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黄河采风 > 正文

黄河采风《塬上放歌》1月15日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3日 15:53)

  1987年,山西歌舞团的几位艺术家聚在一起,他们要为山西民歌、为黄河打制一部大型的歌舞剧,名字叫做《黄河儿女情》。负责整部歌舞剧词作改编的是赵越,编曲是张文秀,时值今日,他们还依然记得初次接触到山西民歌时的那份激动。

  河曲,晋西北黄河沿岸的一座小县城,黄河在她身边扭了个身,顺势南下而去。河曲之所以得名,恐怕就是那绵延了300多年,在当时蔚然成风的走西口。

  由于内蒙河套地区水草丰美,穷苦的河曲人一到青黄不接或是黄河泛滥,就度过黄河走西口,到遥远的他乡谋营生。男人千里远行,女人河畔送行,所以,以送别和相思为主题的民歌就成了河曲人的主旋律,他们都冠以《走西口》的名字,但版本多样,大都凄婉动人,百年以降,不绝于耳。

  这就是如今的西口古渡口。经济的繁荣已经让这里成了一座大型的黄河广场,同所有中国其他的城市一样,喷泉、射灯、健身器材一个不少,当年渡口的模样已经荡然无存了,只剩下这座道光年间的观音庙和对面的戏台,依稀可以让我们怀想,那时的河曲人听完大戏、拜完神灵,一步三回头的别过亲人,度过黄河,奔向希望的幸福、奔向未知的世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歌咏劳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之路,《诗经》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无论是走西口的汉子还是挖苦菜的婆姨,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身边的事、身边的情就被编成小曲,悠悠唱出。

  如今的王向荣早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陕北歌王,他的家就在府谷县一个叫马茹疙瘩村的山毛毛中,听着周围汉子婆姨的信天游小酸曲长大,那里的汉子豪迈,婆姨泼辣,所以那里的山曲才那么的悠远绵长。

  兰花花,陕北临镇川人,关于她的故事版本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她和一位八路军私订了终身、还有一种说法是和一位21岁的拦羊汉产生爱情,兰花花很美,实实爱死个人。兰花花家里很穷,爸爸为了银蛋蛋,把兰花花许配给地主周富贵年仅七岁的儿子。兰花花很倔强,为了自己的真爱,毅然和心上人远走他乡,只留下后人唏嘘感叹,遥想兰花花的美丽,佩服她的泼辣勇敢,于是编成曲,传唱至今。

  在对山西民歌进行研究输理的同时,山西的艺术家还对山西的民歌进行更加细致的改造,加入新的元素,使他们焕发新的生命。

  用舞蹈来阐释民歌是山西民歌的一大特色。山西歌舞团的舞蹈编导王秀芳,她在另外一个领域,用另一种语言在对黄河民歌做着新的、精彩的阐释。

  艺术家们在对黄河民歌进行着重新的加工和创造。在民间,这样的改造也一刻没有停止。“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民间的歌者借物咏怀,随口翻唱,把黄河两岸的民歌吟唱的花团锦簇!

  佳县。陕西东北黄河岸边的一座山城。眼前这座奇伟的庙宇叫香炉寺,明朝万历年间的产物,以险峻奇伟而著称于世。不过,如果说起佳县的另外一个特产,香炉寺就要逊色的多了。他就是闻名于世的〈东方红〉。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乐坛盛行“西北风”,黄河沿岸的许多民歌被重新填词作曲,《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等大量西北风格的歌曲流行,一时间,拥有宽广音域的豪放派歌手大行其道,中国歌坛热闹异常。

  2004年11月5日,一场主题为《原声黄河》的大型演唱会在北京的海淀剧院上演。 演唱会集中了黄河两岸顶尖的十位民间歌手,民歌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这一次,演唱会的策划者要他们把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歌带到北京,演唱会没有配乐,演员要象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山峁峁唱山曲一样,在北京的舞台上放声高歌。

  真的是太好了,原汁原味的,太棒了,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天籁一样,无与伦比。

  原生态是这次演唱会的策划以及导演们经常提及的字眼,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那黄河岸边,黄土坡上不加修饰的歌声,才可以配上“民歌”的称呼。他们要用这种原生态的唱腔去与现在的流行歌坛抗衡,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城市中的人,有一种歌是可以这样唱的,他同样那么动听,却又那么纯净。

  有人说,只有王向容,才能唱出这首著名的〈黄河船工曲〉那种凄美和婉转悠长的味道。这种味道,如果不曾浸染过黄河水、打磨过黄土坡,是无论如何也出不来的。

  你晓得,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呢?这种设问式的开场,恰恰反映了黄河船工那种从容淡定、处变不惊的胸怀,也许,就是要笑着唱,才能让人领略到那种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而在黄河的另一边,山西的艺术家们,也在琢磨着黄河,在享受着黄河给他们带来的愉悦。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