故事呢。给我们说说。
王谦祥:咳,那不是什么故事,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一家餐厅吃饭,要了一份拨鱼。那服务员问我是要大蛊的,还是小蛊的?我一下就蒙了,吃面条不是都说碗吗?怎么这里说盅啊。我又不好意思问,心想,这盅可能就是碗。你知道,一般餐馆的碗都非常的秀气,于是我就干脆要了个大蛊的。不一会小姐就把拨鱼儿端上来了。我一看当时就傻眼了!
耿姝:怎么了?
王谦祥:那哪是碗呀,快跟腌咸菜的小缸一般大了!
耿姝:啊?那不成了洗脸盆了!
王谦祥:是呀,后来我才明白蛊就是盆的意思。大蛊就是大盆,小蛊是小盆。哎,说到吃面条啊,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是一个专家讲的,非常有趣。我请大家一块来听听。说起这,历史上有何晏吃“汤饼”这么一则故事呢:在魏文帝时期,何晏先生长得漂亮,皮肤白晳,而且是货真价实的白。当时许多人认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为学女人搽了香粉的,可人家何晏先生却是真的白,有人给证明过,那就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睿。曹睿对何晏先生的小白脸有点不服气,于是设了一个圈套来验证何晏到底搽了粉没有。有一日天气闷热,曹睿急召何晏进宫。何晏满头大汗地赶来,却没什么事,曹睿只是准备了一碗热汤面给他喝。天本来就热,又吃了一碗热汤面,何晏是满头大汗。他一边吃一边用袖子擦汗,却仍然面容皎白毫无沟壑纵横的迹象,脸上白里透着红,更为容光焕发,可见确实是真的小白脸。这下大家都服了,于是何晏又多了一个名字:敷粉何郎。
耿姝:真有趣。那从什么时候起它就叫面条了呢?
王谦祥:其实在魏晋时,面条还不叫面条,面条在东汉时称煮饼,是水煮的无馅的面食,魏晋时期称大名叫“汤饼”。当时的面食,可谓“饼天下”:上锅蒸的叫蒸饼;炉中烤的叫胡饼;水煮的呢,就是汤饼了。到了南北朝时,面条称“水引面”,到北宋以后人们才称它为面条。
耿姝:刚才我们说了山西的面食中的“面条”,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包子”的历史吧。
王谦祥:“包子”的历史?这里边也应该有好听的故事吧?
耿姝:当然有故事了,你看这张图片就是一个故事。
王谦祥:哟,这不是三国时的大军事家诸葛亮吗?怎么,诸葛亮卖过包子?
耿姝:什么呀,净瞎说!诸葛亮卖包子?你的想象倒是挺丰富的。我问你:三国时中国有没有包子?
王谦祥: 三国时期没有“包子”这种食品,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诸葛亮和“包子”确实有些关系。蜀汉建国三年的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沪朋,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过渡。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次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请教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四十九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了四十九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沪水便永无宁日了。诸葛亮决定不用人头来祭沪水,他想出一个用一种物品代替人头的绝妙办法。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肉剁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边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的模样,入笼屉蒸。,然后把这些恭品摆在河边亲自祭供,再一一丢进泸水中,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你们想想,诸葛亮做的恭品,里面是馅,外面裹上面粉,那样子是不是很像今天的包子呀?不过,那时候不叫包子,叫“馍首”。
耿姝:这么说,这种带馅的馒头就是今天包子的祖宗了?
王谦祥:没错,是这样。我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吃过“包子”,而且这些地方的“包子”都很有特点。
耿姝:你吃过很多地方的包子?
王谦祥:没错。在咱们中国,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也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子”都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这包子都长得差不多,我哪能分辨出这画上画的包子是哪里的?
耿姝:说得也是。那这样吧,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我们《走遍中国》的记者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拍到了有关包子的镜头。看了以上的画面,你能说出几种在全国都很有名的“包子”?
王谦祥:真巧了,这些地方我还都去过,刚才画面上有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开封的“灌汤包”包子,杭州的小笼包,上海的水煎包……
耿姝:你说的这几种包子确实名声不小,不过我问你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知道怎样吃灌汤包吗?
王谦祥:你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我还真会吃这灌汤包。
耿姝:那你就给我们说说吧。
王谦祥:这灌汤包和别的包子不一样,这包子里面除了馅以外,还包着满满的热油汤,所以它叫做“灌汤包”。
耿姝:我没问你这包子为什么叫灌汤包,我问你这灌汤包怎么个吃法?
王谦祥:我知道。这心急可吃不得灌汤包。因为这灌汤包里面满是热汤,吃的时候不能张嘴就咬,要是那样的话,非得把你的舌头或者是嘴唇给烫坏的,所以呀, 要先在包子皮上咬一个小口,然后轻轻地把包子里面的热汤吸进嘴里,哎呀——那汤可鲜可美了!当你把包子里面的汤吸完了之后,再吃那包子。
耿姝:啊,看来是深有体会呀。中国各地的包子实在是太多了,风味也不一样。刚才咱们说了“灌汤包”,现在我再请你看一张图片。
王谦祥:哟,这人是慈禧吧?这另一个人是谁呢?手上还托着一盘包子?
耿姝:这个人是袁世凯。他正在向慈禧太后晋献包子哪。你能告诉我,这袁世凯向慈禧太后晋献的是什么包子吗?
王谦祥:这可真难住我了。
耿姝:提示你一下,袁世凯晋献的这盘包子可是天津的特产。
王谦祥:噢,知道了,知道了,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
耿姝:对。哎王先生,当年袁世凯为什么要向慈禧太后晋献“狗不理”包子呢?
王谦祥:“狗不理”始创于1858年。清道光年间,河北一农家的,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取名“狗子”,期望象小狗一样好养活。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奋好学,练就一手好活,不甘寄人篱下,自己摆起包子摊,它以水馅拌发面,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狗子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天长日久,都叫他“狗不理”。当年,袁世凯在天津编练新军,将“狗不理”包子带入皇宫,敬献慈禧,太后膳毕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着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
耿姝:噢——原来“狗不理”包子是这个意思呀!我一直以为是那包子是狗都不爱吃所以理都不理的意思。我还奇怪呢,心想,那狗是最爱吃包子的,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做“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狗不理”包子要是连狗都不爱吃,它还好吃的了吗?又怎么能成为名小吃呢?
王谦祥:咳,你这真叫做“望文生义”了。
耿姝:哎王先生,刚才咱们说了面条、包子,在这面食当中,还有一种人们喜欢吃的东西,那就是饺子了。你看这张图片。
王谦祥:哟,这是金元宝啊,哪是什么饺子呀?你是不是搞错了?
耿姝:没搞错。你好好看看,这金元宝像什么呀?
王谦祥:像什么?啊,我明白了,你是说这金元宝的形状和我们常吃的饺子很像,对不对?
耿姝:是这样!金元宝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我们吃的饺子也包含着人们对团圆、幸福、安康的祝福。在我小的时候,我记得饺子是要到过年过节或者是家里来了贵客的时候,要做好吃的招待,才吃一顿饺子呢。饺子被当做一种比较奢侈的食品。一般人家平时很少吃它。其实啊,饺子是一种非常通俗的食品。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不光是过年过节,平时人们也都可以吃饺子。
王谦祥:是,现在的饺子品种还特别的多,荤的素的你都吃不过来。哎,我听说这饺子还和一位大医学家有关联呢。这饺子和汉代的医圣张仲景关系很大。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这时正值数九隆冬,他在回乡路上,看到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更加难受。他一到家,登门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可是张仲景心里老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们。冬至到了,他让弟子替他看病,他在南阳东关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王谦祥:敢情原来我们一直当作美味佳肴的饺子,最初是一种治病的药呀?
耿姝:哎王先生,我听说这饺子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在古代,自从有了贸易以后,男人出外做买卖,女人在家包饺子,让丈夫吃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送行的饺子”,意思出外贸易多挣金元宝。
王谦祥:其实呀,饺子的历史比你们俩说的还早,那应说到女人生孩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子孙饽饽长寿面。”说的就是产妇分娩之后第十二天,娘家人要到婆家给产妇送水饺子吃,所谓的水饺子是带汤的饺子,这汤是高档的对产妇得有下奶的功能。老人常说的“捏骨缝”,意思就是希望产妇早日恢复健康。
耿姝:说饺子就不能不说到大年除夕,因为在这一夜,咱们中国人是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的。包饺子已经是中国人过年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了。
王谦祥:过年包饺子我知道,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擀皮儿的,有包饺子的,说说笑笑,可高兴了!
耿姝:等到大年初一天还没亮,热气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一家人又围坐在了一起,一边吃饺子,一边迎接新的一年。
王谦祥:你知道有一种特殊的饺子,它的名字叫做“合子”?
耿姝:合子?是不是上下两张皮,把馅包在中间的那种,像一个圆馅饼的样子。
王谦祥:对。嘉这“合子”呀就是:在一个饺子皮儿上放好馅,注意要多放馅,然后把另一个饺子皮儿盖在馅上,再把上下的两个饺子皮儿捏好,这就是“合子”了,这合子很像是一个小小的馅饼,又圆又鼓,当然它也是和饺子一样,是煮着吃的。
耿姝:这合子名字好听,吃起来味道也不错,就是包起来麻烦点!
王谦祥:是呀,这饺子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团圆、吉利、招财进宝的意思,合子呢,是借“合子”的谐音也还是为了讨吉利,家中有几口人就要包几个“合子”,表示一家团聚,同时也有“和和美美”、“和气生财”的意思。
耿姝:观众朋友,吃饺子是咱们中国人过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一家人围坐一起,有说有笑,把对来年的祝福、期盼都包进这饺子、合子里。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