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走遍中国 > 正文

拍摄随感――《山海连云港》之“水晶传奇”拍摄札记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8日 17:03)

  ■刘洁

  商场里珠宝首饰的柜台上总少不了一种颜色各异的石头,多数被打磨成圆形珠子穿成手链作为纯天然饰品展销。都市里厌倦了黄金白银的男女们,对这种天然的石头有着特别的好感。更何况它还有一个不俗的名字――水晶。

  到达连云港已经是黑夜了。天亮后汽车行进了一个小时我们到达了连云港东海县。这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县城,但是全国销售水晶的商场百分之七十都要在自己的产品上标注“东海水晶”四个字。而“东海”指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这个县城为什么能声名远播?他与水晶石又有些什么关系?带着太多疑问我们的摄制组在这个县城里迈开了探询的脚步。

  为了了解这个地方的地质原理,我们来到“天下第一井”。这是一个以地质科学研究为目的的钻井,工作人员也叫它科钻一井。它是一个高达百米的钻台,工作人员们就在上面打钻与勘测。我去车里拿了话筒再回到钻台下面时,编导和摄像不见了,一位当地的协拍人员跑过来拍打着自己的胸脯说:“不行啊,那太高了。我上到一半就心慌的厉害。上不去啊”我抬头看去,因为太高、太远,我的视线很难捕捉到他们的身影,只看到几个小小的影子在悬于半空的钻台上晃动。编导在钻台上朝我们用力的挥挥手,过了一会他们从那个快与天空接壤的高梯上下来了。看着编导轻快的步伐,我知道钻台上的拍摄是成功的,采访也是成功的。后来被采访的专家告诉我,下铁梯时你们的编导走在最前面,他说就是后面的人脚滑摔下来了,也有他在前面挡着。

  编导告诉当地的协拍人员,想看看水晶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协拍员把我们带到了距离钻井不远的一个山坳,那里有一口规模不小的地下井。石英和水晶都是从这样的井下开采出来。专家告诉我们,石英是在地质运动中,温度及压力都没有达到一定条件而形成的矿产。水晶就是由很多石英颗粒组成,在合适的温度、气压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长成的。正在开采石英的农民对我们说石英就是水晶的母亲,要经过长时间的孕育才能产出水晶来。

  如果没有看到这口井,如果井下开采的不是我们最想了解的水晶,那个让整组人忧心不已的决定也就不会产生。编导向矿井主人了解了详细情况,再对矿井环境进行勘测后,决定亲自下井拍摄。这是一个私人的矿井,几十米的深井下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我们无从知晓。从井口向下看去,井内一片黑暗,深不见底。进入井内一切都是未知的。这种感觉让人眩晕,更让人恐惧。

  因为需要时间为下井的人员和设备准备一些措施,于是编导决定三天后下井。

  第二天是东海每月一次的水晶集市,以水晶城外的空地为聚点。这个集市是东海县被称为“水晶之乡”的最好体现。我们早晨六点到达时,这里早已经门庭若市了。据说,小贩们在凌晨两、三点时已经早早来占据他们的最佳位置。平常在城市里不多见的水晶手链、项链在这里铺了一地。各形各样的水晶原石被商贩配以一个意味深远的名字或几句小诗,那就不是以一块石头的身份在出售了。内行人甚至能将石头的纹路看活,更能从石头里悟出人生哲理。

  两天的水晶城拍摄结束后终于到了下井的日子,我一次次的问编导“这井就一定要下吗?”他说井内有他想要的镜头,他也希望能给观众一个直观的感受。下井的工具是一根很细的皮带,弯过来套在身上。再用铁钩、铁链一点点往井里放,动力仅只是古老的手摇。编导先被放了下去,他要先下去观察井里情况,确认安全后才让摄像下井拍摄。摄像环抱机器,双手紧紧抓住铁链。这时候组里的两位主力人员都在井下了,井里的情况我们无从知晓。在井口似乎能隐约听到他们的声音,能感觉到他们在井底记录下的一个个镜头。大约半小时后两个人陆续由那根铁链拉回了地面。在场的人一致为他们的回归响起阵阵掌声。

  摄制组回到了东海,在这里继续探询之路。采访中我们结识了一位老人,他是江苏省第六地址队的高级测量工程师。老人把摄制组领到了山上,告诉我们,水晶的形成首先需要经洞,东海县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水晶生长需要的环境,产生经洞。而东海县西部地区有大片的火山岩,后期就有了含硅质的岩浆热液,这种液体就是水晶生长所需的营养液。因此东海就成了一个大的饲养场,饲养这些剔透、晶莹的石头。

  今天,东海县的水晶不仅仅是手上的饰品或陈列的观赏石。在很多高科技产品上水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虽然了解了东海与水晶的渊源,但是关于水晶还有太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说。我们探询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责编:红立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