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师陶经解读《十面埋伏》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4日 14:51
陶经,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到《活着》,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他一直在用声音记录着这些电影杰作的每一个瞬间,把世间万籁的声响都以音乐般的律动呈现,他被称为张艺谋的“御用录音师”!本期《音乐之声》将以别样的角度与您共同经历《十面埋伏》!
一、《十面埋伏》与《英雄》
记者:老师您好,我们知道就是说《十面埋伏》这个故事从《英雄》拍完就已经开始酝酿和策划了,您觉得张艺谋导演想通过这个片子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陶:我认为即《英雄》以后我们一直有个想法,就是大家都有兴致继续拍武打片,但是要与以往的武打片不一样,要有人文意识,特别是浪漫和情感的因素要比普通的武打片要强烈,所以《十面埋伏》就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来做。
但《十面埋伏》一定要跟《英雄》不太一样,假如《英雄》是很浪漫的,那么《十面埋伏》要做“形而下”的一种情感,要情感的真实性,其实这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做《英雄》的时候,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充满了一种想象的一种东西,但是《十面埋伏》要往真实上发展,确实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东西。
记者:那么就《十面埋伏》整个声音构成来说,您在声音跟音乐比例关系的上有什么新的考虑和想法?与《英雄》有什么不同?
陶:一般是这样的,声音在电影里面所承载的量还是挺大的,因为所有电影里面的声音,包括对白、动效、效果、背景、音乐都是在整体的一个设计下完成的。这样的话,在我们前期讨论剧本的时候声音的创作就在里面,导演编剧说他们的画面,我们说我们的声音,所以从那个时期起,我们就跟艺谋的想法非常一致。我想举个例子,《英雄》在梁朝伟、张曼玉杀入秦宫以后,他们气都不喘,因为他们是大侠;但是《十面埋伏》就完全不一样,他们就会有很多喘气声,有很自然的生理情绪情感,我们会把声音做的很真实。包括章子怡击鼓的鼓声,以及竹林的所有的很强的竹子质感所有的声音,花地的背景,干燥的那种背景,他们亡命天涯那种感觉,还有雪地里面风、雪、暴的声,风、雪、暴的声音,每个都做的很细致。
二、声音的写意与写实
记者:当时看到这儿,我觉得风声、雨声、或者说那种竹林叶子飘动声音、叶子吹起来的声音,好像都有某种韵律在里头,其实它应该是写意的感觉。但我们知道电影的声音都是要求自然还原,那么您是怎么处理这个比例的?
陶:那我认为是你提到这点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学录音时都受过音乐训练,所以在整个声音创作上面或多或少会带有音乐痕迹。比如说片子里面像浪一样的虫鸣声,还有蜜蜂声,实际上就是一种音乐的感受。
但同时要想与观众有很好的共鸣必须有真实声音的作为基础,所以音乐与声效非常匹配。可能有一些片子做得比较粗糙,这里的声音就不会有一种流动的感觉和感情的推动,那么在《十面埋伏》里面,韵律、节奏都是特别讲究的,
三、经典段落的声音制作
记者:说到客观的背景声来说,这部分片子经典的段落,华彩段落,就是牡丹坊歌舞这块,因为本身就是古代存在的。剧情交代刘德华,就是说在您这场戏,这么精彩声音构思上,它是怎么强调这种感觉?是为了突出人物吗?
陶:您最后一句话说得很好,就是为了突出人物。因为在“牡丹坊”这段章子怡和刘德华的表演里有一种看不到的细节,这时声音的表现很重要,要传达两人之间的情感。所以我觉得章子怡击鼓的声音太重要了,这些鼓声一定不能是普通的鼓声,那么你怎么做成一个不一样的鼓声,那是挺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乌克兰期间我也跟北京联系,找一些合成器的高手,看看他们有没有可以变化的。后来又找了一些作曲家,想让他们提供一些那个鼓声的声源,但我都不是很满意。
最后我下了个命令,让他们一周之内必须把录音完成,后来录回来的素材还算满意。但心里还是没谱,后来从这个音色是从作曲家赵麟那儿工作了三个晚上,我们从几千个鼓声中挑出十几个鼓声,有礼炮似的鼓声,有甩袖子发出的鼓声,还有把袖子抽回来那一下的声音,一共有大概有七八种声音组成一声鼓声。后来的缩混也很辛苦,因为一秒钟有五六声鼓,而每一声又都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按动作来剪辑制作声音。后来我们统计过“牡丹坊”这一段有103声鼓声,每声都不一样,这种效果让我们很兴奋。
记者:您说的这些对声音的细微考虑,比如竹林混战和乌克兰强力弹弓打树叶的声音,您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做这种如此细致的声音处理的?
陶:还是从影片的剧情和风格这两点来说的,主要还是人物情感,人物关系。比如在戏中,我们对兵器的要求都很高,因为好钢板跟差钢板碰撞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比如,《英雄》里都是轻灵的剑。那么在这个戏的风格,就是要有一刀见血的感觉。而在《十面埋伏》中强力弹弓穿过树叶时发出的声音有声像的移位和力度感。在录这段声音时,我们用了好几个话筒。
另外还有竹林混战的那段,我在做这段声音时也做到了及至。所谓及至就是碰任何竹竿士兵身上有皮带、金属扣,掠过每一节竹节时速度的感觉都要反映的出来。后来我就跟助理在竹林足足录了七八天,全是竹子倒、竹子劈、扒竹子、竹梢在晃动等各种声音。我认为这次有突破的就是录音能反应出竹子空心的那种质感,由于受到小时候“吹笔帽”的启发,录出的声音带着呼啸的感觉,这能很好的反映出被追杀的情绪。
在竹林中混战中,所有的人肯定用的是不同的竹子,那么如何录出这种声音的质感也是我当时反复琢磨的。我让录音助理找来十几根竹竿,竹竿有粗有细,当中还打眼,为了使音色不一样,我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抡竹子抡出感觉。就这样我们录了大概四五十条这样的声音,回来就开始组接,开始用合成器把它拉长,看哪种音色最好,哪种音色最有危险的感觉。我们在录竹叶落地的声音时也对竹叶有一定的要求,竹叶一定不是干,要新鲜的。其实在《英雄》录湖阳林落叶时也不能是干的,一定是枝叶饱满,这样录出的声音才能有的像小提琴,有的像玻璃纸揉搓出来的音色,非常淋漓那种感觉。
记者:以我个人理解,影片很强调氛围色彩,我想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我们可能更多参考唐代音乐感觉,恰恰这个时候梅林茂老师,他作曲更多是具有日本或者东方色彩,您觉得梅老师的这种做法对您有什么影响?
陶:我认为很能接受他一点。因为唐代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所以说我们也不否认这个音色出处在哪里,那一句话出处在哪里,但是整体来说要有东方的色彩,而梅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现在电影是一个世界性的产业,我们不光要国内人看明白,还希望让国外的人也能理解电影中的文化色彩。
四、章子怡的演唱录音故事
记者:我不知道凯瑟琳·巴特的这个主题歌是在国内录的,还是在东京录的?
陶:在东京录的,在东京录的。
记者:当时导演他跟他讲比如说他让他去理解这个故事,只是针对这个歌,这个我不知道您参与没有?
陶:我这个参与不多。因为那个时候录歌的时候,我已经在澳洲了,但我知道章子怡的那首歌的录制过程。当时梅林茂在我们拍摄的时候问我能不能帮忙录章子怡的歌。那个时候作曲已经出来,我们都很喜欢旋律,他为了更好地掌握那首歌的音律、音色,他想回日本再做一些研究和配器上的东西。我就帮他录了那首歌的,章子怡很认真,一两天后她就已经会了,我说你唱唱看,一唱还不错,我说你来吧。她来那天录音棚里面只是一个伴奏音色,但她不太介意,还是很认真的唱完了。当她到东京录音的时候我已经在澳洲了,录完了没几天梅林茂就来电话说怎么感觉在北京那次录得好,其实并不是我录得好,而是章子怡最早最质朴的声音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就商量下来用北京版的录音,所以这次在那个电影里面大家听到的可能是北京版,那么在CD里面可能听到的就是“东京版”。
附:陶经艺术简历
《孩子王》 导演 陈凯歌
影片入围1988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电影
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提名
《边走边唱》 导演 陈凯歌
影片入围1991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电影
《哦!香雪》 导演 王好为
影片获德国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青少年电影大奖
《霸王别姬》 导演 陈凯歌
影片获1993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大奖
1993年美国电影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奖
1993年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活着》 导演 张艺谋
影片获1994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评委会大奖
1994年美国电影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1994年英国电影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奖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张艺谋
影片获1995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 最高技术奖
1995年美国电影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1995年美国电影声音剪辑金片盘奖 最佳录音奖
《有话好好说》 导演 张艺谋
《荆轲刺秦王》 导演 陈凯歌
影片获199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奖
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