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芭蕾》音乐絮语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6日 11:39
一位从北方嫁到徽州的寡妇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当母亲看到火柴盒上芭蕾舞照片时,她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开始泛起了阵阵涟漪……在这位坚强母亲的眼里,芭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而是朴素梦想的载体!
该片导演陈力试图以女性的视角为观众描绘出中国女性最坚强、博大、坚韧的一面,她说:“芭蕾对母亲来说是一种美的象征,她把对美的向往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在该片中引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片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包含了对中国女性不屈不挠的赞颂!”而该片音乐带给我们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从这种朦胧中我们能感受到芭蕾给母亲单调生活带来的斑斓色彩,据作曲家吴军说这种效果是从法国著名印象派大师德彪西那得到的启示!下面让我们对《红色娘子军》和德彪西进行一下“全接触”:
插曲一:关于芭蕾舞《红色娘子军》
从1964年至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中国人来说仿佛以成为了“芭蕾舞”的代名词。这部经典的芭蕾舞剧几经传承,已深深的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吴琼花那刚毅的形象、耳熟能详的旋律仍记忆犹新!
六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等人集体创作,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原电影中《红色娘子军进行曲》是贯穿芭蕾舞剧始终的主题音乐,它表现了娘子军这个战斗群体的形象。另外剧中吴琼花、洪常青这两个主要人物也有特定的音乐主题,其中吴琼花的音乐主题性格鲜明,充满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而洪常青的音乐主题则简朴奔放、豪迈有力。
在这部芭蕾舞剧中,除《娘子军进行曲》被传唱外,还有像《万泉河水清又纯》、《快乐的女战士》、《儿童献花舞》、《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许多经典的乐段仍被广大观众所熟知,而像《快乐的女战士》和《儿童献花舞》这两个乐段也已被编入钢琴教材中!
插曲二:“德彪西”与“印象派”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追求表现瞬息即逝、变幻万千的世界,他的音乐飘逸风雅、模糊隐绰,总试图以温婉的方式力求给人以快感。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有《牧神午后》、《大海》、《意象》、《月光》等,但不论是管弦乐还是钢琴曲,他都追求对感官印象的描绘,他试图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来捕捉自然现象、景物带来的感觉和印象。
德彪西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这一术语于1874年起用于绘画艺术,以形容莫奈、德加、雷诺阿等人的作品,用模糊的外廓、细碎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印象”。而德彪西等人则用类似印象主义的方式通过音乐主题来表达心境和情感,而不是体现细节的“音画”。印象派音乐的技术特点包括新的和弦结构和模糊的调性,在和弦上常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来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
虽然“印象派”的思潮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较为风靡,但随着现代主义潮流的兴起“印象派”很快被取代,而德彪西本人作为“为未来打开大门”的音乐大师则被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