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走过二十年
------《艺术人生》五一特别节目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20日 13:53
1984年,一座舞台为很多默默无闻的音乐爱好者敞开,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在那一年鸣笛启程。2004年,当这个比赛又一次悄然来临的时候,我们惊讶地发现,它已经举办了11届,走过了20年。20年,许多热爱音乐的歌者来到这里为了心中的梦想与光荣,许多优美的音乐流传下来至今依然响彻在我们耳边,许多获奖与未获奖的年轻人生命由此改变,有了新鲜的色彩。于是,我们决定用我们的方式来记录这不同一般的20年,以此作为奉献给五一特别假期以及随之而来的青年节。
怎样记录歌声与歌声走过的20年?我们试图以歌手大赛为线索,邀请一些参加过大赛的歌手到来,讲述当年比赛的激烈以及之后人生的改变。不止于此,我们也请来著名的乐评人苏越、江小鱼等,他们做过大赛的评委,见证了现场的激烈,也见证了音乐的变迁,并且对于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他们独到的观点。讲述歌者人生,回忆当年的比赛,共同温故老歌,感悟20年几个时代交替的多变,用我们的观点对于新时代的音乐发展历程作一次梳理和缅怀。节目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用音乐记录时代,用音乐见证变迁,由此串联。
流行音乐的起步——模仿风
模仿的时代
邀请成方圆作为嘉宾主持有多个理由,她从没有参加过歌手大赛却从1990年就做了大赛的评委,成为最年轻的评判。从年轻步入中年,成方圆见证了大赛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中国音乐的变迁,用她的话说。“歌手大赛是一个背景,它折射了我们中国歌坛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成方圆也是一个时代音乐的标签。中国流行音乐最初起步的阶段没有什么原创可言,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是对于港台的模仿。模仿过邓丽君,唱过罗大佑的《童年》,成方圆的模仿和翻唱有自己的特点。现场她为我们演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对于音乐的渴望。
原创的魅力
80年代中期,我们有了最初的原创音乐,当现场年轻与年老的观众一起唱起《黄土高坡》、《小螺号》的时候,所有人的情感都被调动起来,那些熟悉的歌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经典,每个人都为这样一种力量所震撼。付林、苏越、谷建芬……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伴随着中国的原创音乐走过了20年的光阴,歌手和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敬。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从现场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流行歌曲历久弥新的人文魅力。
许丽丽——人生难得几次精彩
作为最初阶段大赛的歌手,许丽丽和苏红都是中国音乐模仿阶段的重要组成,他们分获1986年第二届歌手大赛业余组和专业组的第一名。
对于当年的一名普通服务员许丽丽来说,1986年的青年歌手大赛确实改变了她的生活。作为天津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她获得了天津历史上的第一个大赛金奖。回天津时,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迎接,奖品是一个两居室以及一台18寸的彩电。她一下觉得这个奖得的太重了,荣誉是千万天津人的,于是之后在天津歌剧院扎根了五年。五年之后因为个人情感问题来到北京,如今在北京开了文化传播公司。虽然已经走入幕后,但对于艺术的至诚之心不变,回忆多年前,她说,人生难得有几次精彩,握有一次就足够了。
苏红——小小的我
15岁就开始唱歌的苏红总是很谦逊地面对自己的成绩,她说自己很幸运,在歌剧团受老师提携。参加青年歌手大赛抽到好签,比赛时观众也给予了格外热切的掌声和鼓励。之后获得了很多的机遇,能够在歌唱事业上继续发展。她说如今患上的过敏性咽炎大概和多年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关联。她许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会奉献给大家更多新的作品,观众的掌声代表了观众的期待。
中国音乐第一次革命——西北风
1988年,第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如约进行,与上一届大赛截然不同的是此次比赛中的许多歌曲都颇具特点。《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充满地域色彩,表达对于故乡的热爱。随即中国流行音乐爆发了一次革命,“西北风”成了音乐界的主流风潮,中国音乐凸显了强劲发展的势头。音乐人付林、谷建芬、苏越是那次革命的推动者,许多经典的作品都出自他们之手。许多歌手在大赛中重复演唱这些作品,可见人们对于原创音乐的热爱。李杰、张强代表了这一风潮的最初启动,而杭天琪和付笛声则让我们又想起了《黄土高坡》和《信天游》。
李杰、张强——唱片公元前
江小鱼把1990年划分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分水岭,九十年代中国真正有了所谓的唱片工业,而李杰和张强的时代可以概括为“唱片公元前”。没有真正的商业包装,但是依然热衷于创作,是一个典型的时代。李杰是第三届大赛专业组的第一名,张强获得了第四届专业组通俗唱法的二等奖。虽然他们的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当他们在现场唱起他们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和李杰创作的《红旗飘飘》时,一下子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如今的张强早已离开歌唱圈从事幕后的制作,而参赛前已经出过两张专辑的李杰之后苦学创作,六年之后才又出了专辑的第三张,他说自己的音乐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成功地从台前转到幕后,成功地从模仿转入创作,李杰和张强的努力代表了中国创作型歌手的诞生与成长历程。说起八十年代的模仿风,兄妹俩也各自有拿手好歌,不论是张强演绎苏芮的老歌,还是李杰的自弹自唱,都让人不禁感叹他们的实力所在。
杭天琪、傅笛声——西北风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大陆流行乐坛一扫模仿港台歌曲的风气,吹起了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走西口》等等大量西北风格的歌曲流行。一时间,拥有宽广音域的豪放派歌手大行其道,傅笛声、杭天琪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青年歌手大赛上脱颖而出。不知道是时世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世。回忆往昔,讲述并不足以表达心中热切的情怀,所以,杭天琪和傅笛声飙起了歌,一时间节目现场似乎真的刮起了西北风。当糊涂的傅笛声唱起属于东北风的《篱笆·女人和狗》时,现场真的不知道,风,是在那个方向吹。朱军也按捺不住歌唱的激情,抢了付笛声的角色和杭天琪动情地唱起了《在雨中》。说起大赛对于人生的改变,付笛声说大赛让词曲作者了解了自己,于是根据他的声音创作歌曲便有了春节联欢会上的《众人划船》。杭天琪从一个业余歌手变成了专业歌手,参赛那年的年底她参了军,把歌唱变成了未来的事业。
繁荣期——北风和南风
林依伦、陈明、满文军这三个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是成名于90年代的青年歌手大赛;同是乐评人所谓大陆“唱片公元”后的第一代;同是中国第一代融入流行产业的公司签约歌手;成名前都曾在歌厅里磨炼过很长一段时间,用陈明的话说唱歌厅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心中的那份对于音乐的喜爱。因为喜爱,所以坚持,所以参加了大奖赛,而大奖赛也为他们的音乐未来勾画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林依伦——给我的太多了
看到当年大赛的录像带,林依伦玩笑地说自己不认识那个当年的“时髦”青年。真的要感谢电视为我们记录下歌手的从前,让我们感觉到时尚的变迁。据说林依伦的霹雳舞跳的很棒,现场的表演证明他活力不减当年。说起歌厅里的那一段青春时光,林依伦的总结是:给我的太多了。几年的磨炼使人在社会的这个学堂里学会了生活,也学会了唱歌。现场林依伦邀请了当年的歌厅搭档键盘手黄小秋伴奏演唱猫王的英文歌,据说是他们当年歌厅的老三样之一样。林依伦自己泄露真实的姓名叫林方,投身音乐所以改名,可见当年唱片工业的力量。
其实,唱片工业发展后最鲜明的表现是南北两大阵营的搭建,北方以“西北风”、“东北风”见长,擅长粗犷与豪放,南方以柔情小调取胜,情感细腻,曲风悠扬。满文军和陈明代表了当时的两大取向,但是命运却很不一样。
满文军——比赛专业户
满文军的参赛经历好像并不顺畅,参加过很多类似的大赛,每每到场评委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又有这个小青年,于是无形中“比赛专业户”的绰号流传开来。小满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在关键时刻经常会手脚发麻,声音颤抖。如愿以偿地获得成功,是1996年的第七届比赛,一首《懂你》打动了千万观众,评委也感叹他的执著和艰难。如今,这首歌依然是小满的标签。但是获奖之后小满再次回到歌厅一干又是半年,直到有人找到他才明白获奖会给一生带来改变,而自己起初参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音乐上的天才。
陈明——失利让我如此美丽
陈明在歌手大赛上并没有取得令人特别骄傲的荣誉,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后她获得了一首好听的歌《寂寞让我如此美丽》,于是又了后来很好的发展。如今她又携自己的音乐理想来到北京,试图在这里重新开辟属于自己的天空。南北两地的音乐历程让她读透了两地的流行风格,她的印象中北方音乐如同写意的山水画,南方便是精致的工笔画。那么,陈明的歌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呢?我们只能在她动听的音乐中慢慢去体味。
据说歌厅的歌手可以任由点歌500首,为了证明这项能力,我们起了前奏让三个歌手接着往下走。果然他们顺手拈来,功力非凡。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似乎很有意思,但是他们三个人所代表的一代歌手的经历其实对今天的年轻人很有启示,正如乐评人江小鱼引用的一个德国诗人的名言,“永无胜利可言,挺住,为了一切。”
朱哲琴——来自天籁的声音
朱哲琴再次唱起了《丹顶鹤的故事》,声音与气息都是那样的轻松与自如,让人感觉她似乎就是为音乐而生。从《丹顶鹤的故事》到《黄孩子》到《阿姐鼓》到圣桑的《天鹅》,她仿佛拥有特异能力般的歌唱技巧,透过本身丰富的内涵,唱出“充满智慧”的旋律。娇小的身躯,婉转的歌喉,毫不造作的真假音转换,把自然界与人间最协调的声音,做了最好的诠译。朱哲琴与主持人朱军的对话场面,如同一个探讨哲学的辩论现场。她如同一个哲人,却从来不刻意思考,所以被喻为中国歌坛最有个性,最具争议的歌手;所以,她会在巅峰状态下放下繁华、投入西藏,寻找自己的真正所求。如今,她已经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对于她对于我们还有许多的期待。
歌声来自民间——民族风
民歌在中国流传最为久远,从远古的小曲到如今的作者作品,歌曲大多采撷借鉴了民间的曲风,于是,对于这些歌曲我们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在通俗音乐火爆舞台的同时,民族音乐也在青年歌手大赛的舞台上默默盛开,二十年间,歌手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也开创了民歌的许多新概念。于是,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歌手前来。
张也、李琼——二湖的甜妹子
湖南人张也和湖北人李琼有很多特别相近的地方,于是邀请他们同时上台和朱军聊天。他们都参加过两届歌手大赛,都很受观众喜爱,都长得比较乖巧,都是典型的南方女子的身材。但是翻一翻她们的参赛经历却发现两人的道路截然相反。张也第一次没有进入决赛,第二次从十名之外勉强挤入三等奖成为获奖的最后一名。而李琼则是从特殊大奖滑落到未进决赛。当初跌跌爬爬的张也如今已经成为音乐学院的老师,坐上了歌手大赛的评委台。李琼的唱法一直被专家置疑,究竟是通俗还是民族?李琼的观点是不管是什么唱法只要大家喜欢就好,“音乐是我的一种心情”。
为了表现歌手的多方面才能,张也和李琼在主持人的强烈要求下反串了不同唱法的歌曲,张也用她甜蜜的嗓音唱的《甜蜜蜜》别有一番柔情,李琼豪放的嗓音唱起美声却也和谐动听,尤其她的京韵大鼓《走进新时代》是另一种风情。最后,朱军和两位南方妹子对起了歌,在欢笑中我们见识了朱军的幽默,也见证了两位南方妹子的机智和细腻。
容中尔甲、索朗旺姆、阿里郎——来自少数民族的民歌
他们是新出炉的观众最喜爱的歌手,一水儿的少数民族、一水儿地令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想到这样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藏族的索朗旺姆纯粹无雕琢,容中尔甲犹如流浪的歌者,而将朝鲜民歌与HipHop、rap合而为一的四个年轻人则让哈韩族们了解到,中国也有这样极有天赋的组合,它的名字叫阿里郎。在商业大潮涌动、千人一面的今天,他们从故土走向都市,走入全国观众的视线,希望他们纯净的眼睛永远闪烁纯洁的光芒。问及能不能用一首歌表达民族的共同情感,他们选择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看来这首歌打动的不仅仅是一群人。
他们见证音乐变迁
刘君侠、刘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真实地见证20年音乐的变迁,除了台下的评委和音乐制作人,可能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早期的获奖者,比如第一届的一等奖得主刘君侠和刘捷。刘君侠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当时评委阵容的强大,音乐界的资深人士细数到场。刘君侠对于大赛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参加了一次似乎并不过瘾,六年之后又一次参赛,又是一个第一名。至此并不满足,又是一个六年,他决定改变唱法,苦练通俗。但是年龄已过,被拦在门外。“三连冠”的梦想未能如愿,现场我们帮助他实现,在有观众观看,有评判点评的现场,他演唱了当年的流行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
乐评人江小鱼对二位的评价颇高,对比当下的乐坛,他说:“现在的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特别缺乏人文关怀,在艺术上缺乏一种艺术底气,从两位最初的获奖者身上,得到启发,在当今时代,应该发扬并且光大他们拥有的东西,这个可能是真正的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
阎维文——民族音乐常青树
从第二届歌手大赛的1986年开始,阎维文的歌就一直响彻在我们耳边,作为民族音乐的常青树,他同样见证了音乐的变迁。当年阎维文差点因为爱人的手术而放弃比赛,只是已经到了决赛所以咬牙坚持了下来。阎维文说,参加大赛意味着自己能在中央电视台露脸,也意味着获奖之后不断地有机会参与各种演出与活动,逐渐地忙碌起来。凭借一路走来的经验,他忠告后辈:大赛仅仅是平台,路是脚踏实走出来的,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最后,朱军和三位艺术家一起演唱了《登山缆车》,引吭高歌时,我们能够体会到艺术、音乐、人生的真正内涵。其实,人生、艺术甚至音乐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制高点。歌声走过20年,记忆和歌声将一同陪伴我们继续向前!文/周敏
,摄影:刘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