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中的“沉思”
——--《暖情》的音乐特色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3日 10:54)
电影《暖情》是导演乌兰塔娜继《暖春》之后自编自导的又一部影片,该片继续了乌兰塔娜导演细腻、充满温情的拍摄风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关于爱、关于孩子的故事!
《暖情》是一部亲情片,讲述了七岁的冬冬失去母爱以后和爸爸异地寻找母亲的艰辛历程, 影片深刻揭示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音乐也以煽情为主,同时又能够在温馨中升华给人一种启迪。细细分析该片音乐之所以给人这样一种效果是因为音乐在配器上除注重运用弦乐器、木管乐器外,还融入了表现母性的女声哼鸣、用口琴吹奏的表达孩子心声的《摇篮曲》、钢琴演奏的不规则节奏的旋律,这些都给影片音乐蒙上一层思考的色彩。据导演讲口琴和钢琴这两样乐器在剧本阶段就已经设定好的,而舒伯特的《摇篮曲》、钢琴沉思般的旋律和女声哼鸣则是作曲经过深思熟虑后加上去的。
在影片中,口琴始终伴随着孩子,口琴是孩子渴望亲情、渴望家庭的心声表露。作曲章绍同讲,口琴的一大特点就是便于携带,它非常平民化,它的音色也很特殊非常接近人声,所以导演设定让口琴跟孩子一起去流浪。影片中孩子吹奏的是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抱着宝宝在低吟浅唱:“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睡吧,睡吧,亲亲我的宝贝……”而现实的画面确是孩子一个人在饱受思念之苦,这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难怪导演自己都说:“每当我看到这里都会有种揪心的感觉。” 口琴是孩子内心的呼唤,是孩子无言的独白,导演试图通过口琴吹奏的《摇篮曲》在强化妈妈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有多重要、给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至于把钢琴与人声结合,则可谓又是片中音乐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影片的音乐主题。片头片尾和冬冬撞车昏迷时都用的这段音乐。影片中当冬冬受伤以后,进到医院躺在床上昏迷了,孩子很可怜的,非常令人同情的。章老师谈创作动机时是这样解释的:这时候音乐最好静态,也没有说话,非常安静。因为孩子虽然是昏迷了,但是脑子还有一种梦幻般的东西,所以使用了钢琴的主题——这种轻呼唤就是孩子期待着母亲的呼唤,孩子期待着妈妈给他带来更多的爱。正所谓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拉弦乐器(如二胡)不如吹奏乐器(如笛子)能打动人,而吹奏乐器又不如人声能打动人),人声才是最能打动人的乐器。片中的女声哼鸣代表着孩子所缺失的母爱,它与节奏不规则的钢琴旋律的结合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影片中父亲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外表是很平凡的,而内在的那种闪光的魅力则非常感染人。他不向命运屈服,他的坚强、他的正直一直在言传身教着儿子。虽然他很难,但他没有悲观、笑对人生。影片音乐中父亲的塑造用的是大提琴拉出的深沉弦乐。 在众多乐器中,有两样乐器最能表现男性:一个是圆号,另一个则是大提琴。因为这两个乐器的音区,跟男声说话和歌唱的音区是很接近的,音色都是属于浑厚的。而圆号更多地表现男性英雄的,例如在战场上拼杀。而大提琴则表现父性的慈爱,因为大提琴它的揉弦的音色带有鼻音的音色,非常地具有父爱的色彩。
综观《暖情》,虽然会带给人隐隐的酸楚——父子的艰辛、一次次的受挫,但坚强的父亲、懂事的孩子、善良而又不幸的母女都会给我们以一丝欣慰,暖意也会伴着琴弦流入心中!
责编:赵蕾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