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名人档案

祖国,愿你永远东方红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剧组聚首《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8日 14:09


  1964年10月2日,一群青年才俊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火热激情上演了一场经典大剧,献礼年轻的共和国15周岁生日。该剧仅仅用了50天的时间便调动了3000多人的力量,其创造的经典不仅轰动了文艺界,更成为中国文化政治进程不可磨灭的生动手笔。这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004年,当时间的年轮又转动了40周,当历史已经在新世纪迈行,当共和国迎来了他的第55载华诞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礼物还是这部《东方红》。因为其响亮的名字中丰富的蕴义,因为其在文艺史上的经典地位,更因为那群奉献其中的人们的火热激情。

  于是,我们动用了包括报纸、网络几乎所有的媒介力量,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找寻当年参与舞蹈史诗创作和演出的人们,期望3000人重新聚首,回顾历史经典,重温火热情怀,激励未来道路。就这样,努力得到了回报,虽然有些人已经走远,但是还是有200多位主要的演职员汇聚到了我们的节目。狭小的演播室坐的尽是当年的“文艺青年”,那晚,所有的话题都随着“东方红”展开。

  《东方红》里的革命夫妻:导演周巍峙与演员王昆

  导演周巍峙戏称自己是《东方红》的“打杂儿”,理由是剧组里大小所有的事务都归他管辖。当年,周巍峙经历了《东方红》剧组从创意到雏形到最后完成的整个过程,他带来的工作笔记记录了当时的工作历程。

  周巍峙说,1964年共和国15岁生日,中央决定搞一台演出述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各种创意迭出,开始有人主张音乐会,后来总理建议是否能搞歌舞会,这样更贴近群众,更容易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7月18号决意提出,7月底晚会开始启动。仅仅用50天的时间搞出一台大型晚会,任务的确很重。总理非常体贴文艺工作者的心情,告知能搞出来很好,搞不出来就当是一次党史学习,可以用现代戏去顶替这个演出。但是,当时的导演组坚信晚会一定会组织成功,周巍峙说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可用,心里有底数。总理作为晚会的总指挥也非常认真地投入其中,细致到改动节目的串词、朗诵的诗文以及歌舞,而他的改动总会让表达更精准,更生动。

  “东方红”这个晚会名称是周巍峙定的,因为名称寓意双关,既包含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因此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晚会还冠以了“音乐舞蹈史诗”的名称,周巍峙解释说,是参考了国外的概念后又经过讨论研究决定的,意为通过音乐舞蹈来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进程。

  当王昆和周巍峙同坐在台上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他们是一对革命夫妻,只知道他是导演,她是演员。周巍峙率先表态,选角儿依赖实力,而且要经过指挥部集体研究研究决定,因此当年妻子参与演出并没有“走后门”。王昆说,即便两人那段时间都投身《东方红》,但是相见相处的时间也并不多见。他总是晚归,因为要等到所有人排练完毕才能离开;她总是早起,除了排练每天还要赶赴歌舞团上班。两人或许会在清晨打了照面。


  东方红 命运变:《情深意长》的邓玉华与伴舞赵青

  《东方红》得益于3000人的集体智慧而成为经典,然而这样的经典也成为许多投身其中的人的命运转折点,邓玉华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当年接到剧组的通知,邓玉华刚刚从国外演出回来,她拿到歌谱的第一感觉是:很难。不仅仅难在歌曲的音调转换上,邓玉华说,自己从前专攻美声,歌曲是民族风格,如何实现总理建议的“用西洋唱法结合民族风格”让邓玉华感到非常困难。于是,她想到了放弃。但是,当她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排练完整地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她产生了另外一种感受:浓郁的彝族风情、农民喜迎红军的喜悦以及自己融入其中之后的不自觉的喜悦,她爱上了这首歌。40年过去了,《情深意长》成了邓玉华一直在舞台上演唱的经典曲目,一生挚爱。现场她也再次为我们动情地演唱了这首歌。

  和《情深意长》不可分割的还有当年这首歌的领舞赵青。他不仅被总理钦点作为歌曲的领舞,还是群舞表演者。赵青说这样的经历让自己深切地领舞到了集体主义的精髓,而正是集体主义让这台晚会成为经典。

  把话语权留给更多的人:郭兰英的谦和

  郭兰英有过一次做客《艺术人生》的经历,此次面对几百位当年《东方红》的战友,郭兰英在激动之余更多想把发言权留给幕前幕后战友们。简短的十几分钟采访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说了,没时间了,留给他们吧。”做的最多的动作是要起身回到座位。她甚至把自己在歌舞会上演唱的《南泥湾》的功劳也推掉,解释说自己并不是首演,之前在延安已经有了合唱。此外,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开场“三鞠躬”。她先给“祖国的花朵”鞠了躬,再给合唱队鞠躬,最后给幕后的英雄以及在场不在场的、离开我们的工作者鞠躬。“一退让”、“三鞠躬”,嗓音甜美的郭兰英留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谦和的作风。

  唱出了毛主席的感觉:贾世俊的投入

  贾世骏当年在剧中演唱的是《长征》,只善歌唱,不善表演的他由于动作的不协调在舞台上闹过很多笑话,至今成为《东方红》剧组人的“笑料”。好在贾世骏天生开朗,且翩翩风度,因此进步飞快,最后的舞台效果超出想像。而参与其中,贾世骏感受最深的还是剧作体现的精神,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非常的震撼人心。”因为投入,贾世骏在演唱的时候将自己假想成了伟人,因此演唱也颇为有力,具有震撼性。而演出之后确有导演找到贾世骏商量能否出演毛泽东。他婉言回绝,理由是:第一演技不好;第二演唱者的形象在观众中已普遍被接受,突然以伟人形象出现,观众会不适应。如今,74岁的贾世骏依然如故歌唱,没有转行投身电影。


  快工出细活:胡松华的紧急行动

  中国有句古语叫“慢工出细活”,但是对于当年参与《东方红》演出的胡松华来说,只能用“快工出细活”来形容。因为他是因为需要最后阶段才被紧急调集到剧组的,而演唱的曲目也并不成熟。领导审阅之后,胡松华连夜赶制,身兼曲词作者重任进行修订。最后,歌曲《赞歌》不仅获得成功,而且一炮走红,至今仍被人们传唱,在群众中流行。

  56个民族是一家:民族风情尽现《东方红》

  《东方红》不仅反映了中国现代革命,也同时反映了革命进程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大团结,而才旦卓玛、刀美兰、莫德格玛、阿依吐拉等就成为这一主题的具体体现者。才旦卓玛接到演出通知之前正住院准备扁桃体手术,得知成为剧组成员欣然推掉手术从上海音乐学院来到北京。刀美兰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头发,傣族少女天生爱美的天性让她尤为注意修饰自己的发型。她说能够从一个小小的民族走上国家的大舞台,是自己和本民族的自豪和光荣。新疆来的阿依吐拉最难忘的是自己舞动起来满头沉重的小辫子。而苗族的金欧在演出前不幸遭遇了车祸,但是依然坚持了最后的演出……

  舞美设计、舞蹈、音乐的艰难

  当年《东方红》剧组的舞美组组长翰林波说,接到这个任务头都要炸了,因为摆在面前的困难重重:第一,人民大会堂一般为会议之用,四面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搭建,工程浩大;第二,要建立一个八百人的区域,而承重八百人的建筑材质需要专家的精确测量;第三,大会堂太高,灯光打下来效果不是很好,如何改造,等等。面对困难,剧组动员了几乎所有的力量,邀请专家,自己则日夜坚守阵地,辛苦付出。结果,变形格解决了灯光问题,专家设计出了八百人区域,困难一一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服装设计定制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服装,美术设计孟晓苏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意,每一处设计都别具匠心,有些还借鉴了毛主席的诗词蕴义与风格。

  同样面临困难的还有舞蹈和音乐。他们说,最难的不是创作,因为他们都是从全国召集来的精英,最难的是排练期间每天深夜总理审阅之后工作人员要进行的紧急修订。一位作者说,所有创作的歌曲都是统一编号,并不署名,毫无个人的名利而言,但是每一位同志都非常投入,毫无怨言,因为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来。


  聚会即将结束的我们请到了当年《东方红》中的朗诵者林中华和白惠雯。当年初演时的紧张已经当然无存,此时,他们的淡定自若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经典的洗礼和时间的洗练。

  最后,我们把所有的演员都招呼到了台上,他们又纷纷谈起了主席和主要领导当时接见的场景,羡慕才旦卓玛和主席的亲切握手。而我们也把这样的瞬间保留下来,因为40年后重寻经典的历程,回顾一个年代的激情是一种难得。除此怀念之外,我们还要告慰观众,40年共和国从一个稚儿逐渐长成,我们要为他做的是保留前辈的激情,发挥我们的才能,开创未来的道路,让我们亲爱的祖国永远东方红。文:周敏,摄影:刘林江

(编辑:凌微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