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山》音乐分析
央视国际 2004年08月26日 17:58
电影《冷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它以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战火中的爱情经历,也试图通过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诉说战争的残酷,揭示人性的善恶。
该片由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机拍摄,由他指导的影片《英国病人》曾囊括奥斯卡九项大奖。为该片配乐的是曾为《英国病人》作曲的配乐大师布瑞·雅德,这次他再度与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合作,一同谱写出强忍悲怆的柔美乐章!
该片的配乐极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性,既有柔美的钢琴、庞大的交响、庄严的赞美诗,也有独具美国特色的乡村音乐。下面让我们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再次品味电影《冷山》丰富的配乐元素!
主题一:相爱与“钢琴”
在男女主人公相知相爱的那段日子里,暖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平静安逸的生活场景、艾达甜美妩媚的笑容、因曼含蓄羞涩的表情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深情的凝望中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在无言的对视中两颗心慢慢靠拢!
作曲布瑞·雅德选用弦乐和钢琴来表现两人的爱情,在弦乐的衬托之上是钢琴舒缓的演奏。钢琴因其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王”,它属于键盘乐器,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男女主人公在摩擦出爱情的火花时,钢琴响起,寥寥音符好像主人公的心跳。乐评人郑君胜是这样分析该段旋律的:“这个主题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描写的是整个内心的一种状态。钢琴的整个旋律用速度比较快的四三拍演奏,断断续续的音响给人感觉像爱情里面的一种思考,有种很独特的很浪漫的气息。这也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音符中还带有淡淡的不舍,好像预示着分离的结局。”
主题二:战争与“赞美诗”
《冷山》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当男女主人公因战争而分别时,画面由暖色变为冷色,没有阳光,人们满脸的疲惫。导演用表象化的手段来描绘战争的灰暗,展现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告诉我们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永恒的悲哀。作曲布瑞·雅德用象征和平的赞美诗来配合血肉横飞、拼杀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出战争中人性的丑陋。赞美诗是天主教徒在朝圣时演唱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它表现了信徒对主的赞美,对善良品格的渴望。这段配乐与画面的结合,使影片主题得以升华,更引发观众对战争的反思!
主题三:转变与“蓝草音乐”
战争使人们的生活彻底改变,爱达遭遇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忍受着与爱人分离的悲伤。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满怀希望,坚强的忍受着生活的磨砺。后来在茹比的帮助下,她终于完成了自身的蜕变,这时配器也由最初的钢琴变为乡村音。其实,更准确的说这段配乐是乡村音乐的分支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乡村小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林、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所以说,蓝草音乐是极具地域特性和时代特点的音乐,作曲用乡村音乐来描绘艾达转变后的生活可谓恰到好处。在美国乡村音乐的伴奏乐器中有三样乐器最具特色,这就是曼陀林、班卓琴和乡村小提琴。曼陀林是鲁特琴家族的一员,它于19世纪由意大利传入美洲。这是一种有指板的四弦琴,音域较接近于小提琴,是一位名叫Bill Monroe的人确立了曼陀林在乡村音乐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班卓琴最初由非洲传入,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这种四弦或五弦的乐器先是在游吟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演出中传开。后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成为山地音乐(hillbilly)中的主要乐器,但直到四十年代,在Bill Monroe兰草男孩乐队中的Earl Scruggs通过"三指揉"(three-finger roll)的技法才使班卓琴成为主要的乐器。再说乡村小提琴,它与西洋乐队中的小提琴是不同的。这种弦乐器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带入美国。在吉他和人声成为乡村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前,乡村小提琴是最主要的乐器。
终曲:
男主人公因曼在经历万水千山之后,终于重回爱人的怀抱。然而,战争所带来的阴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男主人公最终永远的离开了女主人公,这再次让人震撼。正像影评人李铁成说的:“穿越战火与硝烟的爱,依然深情,但无法重回昨天的美好”
影片的整体旋律透着淡淡的忧伤,好像音符总在低诉着战火中的人类心灵的迷茫。音乐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透着阵阵幽冷、丝丝忧伤,在清淡之余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