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邓小平·1928》音乐解读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2日 15:15
影片《邓小平·1928》以邓小平同志1928年在上海的革命工作为横截面,以他与张锡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穿插,以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伟人的革命经历!该片融入了多种叙事元素,影片的音乐形象也非常丰富,加入了打击乐、俄罗斯钢琴曲、苏州评弹等音乐元素,使影片不但富有戏剧性还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
·紧张的音乐氛围
由于影片发生的背景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所在的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着。当时的局势异常险恶,革命形式非常严峻,用邓小平同志自己的话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年代搞地下工作非常艰苦,是吊着脑袋干革命!”所以,紧张气氛一直充斥着整个影片,作曲苏隽杰考虑到用打击乐和弦乐来烘托这种气氛。
他是这样阐述他的创作构思的:“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打击乐,这些打击乐其实很衬托气氛,它能突出影片的节奏性,加强硬片的节奏感。因为电影音乐很多时候要给画面很多的衬托和烘托气氛的作用,这时打击乐用在某些场面是特别合适的。”当谈到弦乐是如何与打击乐结合起到烘托作用时,他说:“因为弦乐队的张力可以从很弱到很强,它的表现力也是很丰富的,弦乐队在乐队里面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整个片子在描写气氛的时候,弦乐的张力很强,用不同的和声声音的张力也不一样。然后衬合着打击乐,这样既有紧张的情绪也带有描绘式的情绪,可以让场景延续下去。”
据导演介绍他为了使影片有所突破,他特地将惊险片元素加入了其中,而作曲的这一做法使音乐与影片完美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该片的惊心动魄!
·地域性音乐
1.俄罗斯钢琴曲《船歌》的运用
俄罗斯钢琴曲《船歌》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中的一首,整个组曲共12首,每首乐曲分别代表一个月份,例如《五月--松雪草》、《六月--船歌》等。整套组曲以丰富多变的音乐织体勾勒出俄罗斯的风土人情,用音乐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俄罗斯的异国风情。在影片中,作曲苏隽杰借用这首《船歌》来描写邓小平与张锡媛之间的爱情。这首歌出现在邓小平与张锡媛新婚之夜,它把观众带回了张与邓在莫斯科刚刚认识的那段岁月,这是对爱情的回忆、对社会主义信仰的憧憬。苏隽杰的这一做法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当初柴科夫斯基写这首乐曲本就想表达一种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因为在俄罗斯六月是春天到冬天的过度,那里的夏秋非常短暂),而导演、作曲则认为这首乐曲象征着革命圣地前苏联,是他们二人爱情的见证!
2.吴侬之音
因为故事发生在上海,所以像粤剧、评弹这样的吴侬之音自然是少不了的。比如说在邓小平和张锡媛结婚前看到罗一农和他新婚妻子相片的这场戏中,配乐用了木管和大提琴演奏的带有评弹风格的旋律,将温暖、柔情的感觉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说周恩来夫妇和邓小平夫妇聚餐的这场戏,虽然很短,但它代表一个年代的跨度,这时用南方风格的旋律作衬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观全片配乐可以用精妙恰当来形容,音乐之所以能很好的发挥其功用跟导演对电影音乐的精辟认识非常重要!李导说:“电影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画面视觉上一种冲击力,还在于深化结合以后的冲击力。所以我作为一个导演,除了对画面特别重视以外,我对声音也特别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