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1928》的故事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02日 15:08
《邓小平·1928》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一直有一个心愿----要拍一部反映邓小平同志和上海之间关系的影片,他们早在1997年就开始筹划这一方案。适逢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于2004年2月2日亲自主持会议,会上确定了拍摄《邓小平·1928》这一方案。他们虽然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但他们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要拍就要拍出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一部独特风格的影片、要在主旋律影片表现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影片。”带着这样的目标,他们开始了剧本创作工作。从2004年2月2日到5月11日开拍之前,剧本一共改了16稿。在开拍之前,他们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细致的拍摄计划。按照这套计划,他们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赶拍影片,终于在8月6日非常顺利的通过了审查。
该片于8月10日在全国公映,为了做好该片的市场投放工作他们做了仔细的研究,并且请来香港青春偶像明星余文乐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有人担心因为余文乐对中国革命史不是很了解而演不好,但导演相信他会通过自己的揣摩研究扮演好这一角色。并且,导演认为让余文乐这样一位偶像明星出演影片会吸引更多青年人来观看这部影片,他说:“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通过看这部影片会感受到伟人青年时代的革命的风采、人格魅力,他们应该是我们今天这群青年人学习榜样。所以通过这部影片,也希望他们得到一些历史的启迪。”
该片除了在演员的挑选上做了很大的突破外,在音乐的选用上也颇为考究,比如在邓小平与张锡媛新婚之夜出现的钢琴曲《船歌》就恰到好处的烘托出浪漫甜蜜的氛围。根据导演介绍,这首歌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设计好的,导演是这样阐述他的创作动机的:“这个影片表现的是一个压抑的年代,一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不但要很充分地表现出压抑的气氛,同时还要表现这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们人格的魅力、性格的风采。虽然在高压底下,他们还有着美好的也很浪漫的革命理想。为了烘托这种感觉,我用了《六月--船歌》。因为他们在莫斯科相识的,他们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当时共产国际的中山大学,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的。我想把《六月--船歌》与苏联这一革命圣地联系起来,浪漫的表现一种理想的,一种信念。也正因为他们有了这种理想,有了这种信念,他们才能在那种压抑下进行无畏的斗争。”另外,片中法国餐馆中放的老唱片是作曲苏隽杰的法国朋友从法国给他寄来的。
更多更精彩的节目尽在CCTV--6《音乐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