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2005春节特别节目 > 正文

美食传奇第一集《鱼的传说》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5日 10:0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连年有余”。在汉语里,吃的“鱼”和剩余的“余”发音相同,所以,人们过年贴这个“连年有余”的年画图的就是个吉利。还有一个就是,人们吃的“鱼”和富裕的“裕”发音相似,所以,“连年有余”也有“连年富裕”的含义。除了年画,在中国许多地方,吃年饭的时候,家家都少不了“鱼”,都希望来年的日子红火富裕。"鱼"作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很有名气。古人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古句可见鱼之珍贵.尤其是鲤鱼,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历史上鲤鱼还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呢,真可谓是“一登龙门而身价百倍”呀。而黄河鲤鱼是鲤鱼中的著名品种,金鳞赤尾,体色艳美,光彩熠目,闪闪发光。 正因为“红”,具有喜庆、吉祥等含意。所以鲤鱼,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 “红鱼”或“喜鱼”。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庾信有诗云:“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关于武昌鱼,历代骚人墨客还有大量的诗作。唐朝诗人岑参也有:“秋来倍忆武昌鱼。”的诗句。但真正使武昌鱼名声大振的还是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夏天畅游长江时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诗,开头两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更引起了人们对武昌鱼的极大的兴趣。长江的鱼说完了,黄河的鱼也说完了那么我们再来看……

  耿姝:金鸡报晓,喜迎新春。

  王谦祥:鸡年大吉,万事如意!

  耿姝:哎,王先生,新春佳节,老友会面,亲朋相聚,你说最该做的事是什么?

  王谦祥:嗯……那首先是坐在一起吃顿饭,边吃边聊边叙旧嘛。

  耿姝:说得不错。这吃当中也有文化也有内涵。要知道中国的食文化可是世界闻名啊。

  王谦祥:正是。哎说到吃,在这新春佳节之际,我们为电视机前的您准备了丰盛的节日大餐。

  耿姝:各种各样的美食将在这里火热出炉;

  王谦祥:五花八门的风味将在这里新鲜面世。

  耿姝:天南海北谈美食;

  王谦祥:九州方圆说美味。

  耿姝:过年了,许多人家都喜欢贴年画。我这里有一张图片,您看看,这张图片表现的是什么意思?

  王谦祥:咳,这不是一条鱼吗?

  耿姝:不错。正是。可是你知道这鱼和咱们中国人过年有什么联系吗?

  王谦祥:嗯……据我所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连年有余”。在汉语里,吃的“鱼”和剩余的“余”发音相同,所以,人们过年贴这个“连年有余”的年画图的就是个吉利。

  还有一个就是,人们吃的“鱼”和富裕的“裕”发音相似,所以,“连年有余”也有“连年富裕”的含义。除了年画,在中国许多地方,吃年饭的时候,家家都少不了“鱼”,都希望来年的日子红火富裕。

  耿姝:您说得太好了!既然“连年有余”这么有讲究,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那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和“鱼”有关的美食美味。

  王谦祥:好啊,我对“吃鱼”那可是太有研究了!

  耿姝:你还真不客气,专家在这你也敢吹?跟你比没准我才是“吃鱼”高手呢!

  王谦祥:你不信?我这就给你说说……

  耿姝:得得得,你也别争,到底是不是吹牛,一会就见分晓。我先给你们看幅图片, 猜猜看,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最著名的是什么鱼?

  王谦祥:这好像是武汉的黄鹤楼吧?这边上一定就是长江了,可是长江里的鱼那么多,什么鱼最出名呢?

  耿姝:你也别盲目地瞎想了,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这是我们的记者拍摄到的有关鱼的镜头。

  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鱼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湖北省地处长江干流中游,有800公里的江面横贯全省。省内上百个大小湖泊都与长江相通,这就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统计,湖北境内的鱼类,已知的约有170余种,有较高食用价值的有鲤、鲫、鳊、鳜、鲩(草鱼)、青鱼、鳢(乌鱼)、鳝等40余种。特别是武汉东南的梁子湖,湖面宽阔,水草丰茂。每年秋风起、树叶飘的时候,湖里的鱼随湖水外泄,游至离梁子湖西北六、七十里地的樊口,进入长江。这时,渔民们就在樊口捕鱼,其中尤以鳊鱼为世所珍。据《湖北通志》所载:“鳞类:鳊,即鲂,各处通产,以武昌樊口、襄阳鹿门所出为最。《武昌县志》云:‘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中华全国风俗志》亦云:“各湖鱼产年数万金。樊口之鳊,肉嫩味美,尤为著名。”

  耿姝:看完这个小片子,我的问题也就出来了。这个片子里介绍的是什么鱼?

  王谦祥: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介绍的是鳊鱼,又叫武昌鱼。

  耿姝:还算有点见识。那你能讲一讲武昌鱼的来历吗?

  王谦祥:行啊,要说这武昌鱼的来历,这其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武昌樊口是吴国造船的地方。有一天,为了庆贺大船下水,孙权就命人摆设酒宴,老百姓纷纷送来各色各样的鲜鱼。樊口的鳊鱼,更是酒席中的上等菜。厨师将一道清蒸鳊鱼端上桌来,孙权尝后,非常高兴,便连要了三盘,都被吃得干干净净。孙权问:"这鱼出自何处?"旁边一位大臣答道:"这是一位老渔翁为谢大王恩德送来的,不知出在哪里。"孙权听了立即命人将老翁找来。不一会,老渔翁来到孙权跟前,孙权命人赏他一碗酒,请他说出这鱼的产地。老渔翁一口喝干了酒说:"这种鱼叫鳊鱼,出在百里外的梁子湖。每当涨水季节,它游经90里长港,绕过99道湾,穿过99层网才来到这长港的出水口,这出水口名叫樊口,它一边是港水清清,一边是江水浑黄。鳊鱼喝口浑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浑水,经过7天7夜,使原来的黑鳞变成银白色,原来的黑草肠换成肥满满的白油肠,所以吃起来格外味美"。

  耿姝:没想到这武昌鱼的来历还挺曲折。那关于武昌鱼的其它故事你还知什么?

  王谦祥:哟,这我就不太清楚了?

  耿姝:据我所知,关于武昌鱼,历代骚人墨客还有大量的诗作呢。如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庾信就有诗云:“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唐朝诗人岑参也有:“秋来倍忆武昌鱼。”的诗句。但真正使武昌鱼名声大振的还是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夏天畅游长江时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诗,开头两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更引起了人们对武昌鱼的极大的兴趣。

  耿姝:看来这武昌鱼不但历史悠久,而且还为历代名人所喜欢。只可惜它不能像吃家常菜那样随随便便自己就做了。唉,想吃不会做!

  王谦祥:你找我呀!

  耿姝:你会做?

  王谦祥:嘿嘿,我……我也不太会,但可以学嘛。

  武昌鱼肉质肥嫩、鲜美,富含脂肪,宜清蒸、红烧、油焖、花酿,但尤以清蒸为最,故"清蒸武昌鱼"被誉为"楚天第一菜"。清蒸武昌鱼是将800克左右的武昌鱼刮洗干净后,在鱼身上切出柳叶花刀,用沸水略烫去腥,将精盐、料酒、葱、姜等泡腌5分钟,置盘中,鱼身用姜片、香菇片、冬笋片及猪板油丁等摆好,上笼蒸15分钟,淋少许香油及白胡椒粉,随姜丝香醋味碟上桌。

  近年来,谈到武昌鱼,多以为指的是团头鲂。这种鱼的体型特别,上下高耸,左右扁平,头圆背隆,肉多体厚,两侧呈菱形;口较宽,背鳍短,尾柄高。此外,每块鳞片中部都有一片银白色的界域,前后相连,构成十几条银白色条坟,十分醒目。据说这种团头鲂全国只有樊口才有。其实古人所说的“武昌鱼”是一种泛称,并没有特指哪一种鱼。苏东坡说:“长江绕郭知鱼美,”这就把武昌地区盛产鲜鱼、精烹鲜鱼,形成鱼味之乡的实际情况给高度概括了。

  耿姝:看来,想要吃武昌鱼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不过我们也不能只吃武昌鱼啊。

  王谦祥:那当然了,什么桂鱼啊、垆鱼啊,鲫鱼啊、草鱼啊都是非常好吃的。特别是鲤鱼,我最爱吃了。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都非常的香!

  耿姝:既然你这么爱吃鲤鱼,那你说说哪儿的鲤鱼最出名?

  王谦祥:当然是黄河大鲤鱼了。这我太知道了。黄河大鲤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和脾养肺、平肝补血的作用。常食鲤鱼对肝、眼、肾、脾等病都有一定疗效,那可是高级保健食品。

  耿姝:哟,懂得还真不少,那你再看看这张图片。

  王谦祥:这是鲤鱼跳龙门,这我知道。

  耿姝:那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是怎么回事呢?

  王谦祥:这你可难不住我。这个龙门在云南的……

  耿姝:哎……王先生,你说得不对吧,据我所知,这个龙门应该是在黄河流域,怎么会跑到云南呢?

  王谦祥:这是我故意说错的,是想考考你。你说得真不错,这个龙门就是在黄河流域。这个故事说的是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于是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经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这个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这时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 “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空中,空上的云和雨都跟着它往前走。这时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

  耿姝:哎呀,那可怎么办呀?大红鲤鱼摔死了吗?

  王谦祥:没有。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都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从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挨一个地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耿姝:其实这也是在体现一种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就要不怕任何的艰难困苦努力去拼搏。

  王谦祥:是这样,看来这鲤鱼我没白吃,最起码能吃出一种精神来。改天我还得跑一趟济南。

  耿姝:去济南干什么?

  王谦祥:吃正宗的“黄河大鲤鱼”啊。

  耿姝:那哪行啊,吃正宗的你得去开封才对。开封的……

  王谦祥:不对不对,济南的名菜中有一道就叫“鲤鱼跳龙门”,那是非常有讲究的。其主要原料就是黄河金鳞鲤鱼……。

  耿姝:不对不对,开封的鲤鱼最正宗、好吃!

  王谦祥:不是不是,是济南的鲤鱼最正宗、好吃!

  耿姝:不对,是开封的。

  王谦祥:是济南的!

  耿姝:我看咱俩也别争了,到底谁正宗,看完下面这个片子就知道了。

  “鲤鱼跳龙门”本是一道鲁西名菜,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在济南,它首先发源于黄河岸边的重镇——洛口镇,清末传到济南城内江家池的“汇泉楼饭庄”经营。“鲤鱼跳龙门”这道菜,名字响,造型美,味道独特,食有定规,是山东名菜。"开封溜鱼焙面"是开封的传统佳肴之一,久负盛名。所选择的鱼必须是黄河出产的鲤鱼。焙面也称龙须面。据《如梦录》记载:明清时,开封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筵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当时制作"龙须面"。只是用水煮熟,后改炎焙制的方法。故称为"焙面"。其特点是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鲤鱼焙面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它是用开封黑岗口至兰考东头这段黄河出产的鲤鱼(重一斤左右)。这种鱼肉味纯正,鲜美肥嫩。鲤鱼经过加工后,两侧剞成瓦楞花纹,下入热油锅内炸透;再加以白糖、醋、姜汁、葱花。

  耿姝:王先生,这鲤鱼跳龙门这道菜有典故,那“鲤鱼焙面”有什么说头吗?

  王谦祥:有啊。不过我先说一段我的经历吧。

  耿姝:咳说了半天,这是你自己的经历,那有关鲤鱼焙里面的典故你知道吗?

  王谦祥:你听着啊。鲤鱼焙里面是开封的传统名菜,由"糖醋熘鱼"和"焙龙须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传说,清代慈禧太后逃难时到了开封,开封府的名厨贡奉"糖醋熘鱼"和"焙面"。慈禧见后,心血来潮,说道,鲤鱼静躺盘中,大概是睡着了,应该给它盖上被子,免得受凉。随之起筷将"焙面"覆盖鱼身,这开封的"鲤鱼焙面"从此传为佳肴了。

  耿姝:咳,别管是开封的还是济南的,反正这黄河鲤鱼天然名贵,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已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经常食用对身体肯定是大有好处的。

  王谦祥:是的,其实黄河鲤鱼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很有名气。

  耿姝:没错。鲤鱼的形象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美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前途的憧憬。历史上鲤鱼还曾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呢,真可谓是“一登龙门而身价百倍”呀。

  王谦祥:对。黄河鲤鱼是鲤鱼中的著名品种,金鳞赤尾,体色艳美,光彩熠目,闪闪发光。 正因为“红”,具有喜庆、吉祥等含意。所以鲤鱼,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 “红鱼”或“喜鱼”。

  耿姝:长江的鱼说完了,黄河的鱼也说完了,我这里还有一张图片,您再看看,这可是一道有名的鱼肴啊。

  王谦祥:哟,看画上这人的打扮,像是晚清民初的,他手上托的这盘鱼,脊背上都切着花刀,这鱼会不会是“五柳鱼”呀?

  耿姝:您猜对了,这的的确确是“五柳鱼”。相传这“五柳鱼”是晚清时期,北京城一位姓陶的官员所烹制,做法就像咱们现在的红烧,只是最后鱼出锅落盘后,上面要洒上鲜菇丝、笋丝、火腿丝、红辣椒丝、口蘑丝这五种丝,又好看又别致,后来人们就把这道菜称为“五柳鱼”了。

  王谦祥:咳,闹了半天,你说的这个“五柳鱼”和我知道的不一样。我问问你,你说的这个“五柳鱼”有多少年的历史?

  耿姝:我这“五柳鱼”可是历史名菜,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王谦祥:才一百多年呀。我说的这五柳鱼可是四川名菜,它还和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段关系呢!

  耿姝:那你讲讲。

  王谦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草堂里。有一天,几个朋友在草堂吟诗作赋,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眼看要吃午饭了,可草堂一无所有,拿什么款待客人呢!杜甫正在着急呢,忽然看见家人从浣花溪里钓上一条鱼来,他喜出望外。就请大家品尝这条鱼吧!在朋友们一片惊奇甚至是怀疑的目光中,只见他将鱼去鳞掏腮、开膛破肚洗干净后,加上佐料放在锅里蒸,蒸熟后,又把当地的甜面酱炒熟,加入四州泡菜里的辣椒、葱、姜和汤汁,与淀粉调在一起作成汁,趁热浇在鱼身上,再撤上香菜就做成了。众人一尝,果然好吃。有人提议:给这鱼起个名字吧…

  耿姝:于是大家就为这鱼想起名字来。有的说:“这鱼就叫浣溪鱼吧!”有的说:“叫老杜鱼才合适。”最后杜甫说:“这鱼背盖有五颜六色的丝,很像柳叶,就叫‘五柳鱼’吧!”五柳鱼就这样叫起来了,并成为一道四川名菜,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

  王谦祥:原来你知道这段故事啊。

  耿姝:那当然啦,这“五柳鱼”啊,除了跟杜甫有关系外,还跟另外一个名人有很大的关系。

  王谦祥:谁呢?

  耿姝:苏东坡。

  王谦祥:苏东坡,那可是宋代的大诗人。

  耿姝:没错。据我所知,这苏东坡也有一段关于“五柳鱼”的故事。苏东坡不仅是一位大文豪,还是一位美食家。他与佛印和尚是好友。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蒸了一盘苏东坡爱吃的“五柳鱼”,心想你总是开我玩笑,这次我也难为难为你。于是就将鱼放在旁边的罄里。不料恰巧被东坡看见,于是东坡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大和尚,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苏东坡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五刀,便笑眯眯地说:“五柳鱼呀,这条五柳鱼算是被你‘钓’到了,不如叫它‘东坡鱼’算了。”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至今。

  王谦祥:看来这“五柳鱼”的版本还挺多。

  耿姝:原来这五柳鱼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还是再品尝一下另一个让你垂涎欲滴的无上美味。这可是赫赫有名的……

  王谦祥:“松鼠桂鱼”!松鼠桂鱼是姑苏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海内外久享盛誉。这道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有声。当炸好的犹如“松鼠”的桂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来。

  耿姝:其实松鼠桂鱼的做法也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怎么做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片子。

  松鼠桂鱼的烹制关键主要是在刀工和配料上。把头去鳃、内脏的桂鱼洗净,砍下鱼头,剖成两半。从鱼的背侧面开刀,去掉中间脊骨,但在尾巴处留约一寸长的脊骨。把鱼皮朝下摊好,在鱼肉上用刀切成斜刀松子花,刀深达肉的五分之四,不能切破鱼皮。在尾巴处开一小口,将尾巴从刀口中拉出,然后放入盆内,用盐、胡椒粉、料酒腌一下,再裹上淀粉,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鱼头也如法炮制。把有花的一面朝上放入盆里,装上鱼头。最后把松子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炒锅内再留少许油,放入汤、盐、糖、番茄酱、醋,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芡,再中加上少许热油,出锅浇在鱼肉上,撒上松子和青豆即成。 以桂鱼(又称鳜鱼、石桂鱼)加工制成,活杀后去脊骨,在鱼肉上剞成菱形状刀纹,深至及皮,蘸干淀粉后,经熟猪油二次炸制,呈浑身金黄,肉粒翻开如毛,头昂口张,鱼尾微翘,形如松鼠,趁热将卤汁淋桂鱼身时,会发出哧哧之声,犹如松鼠欢叫。因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苏帮名菜中主角之一。后来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桂鱼替代了鲤鱼,松鼠桂鱼成为宴席名菜。苏州名厨又在烹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调料就有河虾仁、熟笋丁、得菇丁、青豌豆、猪肉汤及酒、醋、盐、糖、猪油、麻油、葱段、蒜瓣、干淀粉、湿淀粉…达十五六种之多。松鼠桂鱼,被拍摄《中华三味》的日本友人誉为松鹤楼“首席名菜”,1983年11月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被列为江苏表演菜点之一。唐诗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因而品尝松鼠桂鱼最佳时节,当推每年三、四月间。

  耿姝:呀,没想到这松鼠桂鱼制作起来这么复杂、这么讲究。

  王谦祥:可不是嘛,这“松鼠桂鱼”,做得最有名的还的是苏州的松鹤楼。苏州不仅以古老的园林著称,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佳肴,当地名菜馆松鹤楼的松鼠桂鱼就是其中之一。松鼠桂鱼的杨名还得从乾隆皇帝大闹松鹤楼说起。乾隆一下江南时,有一天微服务私访来到苏州。时值阳春三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人们给纷到郊外踏青。城里城外,游人如织。乾隆随民众一道观赏了几处春景后,又累又饿,看见观前街的松鹤楼饭馆,便踏进门去。恰好这天松鹤楼的老板给他母亲做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乾隆坐下许久,方见一个伙计过来。这位伙计见他身着布衣布鞋,鞋面上还沾了不少泥土,以为是乡里的农民,便懒洋洋地问道:“客官,吃点什么?”乾隆吩咐:“只管拣那好吃的拿来。”伙计心想,你那副打扮,还想吃好的,你给得起钱吗?心里这样想,手里便拣那最便宜的菜送上。乾隆见此茶清汤寡水,无盐无味,便问:“贵店没有再好一点的菜吗?”伙计不耐烦了,说:“没有。”这时乾隆忽见一个伙计手托一大盘喷香鲜艳的桂鱼从厨房里出来。乾隆手指桂鱼,要那伙计端过来。那伙计傲慢地说:“松鼠桂鱼,你吃得起吗?”乾隆龙颜大怒。这时,门外进来一位平常打扮的老者,他扶乾隆坐下。小声嘀咕了几句。争吵声惊动了店主,他急急忙忙来到桌边赔礼。长者从怀里掏出两锭银子,要店主迅速送好酒好菜来。店主看这两人虽然衣着平常,但气度不凡,出手也慷慨,料定小觑不得。于是,赶快将精心为他母亲做寿烹制的松鼠桂鱼、锅巴菜等菜肴端来,摆了满满一桌。见那桂鱼昂首翘尾、色泽鲜红光亮,入口鲜嫩酥香,微带甜酸,乾隆觉得皇宫里也没这儿做得好吃,于是连声夸好。乾隆皇帝吃得很满意,早息了刚才火气,临走时还向店主人打听这道菜的名称及做法,并赏了店主一些银子。店主高兴异常,从此便打出了“乾隆首创,苏菜独步”的牌子。后来乾隆第二次、第三次下江南进,总要光顾松鹤楼,并点名要吃松鼠桂鱼。松鹤楼的松鼠桂鱼从此就作为传统名菜流传至今。

  耿姝:说到对鱼的喜爱啊,据我所知,不光我们汉族喜欢鱼,我国的少数民族对鱼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王谦祥:是这样的。我国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千百年来喜欢在稻田中养鱼,抓鱼成为节日里的一大景观。抓鱼时全村男女老少都赶来看热闹,为节日增加了气氛。

  吃鱼更是一件美不胜收的事情。他们吃的叫“酸汤鱼”。“酸汤鱼”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也是招待宾客的好食品。苗族过节吃鱼的方法与众不同,没有一滴油,做出的鱼味道鲜美香嫩。最主要的原因是汤的味道与众不同,苗族人鱼汤的味道是酸的,据说酸味能提高食欲,帮助消化。过节的前几天妇女就把淘米水留存在缸中让它发酵,过节时把淘米水中的沉淀物去掉,放入锅中煮开,全家老少几代人和宾客们围坐在锅旁一起吃,像北方人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一起吃鱼,大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耿姝:鱼,在中国菜肴中意义颇深。大大小小的家宴都少不了“鱼”馔当头。

  王谦祥:传统的新春佳节更少不了“鱼”。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小年,中国的老百姓就算开始过年了。除夕的年夜饭不能没有鱼,一年收获有“余”,还要祝福日后年年有“余”;初一、初二、破五,直至正月十五大团圆,这年才算过完,可“鱼”还要有。

  耿姝:现在人人讲吃得健康,大多数的鱼肉相比猪、牛、羊肉,营养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热爱生命的人还是爱吃鱼。不论是为这大年的团圆,还是日后的健康,劝您多吃鱼。

  王谦祥:也祝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有“余”,当然还要保持好胃口。

  耿姝:好的,希望我们这集的“鱼之佳肴”能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