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2005春节特别节目 > 正文

美食传奇第二集《“名菜”传闻》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5日 11:56)

  耿姝:中国的名菜真是太多了。

  王谦祥:是啊,比如说松鼠桂鱼、洛阳水席、平地一声雷等等等等。

  耿姝:那今天啊,我们要说的不光是有名气的菜,而且是要有典故的菜,也就是有说头、有故事的菜。

  王谦祥:中国的名菜多我是知道的,可这名菜中有典故的多吗?

  耿姝:多啊。还是老规矩,请看这幅画。

  王谦祥:哟,这是古代那位人物呀?

  耿姝:这可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啊!

  王谦祥:苏东坡是很有名,不过,哦,我知道了,你要说的是不是东坡肉啊?

  耿姝:还真说对了。宋朝苏东坡,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时候,那时的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西湖治理后,四周的田地就不怕涝也不愁旱了,这一年又风调雨顺,杭州四乡的庄稼得了个大丰收。老百姓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好处,到过年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收下很多猪肉,叫人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按治理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家一块,将肉分送给他们过年。太平的年头,家家户户过得好快活,这辰光又见苏东坡差人送肉来,大家更高兴:老的笑,小的跳,人人都有夸苏东坡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就把他送来的猪肉叫做“东坡肉”。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都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把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牌子,也取名为“东坡肉”。这只新菜一出,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猪还不够卖呢,别的菜馆老板看得眼红,也学着做起来,一时间,不论大小菜馆,家家都有“东坡肉”了。后来,经过同行公认,就把“东坡肉“定为杭州的第一道名菜。

  耿姝:这东坡肉可是一道非常有名气的、而且还是有典故的名菜,苏东坡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人。

  王谦祥:那倒是,苏东坡是宋代非常有名的大文豪啊。可是关于东坡肉我听说还有另一种说法。

  耿姝:什么说法?

  王谦祥:就是说“东坡肉”也是黄州名菜。

  耿姝:哎,这就乱了。这一道东坡肉,到底是哪的名菜呀?

  王谦祥:关于这个问题,我看我们还是请教一下专家吧。

  苏东坡在湖北黄州做过官。“东坡肉”就是他这个时候发明制作的。因为黄州物产丰富,粮多猪多,肉价便宜,而苏轼喜欢吃猪肉。有一次有客人来访,他即烹制猪肉飨客。当把猪肉下锅,着水放调料后,以微火中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两人对弈,兴致甚浓,直至局终,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赋,并博得客人们高度评价。这便是东坡肉最初的制作经过。

  苏东坡为“东坡肉”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在诗里,详细写明了东坡肉的制作过程。这首诗的名字叫——《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因为,“慢著火,少著水”能使汤质稠浓,味道自然醇厚强烈。后世厨师还在东坡肉中增添

  了两种原料:冬(东)笋、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长。

  耿姝:哎,王先生,我觉得这“东坡肉”之所以名扬天下,一方面是因为这道菜本身确实好吃,另一方面,恐怕也是由于苏轼的名望大,这菜沾了名人的光。

  王谦祥:哎,这当个名人就是好,随便鼓捣个菜都能名传天下、流芳百世。

  耿姝:你羡慕了?哎,你也算是个名人了,著名相声演员呀,那你会做什么菜呀?

  王谦祥:我?我会炒白菜、炒土豆丝。哎,对了,我会煮汤。什么鸡汤、鸭汤、鱼汤啊,我都煮得不错。

  耿姝:咳,煮汤?哪算什么菜呀。不过,你说到鸭子,我到想起一个问题来了。

  王谦祥:又要考我吧,说吧,什么问题?

  耿姝:你说说这张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

  王谦祥:这是一位美女外加一只鸭子啊?

  耿姝:您说得不错。可你知道这鸭子和这位美女有什么典故吗?这位美女又是谁吗?

  王谦祥:这位美女?王昭君?汉代的王昭君?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

  耿姝:对!就是她。

  王谦祥:这王昭君我可知道,她也是古代的美女。她原来是汉代的一名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同西汉结好,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就在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见她又美丽又大方,又有点舍不得了。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为时已晚。后来……

  耿姝:后来,王昭君嫁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她和匈奴的人们相处得非常好。匈奴的人们也都很喜欢她,尊敬她。她劝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的人们。后来……

  王谦祥:后来,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王昭君死后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墓,并奉为神仙。

  耿姝:哎呀,我们俩讲了半天都是王昭君的事,可我要问的是 “昭君鸭”这道菜的来历,您知道不知道吗?据说,在湖北鱼米之乡长大的王昭君出塞到了蒙古大草原以后,吃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在一起用鸭汤来煮,王昭君吃了以后感觉非常可口。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称之为“昭君鸭”,并一直流传至今。当然现在的“昭君鸭”是用土豆淀粉制成的粉条,并加入花菇同炖,成菜更加鲜美,汤汁浓厚鲜美,菜肴软烂细嫩,风味独特美妙。当大家享受这道菜时,自然想到那手持琵琶、身批斗篷的王昭君。

  王谦祥:刚才说到的昭君鸭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呢,那有用其他几位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菜吗?

  耿姝:当然有啊。在浙江西施的老家,就出产一种点心,叫“西施舌”;还有一道菜呢,就叫“貂蝉豆腐”。

  王谦祥:啊,真是这样?看来,您对美女的名字命名的菜挺有研究的。那您还知道其他名菜的故事吗?

  耿姝:当然知道了。我再给您出一道题。您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王谦祥:这是一位清朝官员,他会是谁呢?

  耿姝:在湘菜里有一道名菜是主要用鸡的做成的,当然这也有一个故事,而且这道菜还和一位名人有关系。你们猜猜他是谁?我提示一下,他是湖南人,是洋务派首领。

  王谦祥:噢,我知道了,是左宗棠。他是清朝末年的一个大将军。他的脾气不好,又倔又犟,老百姓送他外号“湖南骡子”。

  耿姝:哎王老师,您说这左宗棠的暴躁脾气,是不是也跟他们湖南人爱吃辣椒有关系呀?

  王谦祥:好像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耿姝:那这道菜为什么叫“左宗棠鸡”呢?

  王谦祥: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呢。相传左宗棠有一次打完胜仗回家,他的夫人非常高兴,特地用姜蒜、辣椒等作料炒了一盆鸡给他吃。左宗棠觉得味道很好,它色泽金黄诱人,口感外脆里嫩,多嚼几口,才能品出一丝丝辣味。于是就叫夫人做了很多,来犒赏三军。左宗棠一生以简约自奉,唯钟爱姜蒜、辣椒炒鸡的美味,乡人为表示对他的仰慕,称这道菜为“左宗棠鸡”。从此这道菜就流传开来。

  耿姝:看来这湘菜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左宗棠是功不可没啊。

  王谦祥:怎么?

  耿姝:您想啊,在多年的行军打仗中,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走南闯北,不也就把湖南口味的湘菜传到各地了吗?哎,咱们刚才说到了左宗棠鸡,那道菜应该说是很有特点的。下面,我再请你看一张画,这道菜同样是用鸡做成的,更是有特点。

  王谦祥:咦,这不是一个乞丐吗?

  耿姝:不错。你看这个乞丐正在烤一只鸡。

  王谦祥:啊,我知道了,这是“叫花子鸡”!鸡外面糊了一层泥巴的,是江南的一道名菜!

  耿姝:对。不过,我们这一集里说到的名菜都是有故事、有讲头的,那我要问你,你知道这道菜为什么叫“叫花子鸡吗”?

  王谦祥:这个嘛……既然叫“叫花子鸡”,那肯定就与乞丐有联系。

  耿姝:至于是什么联系,听我来告诉你。这个“叫花子鸡”,又叫“黄泥煨鸡”。这个菜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相传在明末清初,在江苏省常熟虞山脚下有一个叫花子,一连几天都没有讨到饭吃,无意中他偷了一只鸡,想以它来充饥,无奈一没炊具二没调料,就连褪毛的开水都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把鸡杀了以后,把内脏掏出,用泥巴把鸡包裹起来,架到火上去烤。等泥巴烤得发黄时,他就把鸡往地上一摔,不仅鸡毛随着泥巴一起脱落下来,而且香气扑鼻,香飘四溢。附近有个姓张的大户人家的仆人路过这里,闻得香气,遂讨得这种煨鸡的方法,回去禀告主人。主人如法炮制,邀亲有品尝,众人赞不绝口。众人都问此菜出于哪位名师,主人说,哪里有什么名师,这鸡的发明者是个叫花子,这是叫花子鸡!

  王谦祥:那个时候既没有各种调料,又不讲烹饪技术,那个鸡的味道可想而知啊。那你知道,当时那个“叫花子鸡”和咱们今天吃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耿姝: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特别是那个乞丐所处的特定的条件,“叫花子鸡”在那种状况下就是鲜美无比的佳肴了。后来,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圆菜馆的名厨根据此传说,又在鸡内膛里添加了几种鲜料,在鸡的外面先用猪油、鲜荷叶涂抹包好,再用泥巴煨烤,不仅味道更为鲜美,而且还有菏叶的清香,成为誉满中华的常熟传统名菜。哎王先生,刚才说到“左宗棠鸡”的时候,你说你只知道左宗棠这个人,而不知道“左宗棠鸡”这道菜?

  王谦祥:是呀。

  耿姝:下面我再给你说一道菜,恐怕你就是只知道这道菜,而不知道和这道菜有关系的那个人,更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了。

  王谦祥: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耿姝:那你就来看看这张图片吧。

  王谦祥:哟,这位清朝官员是谁呀?桌子上摆着的这盘菜,好像是“宫保鸡丁”?看这花生米、这辣椒,肯定是“宫保鸡丁”了。

  耿姝:“宫保鸡丁”是不错,可是你知道和“宫保鸡丁”有关系的这位官员是谁吗?

  王谦祥:知道啊。丁宝祯。这道菜的名字叫做“宫保鸡丁”,其中的“宫保”是清朝的一个官名,清朝的时候,太子的老师叫“少保”,也尊称为“宫保”。“宫保鸡丁”是太子老师做的一道菜。

  耿姝:太子老师就叫丁宝祯。

  王谦祥:这个丁宝祯。这可是位响当当的人物。在清朝,丁宝祯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诛杀太监安德海,另一件就是发明了“宫保鸡丁”这道名菜。丁宝祯是贵州平远人。咸丰时期中进士,同治年间任山东巡抚,光绪年代做了四川总督。在山东当巡抚时,丁宝祯本来可以和其他清朝官吏一样,关注爱惜着自己头上的顶带花翎。但历史偏偏具有传奇色彩,红极一时的大太监安德海现身山东,给丁宝祯出了一道难题。

  王谦祥:诛杀安德海,震动了朝野。曾国藩称赞丁宝祯是“豪杰之士”。李鸿章断定丁宝祯由此成名,翕同颌对丁宝祯深表钦服。在《清史稿》的丁宝祯传里面,对于此事也写下了应有的评价。当然,以上是清朝政治斗争中的大事,不容小看。不过,中国饮食的历史上看,丁宝祯也有一大贡献,这就是出自他家的私人厨房的“宫保鸡丁”。这道名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宫保鸡丁”仍然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耿姝:看了以上的节目,您知道丁宝祯是谁了吧?

  王谦祥:知道了,但丁宝祯和“宫保鸡丁”的故事我还是不太明白。

  耿姝:你别着急,听我道来。丁宝桢原籍贵州,是咸丰三年的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督,为正二品 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丁宝桢平过捻乱,被加了「太子少保」的衔。自清朝雍正时起,对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衔,以示朝廷的重用。所以,丁宝桢又有「丁宫保」的称呼。传说,丁宝桢也是位美食品尝家,自己喜爱煮东煮西的,家中常聘请名厨,要求他们要钻研烹饪技术,一直创新。丁宝桢在家请客时,常有「炒鸡丁」一菜,客人们都很爱吃。丁宝桢回故乡时,亲朋好友为他设宴;丁宝桢经常说:「各位不要太花钱,只要有炒鸡丁就可以了。」亲朋好友见丁宝桢如此喜欢吃「炒鸡丁」,便将此菜称为「宫保鸡」。

  王谦祥:在贵州,“宫保鸡丁”可是老资格了。由于它的做法带有贵州特点,所以也叫“糊辣子鸡丁”。贵州人把辣椒先捣碎,然后用甜酱炒辣椒,再过油,辣椒就成糊状的了,所以叫“糊辣子”。

  耿姝:哎王先生,你说这“宫保鸡丁”在贵州算不算是一道名贵的菜?

  王谦祥:当然了,“宫保鸡丁”尽管价格不贵,但它很受欢迎。在贵州历史上,许多重要场合,重要宴会都少不了它。这历史上还有一个说法,说“宫保鸡丁”是山东菜。

  耿姝:怎么?“宫保鸡丁”又成了山东菜了?

  王谦祥:“宫保鸡丁”是贵州菜不假。丁保祯是贵州人,所以,贵州菜里有“宫保鸡丁”,但山东菜里也少不了“宫保鸡丁”,因为丁保祯做过山东巡抚,他在山东待的时间长,山东菜里自然就少不了“宫保鸡丁”。

  耿姝:我真有点糊涂了,这“宫保鸡丁”一会是贵州菜,一会是山东菜,它到底属于哪个菜系呢?

  王谦祥:我告诉你,“宫保鸡丁”属于四川菜。

  耿姝:嘿!怎么又成四川菜了?

  王谦祥:丁宝祯当过四川总督,他把“宫保鸡丁”带到了四川, 现在,凡是川菜馆儿,都有“宫保鸡丁”这道菜。

  耿姝:这一个“宫保鸡丁”居然在三个菜系里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今天可真是长了学问了。

  王谦祥:在人们的印象里宫保鸡丁一定是辣的,但是这却是一个历史之谜。根据丁宝桢的后代说:「据我的老一辈,我们丁家每年都到祠堂里祭祀,并做一款宫保鸡作为给爷爷的祭品,但是不加辣椒。不知我的爷爷当时是否喜欢吃辣椒。可见,当时的宫保鸡丁并不一定放辣椒,是后来此菜在四川出名时便带辣椒了。

  耿姝:不过我总觉得这“宫保鸡丁”有点太寻常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王谦祥:这才说明这道菜的知名度呢。因为它好吃,所以人们都爱吃,也就都学着自己做了。

  耿姝:有道理,看来我也应该学着自己做,只是别太复杂了。

  王谦祥:对你而言,什么叫复杂呢?

  耿姝:只要别比炸酱面复杂就行。

  王谦祥:“宫保鸡丁”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我们都可以学,但是比起炸酱面来,还是要复杂一点的。 1.将鸡肉去筋,剁十字花刀,切成小丁,装碗加酱油,盐,酒码味后,用水豆粉拌匀。 2.用酱油,白糖,醋,味精,清汤,水豆粉调成芡粉。 3.干红辣椒去蒂去籽,切成1。7厘米的节。 4.花生米用温水泡涨去皮,用油炸脆。锅内油炸至五成熟,下干辣椒,花椒,将鸡丁放入炒散。5.放姜,葱等,烹入芡汁,快速翻炒,加入花生米翻炒,起锅装盘即成!

  耿姝:观众朋友们,听了我们今天介绍的“名菜”,您是不是也想跃跃欲试?

  王谦祥:在佳节时分,朋友聚会的喜庆日子里,您不妨自己动手做一做,肯定是乐趣无穷!哎……有空请大家到我家去做客,我亲自下厨。

  耿姝:你?你请大家吃什么?

  王谦祥:炸酱面!

  耿姝:什么?

  王谦祥:外带“宫保鸡丁”!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