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 事 匆 匆
------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做客《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9日 15:34
每当五四到来,我们都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不管是年轻还是年少,都应该庆祝这个节日,因为青春每个人都曾拥有,没有年龄的界限。只是该怎样纪念?于是我们又想起了那部经典的电影——《青春之歌》。这一次,我们不是以电影名称作为主题组织一次聚首,我们倾向于更简单的方式,邀请“青春”代言人——“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做客节目,听听她对青春的理解,对于匆匆往事的怀念。以此纪念我们的前辈在85年前为青春与自由掀起的革命风潮,也纪念45年前拍摄的那部曾经撼动我们灵魂的经典电影。
五月的鲜花
好久不见谢芳了,当她走上《艺术人生》舞台的时候,全场观众都自觉地站起来欢迎她的到来。45年前的“林道静”风华正茂,热血澎湃,45年后即将进入古稀之年的谢芳却依旧精神戄烁,风韵不减当年。面对观众的热情,谢芳特意送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那是她和老伴刚刚录制的名为《高唱青春之歌》的CD,一是为了回馈观众,还有一个目的用谢芳的话说就是:“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让这个歌声陪伴你们继续你们宝贵的人生。”而我们节目组用鲜花作礼,送给这位蓬勃向上的老人,鲜花恰巧盛开在五月,“五月的鲜花”有了别一番意义。
“我的三个梦想”
这些年少见谢芳老师银幕上的影踪,很多人了解她的近况是通过她的那本文采飞扬的《往事匆匆》。其中有一个小标题为“我的三个梦想”,文章有这样一段话打动过很多年轻或年老的人,“多少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在事业上是个并无既定目标,凡事随遇而安的人,只要客观找到头上来的事,无不满腔热忱竭尽全力,然而在这个梦想成真、心想事成的时候,我似乎也有过自己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清晰明朗起来的梦想,这些梦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则正在实践之中。”的确,人有时候就是那么困顿,梦想往往在忙碌大半生之后才被自己知晓,谢芳老师在60多岁的时候总结自己有三个梦,并一一为我们细数:“第一个梦想是演戏,唱歌算我第二个梦吧,第三个梦就是写作,《往事匆匆》都是真事,从两岁时候写到五十岁,所有的事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我不是去拼命记的,就是这么顺手下来的。这就是我的三个梦想。”
懂得追逐梦想的时候,有些已经实现,有些梦想注定要用一生来追求,追逐梦想便成了匆匆往事的主要内容。
演戏——《青春之歌》一举成名
青春之歌
1959年,谢芳被崔嵬导演选入《青春之歌》剧组,那是崔嵬导演力排众议的一次冒险决定,因为候选的女主角儿有张瑞芳、白杨等大明星,也有许多颇具实力的新秀,而当时的谢芳仅仅是武汉中南文工团的一名小演员,并不出名。23岁的谢芳并没有让崔导失望,她的表演认真细致,恰到好处,电影获得了成功。如今,崔嵬导演早已谢世,他的女儿崔敏现场向我们讲述了父亲与导演组选演员的过程。谢芳多年之后得知这样复杂的挑选过程,不免庆幸能有这样的机缘巧合让自己接触这部经典电影。
《青春之歌》不仅给了谢芳接触电影的机会,更让这位年轻的演员一炮走红。凭借此片她还荣登新中国22大影星的行列,成了当红的偶像明星。22大影星的照片一度被摆上柜台,经常被影迷一抢而空,可见当时影迷对于偶像的崇拜并不亚于现今商业时代的疯狂程度。现场,一位当年的超级影迷讲述了他抢购照片的艰辛历程,这让谢芳老师非常感动。
不仅仅在国内获得了影迷的喜爱,影片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放映也得到了他们的欢迎。随团去日本访问,谢芳惊讶地发现眼前悬挂了自己一层楼高的巨幅剧照,许多年轻的女孩儿还主动和她交流,探讨如何实现对于真理的追求。
早春二月
《青春之歌》之后,谢芳回到了武汉继续她的歌剧,儿子却在这个时候悄悄降临,打得她措手不及。谢芳担心孩子会影响自己的事业,以至于那段时间她的脾气非常暴躁。生完孩子,谢芳匆匆赶赴《早春二月》的摄制组,后来又接拍了《舞台姐妹》。长期在外,孩子只能由谢芳的母亲、父亲和丈夫轮流照顾,以致儿子看到所有的女的照片都叫妈妈。谢芳对此非常愧疚,至今依然不能原谅自己对于孩子的无情。
在人生难以抉择的时候,谢芳选择了事业,《早春二月》又是一部成功的影片。谢芳说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夏衍。当时,夏衍已经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的职务,却依然愿意为影片担任剧作改编,可见新中国第一代电影人的热情。
《早春二月》之后,谢芳夫妇被一同调往北京,调动有一定的难度,周总理给予了帮助。在总理辞世之后,谢芳用一首小诗缅怀老人家,诗作饱含热情。
中年三部曲
《泪痕》、《第二次握手》、《李清照》是谢芳中年时期拍摄的电影,被称为“中年三部曲”。虽然同样复出了努力,但是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其实,拍摄这样几部电影的时候,中国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神经已经被政治所捆绑,无暇观赏文艺,顾及文艺的质量。幸好谢芳抓住了“青春的尾巴”,这是老伴儿对于谢芳的评价。
唱歌——收获了一生的幸福
走上艺术之路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谢芳的父母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文学和艺术上给予她潜移默化的影响。父亲是一个神学家,翻译了很多神学著作,却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者。这种信仰促使他在1950年毅然带着全家从香港回到大陆,而这样的大转移成为谢芳之后舞台上大有作为的必要条件之一。父亲会唱歌,而且唱的是和声,母亲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和冰心同班,常常用五言七言这样的格式写日记,非常令女儿敬佩。中学毕业后,谢芳参加了文工团。在这之前,谢芳已经会识简谱和五线谱,会弹钢琴,她很快成了团里的顶梁柱,主演了许多歌剧。
表演歌剧对于谢芳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专业上的成功,而是守候一生的爱情。老伴儿张目是谢芳文工团的同事,两人经常一起演出,舞台上多次扮演夫妻。日久生情,相识六年之后两人结为了真正的夫妻。老伴儿张目也来到了现场,两人相敬如宾,谢芳言语里是对老伴儿的赞美和夸奖,“他嗓子比我好,字比我好,拍电影比我早,社会阅历比我多,什么都比我好。”老伴儿说这是谢芳的谦虚,其实在家里都是她做领导,而且在生活上老是不拘小节,一些小缺点多少年都改不了。什么缺点?张目一一细数:第一不认识人,才见过面的就想不起来是谁;第二不认识路,来北京几十年了还分不清东西南北;第三,学不会自行车,一骑就翻跟斗;还有就是不太讲究穿衣打扮。老伴儿揭穿了录制当晚谢芳的穿着之所以得体好看那是因为她一早四点就起身开始试装准备,自己为她挑选了一天。虽然是小缺点,但是老伴儿说起来满脸的幸福感,毫无怨言,他对妻子的评价是“事业上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在生活上却有点马马虎虎,但是正如郑板桥一样糊涂一点好,难得糊涂。”
一路走来不免磕磕绊绊,谢芳总结维系婚姻的法宝是志同道合,多一些赞美,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对方一火自己就蔫了,自己火了对方就蔫了,这样就不会有激烈的冲突存在。
写作——生命感悟
拿起笔来记录身边的故事和生命的感悟应该是早年就有的梦想,母亲的五言七言作品刺激着谢芳创作的冲动。真正拿起笔来却是在工作渐渐少去的时候。《往事匆匆》虽然是一部个人传记,却渗透着很多人生的感悟,尤其突出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谢芳用学来的一句话总结人生的最终追求就是“笑着走”。父亲在弥留之际依然欣慰自己是谢芳的父亲,女儿曾经扮演过林道静,为此他微笑着离开虽然当时的遭遇非常痛苦,只是谢芳非常内疚自己没有为父亲的冤情哭求总理的帮助;大哥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的学生都是教授了,他还是副教授并且活的非常高兴,还在打网球,唱革命歌曲就静静地走了;母亲的离去是谢芳最大的痛苦,母亲一生勤劳能干,天资聪颖,她的突然离去让谢芳有失去半边天的感觉,好久都还觉得母亲就在身边,没有走。回想过往,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足够大的房子可以请一个保姆照顾母亲让她能够安详地多活几年,后悔在她气喘吁吁的时候还让她在凉水里捞豆芽菜,也后悔当母亲为裁坏的布料遗憾半天时自己没有给再买一块。遗憾,生命却不能重新再来。于是谢芳告诫年轻人一定要善待老人,必须自己老了以后才能体会到老人的心情,不要等失去了之后才开始遗憾。
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尤其是母亲的去世使得谢芳这么多年一直在思索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她说:“人如果永远不死是可怕的,人的价值是因为他活过,给人留下真善美的印记,只有这个印记是存在的,价值仅在于此,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凄惶等待,要为这个存在努力奋斗。”
当青春仍在的时候,关心您的老人不要留有遗憾,努力追逐你的梦想尽量在此生实现;当青春流逝,生命几近尽头的时候,我们要坦然面对,为能够“笑着走”不懈努力,给后人留下一些真善美的印记。如此,生命无悔,谢芳的“匆匆往事”这样告诉我们。文:周敏、赵凡,摄影:刘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