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黄河采风 > 正文

黄河采风《黄河古渡》1月11日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3日 15:42)

  这个人就是四千多年前传说中中国人的祖先——轩辕黄帝,他当时是中国北方一个部落的首领。这条河流和黄帝一个姓,叫黄河。就在那时,也是在中国的北方,沿着这条长长的河流,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临中国大地,黄河上的交通要塞被人们称为渡口。

  黄帝要和一个叫嗤尤的南方部落首领,在黄河边展开格斗。这是历史传说中在中国发生的第一次较大规模战争——黄帝战嗤尤。今天,也只有黄河曾经看到过这一场恶战。黄帝手下一个的叫风后将领,在这次交战中被嗤尤杀死了。

  四千多年后,黄河几乎怀抱了整个中国的北方。在地图上,依然可以寻找到传说中风后战死的地方。

  就在风陵渡镇南边的一块玉米地里,相传就有四千多年前风后的陵墓。也许就是从那时,风后陵墓边这个黄河渡口,就有了一个名字——风凌渡。

  今天的风陵渡,一座现代化的黄河铁路大桥,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已出现。它是横贯东西中国的大动脉,有了这座铁桥黄河天堑变通途。

  风陵渡——鸡鸣一声听三省。这是黄河向东折去的一个拐角,也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咽喉要冲。因为它的险要地位,历经了战争的磨难。

  今天,风陵渡成为了黄河金三角旅游区,它最出名的烧饼夹肉,曾经伴随着岁月流转。今天它醇香的味道,依然飘散在这里人们平和的生活里。

  那时的蒲津渡,有黄河上第一座古老的桥——蒲津铁索浮桥。今天的蒲津渡口和铁索浮桥早已不在,但它留下的动人爱情传奇,直到今天也被人们广为传诵。蒲津渡造就的天下雄城——蒲州,它的踪迹也依然清晰可辨。

  蒲州经历了几千年的经营,到了公元720年,蒲州已是唐王朝的政治军事要地。今天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重现了昔日张生和崔莺莺来到过的蒲州。中条山下、黄河岸边,雄伟的蒲州古城呈现着一片繁华的景象,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和今天的人们一样,古老的蒲州人也在尽情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今天的蒲州城是公元1606年重修的,它的四个城门还有遗存,而保存最完好的是南门。千年蒲州的繁华景象,如今早已湮废成一片荒凉,繁忙的蒲津渡也失落在黄河无常的变迁中。

  公元前541年,春秋时代的秦昭王,在黄河河道最宽的蒲州这里建起了浮桥。因为当时从关中平原,到富庶的黄河东岸地区,走蒲津渡口是最近的道路。进攻关东六国的秦军,很多就是踩踏着蒲津浮桥到了黄河东岸的。后来我们知道,这支军队第一次统一了中国。

  黄河在蒲津渡一段经常泛滥、河床变迁频繁,蒲津浮桥经常被冲毁,可是因为它特殊的经济和军事价值,从它诞生之日起,都受到朝廷的重视,不断得到维护。

  公元1637年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记载,在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铸铁,造了八个大铁牛和铁人,新修了蒲津桥。这在当时的中国,也算作是浩大的工程。

  可以想象,当年这座横跨黄河、连通东西两岸的铁索木船浮桥,就如同今天进京的高速公路,车马相随、彻夜不息。也正是因为黄河蒲津渡上的浮桥,连通起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区域:政治中心关中平原、和拥有肥沃土地的河东。

  蒲津渡目睹了古老中国历史进程中壮阔的一幕: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在蒲津渡渡过黄河,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公元616年,李渊起兵太原,从蒲津桥西渡黄河,定都长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唐王朝。雄踞黄河的蒲津铁牛铁索浮桥一直沿用到了公元1644年。立下汗马功劳的蒲津浮桥的大铁牛,后来由于黄河水泛滥,被沉埋在了泥沙之下,不知去向。

  公元1991年,在山西省永济县古蒲州的黄河故道上,出土了四尊各五千公斤重的镇桥铁牛。消逝在大河当中的浮桥铁牛,又神话般地出现了。今天,战争和古老的蒲州城已经远去了。就在蒲州鹳雀楼凐废的不远处,矗立起一座新的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曾经就在鹳雀楼上,吟出了传颂千古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黄河在中原大地奔流向东,把中国分成了南北两半。

  官渡,历来是中国北方两个大省河南、河北沟通的要塞。公元200年,中国北方一个叫曹操的军阀,在这里打败了他最危险的敌人,一举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霸业。可是随着黄河的变迁,官渡却早已消逝,只留下昔日的古战场。谁也说不清,黄河上像这样的渡口,到底有多少。

  黄河古渡经历了战争和繁华的更替,而劫难最多的,恐怕就是扼守黄河天堑的古潼关。

  两千多年前,古潼关曾经是捍卫关中古都长安的咽喉所在,因为潼关所处的战略位置,这个古老黄河渡口上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

  古潼关贯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而犹为瞩目的,是公元7世纪唐朝的战火。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叛将安禄山正是在潼关城下杀死二十万唐政府军,直捣都城长安。明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军队六次攻击潼关,最后终于攻破城池。这就是那时的黄河古渡潼关。

  今天的古潼关似乎更像一个暮年的老者,失去了昔日的强壮,可它今天却充满着盛世的祥和。黄河边一个规模不小的度假村早已开张,远近闻名的老白黄河鲶鱼汤,吸引着四方的游人。

  这个钢筋混凝土的碉堡。是上世纪30年代二战时期中国军队修筑的。日军没能突破潼关天险。抗战中给中国军队运送军火的故事——闯关车,就发生在这里。

  黄河山西省临县一个叫索达干的渡口,在1948年3月23日这一天,毛泽东从延安出发,由这里渡过黄河来到北平,推翻了原来的政权,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

  九曲黄河在大地上流淌到今天,黄河渡口也在春去秋来间换了容颜。每一天,都是这样的叫卖声,把这个头枕着黄河的小镇唤醒。

  这个坐落在黄河边的小镇叫碛口镇,它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南麓的黄土高原。千百年来,黄河在黄土高原上切割出深深的峡谷,峡谷自然也就成了晋陕两省的分界线。因为碛口正好在黄河晋陕峡谷的中游,又是连接晋陕两省北部陆路的要冲,经年累月,就成为了黄河上一个颇有名气的水旱码头。

  碛口镇的年轻人,今天只能从镇子里这位老艺人的说唱里,去想象当年古渡的气象。在碛口镇,还保留着许多公元15世纪的建筑,这些别具风格的古老建筑衬托着一道黄河,似乎有了一番江南水乡的韵味。

  走进镇子,是幽深的街巷、狭长的石板小道,几百年前,南来北往的商人曾经就穿梭在这里。有的街道两旁还保留着当年的商铺,许多店面上的字号、店名的牌匾依然可见,隐隐透露出这里当年有过的热闹气象。

  碛口古渡几百年的繁华,是一代又一代的船公在黄河上摇出来的。黄河两岸的大世界,也是靠一条条木船连接起来。

  碛口古渡在船公的号子和南来北往的客商叫卖声里,渐渐繁华起来。可以想象出来,在还没有现代交通的岁月里,在起伏不平的黄土高原和北方山区,黄土高原峡谷里的千里黄河,简直就是一条黄金水道。

  虎口碛,是船公们给碛口古渡起的一个名。因为出了碛口顺河往下,就有一个险滩。往来的船只就在渡口的石头上抛锚歇脚。这是哪一年?哪一艘船留下的呢?

  公元18、19世纪,是碛口古渡最红火的日子。那时陕西、甘肃、内蒙等地的粮、油、盐、碱这些关系老百姓生计的物资,都是通过黄河运到碛口,再用牲畜运到离石的吴城镇、发往华北各地。公元1931年统计,每天从陕西、宁夏、内蒙运货到碛口的船只就达50多艘,仅食油至少就有几万公斤。一时间碛口有了黄河小都会的口碑。

  这位在黄河里走了三十多年船的老船公,在碛口镇那些上了年纪的乡亲心目中,是属于见过世面的人。他年轻时一直撑着船,溯着黄河北上,经过内蒙的河套和甘肃的银川,一直到了大西北最热闹的大都会兰州。

  黄河在黄土高原上九曲回肠。这段黄河上那儿有险滩,那儿有暗礁,老船公心里明白。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黄河还是那条黄河,只是老船公的老伴,再也不用为他在黄河里走船操心了。

  老船公的四个孩子都离开了家门口的黄河,在临县和离石市上班。老船公操柁弄桨的祖业没有了继承人,只有流淌的黄河或许是一种安慰。

  曾经繁华一时的碛口古渡,经历了人去楼空的寂寞,渡口上并不多的船只,是拉运人们过河的。这或许是古老渡口最后的一道风景线。“碛口街上净是油,三天不走满街流”,是老船公脑海里再也抹不掉的记忆。

  站在卧虎山上的黑龙庙,自北而来的黄河和碛口古镇就尽收眼底。就在这个风水宝地,公元1705年的清朝时就建起了这座庙。就是从那时,黑龙庙成了碛口的标志。

  黑龙庙里的香火和好戏也是断不了的,在戏曲悠远的腔调里,也夹杂着黄河上船公的号子声。可是,人们虔诚的心愿没能换来永久的祥和。公元1976年秋天的一个深夜,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水,把碛口古镇最繁华的两条街道淤为了平地,繁华了几百年的黄河古渡从此伤了元气。

  今天的碛口镇,时常被许多大大小小的影视剧组打破它的平静,它的地理位置和古老建筑,吸引了影视界的眼球。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在这里拍摄《延安颂》,许多老乡过了一把演员瘾。在这纷乱的变迁中,古老的渡口又有了新的生气。

  碛口镇的对岸,就是陕西吴堡县一个叫丁家畔的小村庄。丁家畔的陕西老乡,碛口镇子里那些买卖人管他们叫老陕西。

  碛口镇五天赶一回集,今天他们吆喊着,要到黄河对岸的碛口镇赶集去。碛口镇的渡口和黄河对岸丁家畔的渡口挨得很近,可是因为这两个地方不属于一个省份,这里的人们就约了个规矩,不能过河抢对方的生意。

  碛口的集市是在一条古老的街巷里,两侧是店铺,马路边是地摊,吃穿用的物品一应俱全。老陕西最先去的,还是那家猪肉铺。碛口人喜欢做买卖,十里八村的乡亲肩挑着自家的蔬菜瓜果,都想在集市里变点现钱补贴家用。这些小商贩,就连讨价还价很较真的老陕西也对付不了。

  黄土高原上的田地干旱少雨,这些新鲜的菜蔬瓜果一摆到集市上,就让不少陕西老乡眼谗。在黄河上,像碛口这样的渡口,它虽然失去了往日水陆要冲的地位,但它依然辐射那些散落在黄土高原沟沟峁峁里的村落,黄河两岸的人们成了并不陌生的乡亲。人们在这些古老渡口的集市上,可以依稀寻望见它昔日的身影。而在老陕西的眼睛里,古渡变了,时代也变了,就连唱了几十年的走西口,调子也变了。

  黄土高原和黄河水乳交融, 才有了碛口的昨天、今天。也许谁也说不清楚,长长的黄河,在长长的时光里,造就了黄河上多少渡口,这些渡口,又蕴藏着多少往事、多少传奇。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