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灿烂阳光中徜徉的杨澜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0日 09:00)
也许,我们对于她的印象,都是来自于那些最早期的银屏综艺。那时候,站在春节晚会上初露头角的杨澜,笑得就像那春天的阳光。她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温暖的力量,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手持话筒谈笑风声的画面,成为无数年轻人憧憬而向往的明星梦想。有人说,杨澜像一个传奇。1990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她主持了《正大综艺》节目,很快就变成了电视明星,并在1994年荣获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可是,就在《正大综艺》与她的名声都如日中天时,她却激流勇退,去美国留学。几年后,等到人们几乎把她遗忘的时候,她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主持制作《杨澜工作室》,制作出一系列高水准的人物专访纪录片,让国内观众甚至海外华人再次开始关注她。
1999年2月,杨澜被《亚洲周刊》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2001年1月,杨澜被北京2008年奥申委聘为申奥大使,从此更加引人注目。看了这些经历,你一定会相信,杨澜的确是一个传奇。那么,在这些传奇的背后,有过哪些故事呢?
一系列被尘封多年的答案,都即将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得到诠释。面对当年自己曾提携关照过的小师弟朱军,杨澜将畅快地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剖析开来,以平凡而琐碎的话语,解读自己那无时不拓拔在文化潮流之颠的人生背影。
温情
1968年,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所医院里。小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一直等到杨澜长4岁时,他才回国看到自己这个天真可爱的独生女。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那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在外婆身边,杨澜一天天地长大。她爱外婆,也喜欢那条窄窄的小巷,可是,她很想妈妈,常常感到孤独。
一直到10岁时,杨澜才被父母接回北京,回到她整日里思念的父母身边。这份迟来的家庭快乐是她最为珍惜的幸福,虽然父亲仍旧要在短短的团聚之后,就奔赴到国外去做一些访问式的研究工作,但在杨澜的记忆里面,家中这短暂的幸福时光却永远是和煦而温暖的。出生在那个红色运动风潮不息的年代,杨澜自认为只有家庭的和睦与宁静,才是自己惟一可信赖的港湾。家人团聚的时光,都是在笑声与惬意中度过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以平等的态度与她交流,没有呵斥,没有争执,这样的少年时光一度让她为自己拥有这样温馨的家而感到幸福。 杨澜上高中之前,母亲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影响了日常的生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把她当作大人一样看待,扫地、洗床单、买菜、做饭、换煤气,都成了自己一手承担的家务。过早地操持家庭生活,孕育了杨澜的独立个性。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开始为整个家庭拿主意,也许在那个年代显得平常一些,但在目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却是很难想象的。上高中那一年,杨澜的父亲出国做访问,留下她母亲一人在家,所以母亲就非常希望她能够在家住,好让自己有个心理依靠。但是杨澜却没有听母亲的话,强烈渴望独立的性格促使他搬到学校的宿舍。有一天周末回来,她随便拿起几件新的干净的衣服,然后就跟妈妈打了声招呼,马上扭头就走,结果那天母亲哭了,她说:“澜澜,你就不能在家多待一会儿吗?”现在的杨澜回想起这一幕,都会觉得内心愧疚,年轻人渴望独立的个性固然可贵,但是忽略父母的心思与关爱,却是极为草率、鲁莽的选择。所以,自己多年来都珍惜着这份挥之不却的家庭温情,父母跟自己是最好的朋友,自己需要把心灵的一半分享给他们,一直到二十年的今天也还是这样。
成长
1983至1986年,杨澜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度过的。中学时代的杨澜是个有韧劲的人,学业一直都是学校中的排头兵。高考的时候她的文科是全校第一,而在一次高考预考的时候,她又是全海淀的状元。她自嘲自己学习成绩的优秀,是因为自己当时没男孩子追。虽说她做人大方,模样又是那么出众,可是在魅力方面却并没有多少先天具备的潜质。后来在她的大学时代结束以后,在与同学们聚会的时候,杨澜曾好奇地问那些平时对她敬而远之的男同胞们,说:“你们那时候都坐我旁边,怎么都不给我写纸条啊!” 那时候男同学们表达自己仰慕之心的惟一方式,就是这有趣的传纸条。其他的女孩子三年下来纸条往往摞成山,但惟独杨澜这里门庭冷落,为数不多的几次收到纸条,也都是问杨澜:“第五道题答案是什么啊?”结果这个疑问一被提起,男同学们就开始抱怨说:“那时候觉得你那时候学习特好,然后一下课就回家什么的,瞧那形势,即使追了看着希望也不大……”女孩子的心理都很奇怪,其实那时候杨澜也特别希望有男孩子追自己,只可惜从中学到大学,真的就一直都没有。可以说,她的青春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就是空白的。所以后来她回到母校的时候,她的老校长就说:“杨澜你要以人说法啊!跟我们现在的孩子都说说,到底为什么不能早恋,比如你就是因为没有早恋,所以高考成绩就非常好,这是经验啊……”结果杨澜听到这里脸当下一红,立马说:“校长啊!这事儿咱能不提吗?”杨澜的校园青春,就是在这般的寂寞与闲适中悄然度过的。那时候的她颇为安静了一些,喜欢把自己沉浸在某个故事或某个论题当中,比如说,她那时候就特别沉迷于读书,一直都爱不释手的那本,就是当时在校园年轻人中间颇为流行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崛起 1990年的年初,杨澜即将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当时一个叫辛少英的人周转在北京的各大院校,来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他就是《正大综艺》组的一位总导演之一,他希望物色一个女主持人,来做《正大综艺》节目。因为辅导老师的青睐,杨澜就被推荐过去参加面试。当时被推荐过去应试的人坐了满满一屋子,辛导演急匆匆地推门进来,就要求大家按照要求简短地做一下自我介绍。结果轮到杨澜的时候,杨澜就反问起了辛导演,说他说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而且还要找特别清纯的,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做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能够有这个机会的话,自己就希望做一个的聪明主持人。结果果不其然,就是因为杨澜这干净利落的一番话,就彻底地把辛导演给打动了,而当下拍了板。在接到了一个电话时候,杨澜就又被通知到中央电视台来参加面试,她到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发现化妆间已经挤满了很多的同龄人,而且清一色都是女孩子,有中戏、广院的、电影学院的、北大、人大、清华的都有,而且很多人在化装间里就在谈,哪个电视剧是我演的,哪个过去的电视我是露过面的。杨澜只觉得跟那个圈子特别不搭界,自己也不会化装,只好傻傻地坐在一边。等到轮到自己进去时,她就想,反正没自己什么份,只当是来玩玩了,然后就坐下来开始回答主考提出的问题。没曾想,结果轻而易举地进入了第二轮选拔,随后后面又走马灯似的进行了五六轮的筛选,一直到第七轮才定下来是自己。那时候,她一直晕忽忽的,没敢相信眼前的结果。
|
|
|
|
火热
在我们的记忆里,《正大综艺》是国内最早开始娱乐实践的综艺类栏目,当时人气火得不得了。大家都特别清晰地记得主持人们那现在看起来很好笑的手势与宣传词,先一歪头后一伸手就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正大综艺》的第一期节目里,杨澜跟姜昆老师满面春风地向人们宣告,说我们今天的节目,跟大家见面了。那时候初出茅庐的杨澜显得一脸的稚气,一点都看不出现如今的洒脱与大方。用杨澜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看到这些画面,自己都会觉得后脊梁骨发凉。当时第一次试播出的时候,她就坐在家里紧张得双手冰凉,一身冷汗,呆呆地等着片头音乐的开始。杨澜说一直到现在,自己都不敢听这段开场的音乐,自己总觉得那时候只是一个莽撞少年走到社会上犯了什么错误,然后要接受一审判的样子。想法虽然奇怪,但是却真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无法逃避的心理症结一样。幸亏身边还有家人的支持,爸爸看完了就说:“还行……”而妈妈就说:“你看你这个眼神没看镜头了……”诸如眨眼睛眨太多了等等细节,给自己挑上一大堆毛病然后再表扬一番、鼓励一下。从第一期开始,一直到杨澜离开《正大综艺》,不管她有时候生病,会不会外出什么,每一次节目播出的时候,妈妈都亲手给她录成小小的录音带,几年以来,整整200期一期都没有落下过。 《正大综艺》的新鲜娱乐模式,影响到了整个中国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可以说,这是杨澜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人生阶梯,更是决定杨澜命运的一个巨大的契机。1994年,从事电视主持仅仅四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也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1994年,杨澜遇到了她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机会??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主动提出:愿意资助她出国留学。但这也意味着,她必须放弃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如日中天的事业,所未有的超人气,以及在许多人看来美不胜收的前程。就像杨澜自己经常提到的:“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26岁的杨澜选择了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条更艰辛、也更富有挑战的道路。
辗转
1994年1月,在录制完《正大综艺》二百期特别节目的第二天,杨澜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此时的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将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心中的爱情,也启动了她事业的新航线。到纽约之后的第二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就读的杨澜再次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对于杨澜来说,新郎吴征的出现是一种“力量”的诱惑,十几年的海外经历和他的成熟气质令吴征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而他刚烈、率直的个性更深深吸引着杨澜。吴征总是鼓励妻子尝试新的东西: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能在保守中成功!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信念,杨澜与吴征,穿越层层的风雨,跨越许多的障碍,携手走到了一起。在美国求学期间,杨澜利用业余时间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了《杨澜视线》。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专题节目,也是杨澜头一回以独立的眼光看世界。杨澜同时担当策划、制片、撰稿和主持,并赢得好几个“第一”:中国内地记者中,她第一个进入美国凤凰屋戒毒所深入采访,第一个面对面采访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总共40集的《杨澜视线》发行到国内52个省市电视台,杨澜由此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1996年,杨澜与先生吴征合作推出《二千年那一班》,这部反映了中美学生不同生活的片子大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甚至有望成为第一个非美国成长、在全美三大电视网中任职的亚裔主持人。但是,杨澜却选择了回国,“传媒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在自己的国家可以做的事更多。”当1997年,杨澜出现在凤凰卫视时,她成熟了。2000年,杨澜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组建了阳光文化公司。
结语
可以说,杨澜是一个具有着大智慧的小女人,由央视的名主持到远涉重洋的学子,再到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杨澜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而以一位文化经营商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则应该看作是杨澜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角色转换。2005年的春天,杨澜格外平静地坐在《艺术人生》的舞台上回溯着自己这平凡话语下的风风雨雨,也许,那种人文的感动只会凝固在我们的心里,而不会轻易描述在她那依旧灿烂如阳光一般的脸上。面对当年自己曾帮助过的师弟朱军,她把心事如糖果一般层层拨开,与大家一起分享着其中的甜蜜与酸涩。而两个以访谈技巧见长的心理行家在一起针尖麦芒地彼此交锋,则更让我们在一种对以往岁月的回溯中,掀起一些对名主持人的人生百味与处世哲学的思考。文\宋子文,摄影:李少林
责编:晓宇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