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导演的故事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25日 17:31
他曾经拒绝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他的童年是在纳粹的追捕下度过的,他长期以来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就是《钢琴家》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终于,他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则死里逃生。
在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卡罗尔·里德的《Odd Man Out》影响下,波兰斯基决定投身于他热爱的电影中。十六岁时他差点成为一名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牺牲品,父亲为了使他摆脱混乱的个人生活,把他送进一所技术学校。但波兰斯基毅然参加电影训练,并成为了舞台演员。1954年,他以安杰伊·瓦尔达的《这一代》登上银幕并考入了洛兹电影学校。他学生时代的短片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古怪的人类关系的偏好。1962年,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水中刀》以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成为战后第一部不涉及二战题材的波兰电影,令他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
波兰斯基随后前往英国发展,以票房惨败的《厌恶》奠定了当代心理惊悚片的基础。《卡特巴赫到来时》则赢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67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吸血鬼之舞》认识了女演员莎朗·泰特并与之结婚。次年经典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问世,较之其前作,该片以心理上的恐惧代替廉价的震慑,在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悬疑气氛和潜在的威胁感。然而这部可怕的电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种不祥之兆,一年之后其妻泰特在震惊世界的惨案中丧生,这给波兰斯基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两年后他才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尽管他的改编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影片中图解的残忍暴力场面还是引起了争议,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颇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在意大利执导了一部轻松的性喜剧《禁忌之梦的日记》。
1974年,他返回好莱坞,凭借《唐人街》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影片使濒临死亡的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波兰斯基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中,主人公无法再维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随后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悬疑剧《房客》延续了成功。就在他走出个人生活的阴影,电影事业日渐得意时,波兰斯基因诱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诉,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欧洲。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后才导演了耗资巨大的《苔丝姑娘》,但这似乎是他最后一次取得成功。
此后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显下滑,1999年依旧沉郁的《第九门》几乎遭到了一片恶评。但自80年代起,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不断在欧洲各国执导和演出戏剧并得到了好评。时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种流言所包围,甚至连多年前的“泰特惨案”也被翻出来大做文章,或许他注定要做一个话题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