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万里情——“歌侠”胡松华做客《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11日 14:39
他出生在北京,却能用各民族的语言唱歌;他歌唱,却又有书画的专长;他边走边唱,游历祖国边疆;他年过古稀却依旧高歌,歌声响亮而悠扬。他说,这辈子爱上了两个姑娘,一是夫人,还有就是边疆艺术……他就是素有“歌侠”美称的民族歌唱家——胡松华。
民族大联欢
这是一次别样的聚会,因为胡松华老师的到来,现场汇聚了各民族的朋友。他们身着民族盛装,色彩斑斓,把演播室装扮的分外漂亮。聚会以别开生面的对歌拉开了序幕,这些歌中既有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又有朝鲜族的《阿里郎》,还有我们不曾熟悉的纳西族的民歌,最后是京剧,我们见识了老人的唱功。
“书画家”胡松华
精彩的对歌之前,朱军为我们展示了两副书画,一副为字迹帅气的书法,一副是形象逼真的骏马图。朱军以此书画介绍本期的嘉宾人物——“书画家”胡松华。这样的介绍对于我们来说显然有些陌生,称“歌唱家”为“书画家”这也是主持人刻意制造的包袱。这样的包袱让我们了解了胡松华笔纸之间的魅力和艺术。
“歌唱家”胡松华
其实,在我们的印象中,胡松华老师最确切的称呼是“歌唱家”,提起他也就让我们想到了他的《赞歌》。这首拥有浓郁蒙古长调风格的歌曲,在整部影片中显得清丽独特,广为传唱了40年之久。殊不知那仅仅是胡松华老师一个晚上赶出来的紧急任务。他说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给了自己一夜之间的灵感。
家世背景
一般人都知道胡松华是满族人,却少有人知道他是正宗的八旗子弟,有着贵族的血统。唱歌的最初阶段胡松华一直瞒着父亲不让他知晓,因为父亲是书画家兼中医,他一再教导儿子“吃张口饭没出息”,希望孩子能专心学画,将来成名成家。可是,父亲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儿子的积极响应,他还是喜欢唱歌,并且最终依靠了这个“张口饭”过活成家。
“旅行家”的地图故事
和一般的歌唱家不同,胡松华老师为了歌唱而到处旅行。不是为了观光,而是采撷民族歌曲中的精华予以发扬传承。为了更清晰地体现胡松华老师的歌唱历程和歌唱行踪,我们特意找来了一张地图,将胡松华到过的地方用小旗标明。
最难得的是,60岁的时候,胡松华和老伴开始了又一次长途旅行,他们变卖祖屋,倾其家当拍摄12集的大型艺术片《长歌万里情》。老伴是制片主任,胡松华是导演、表演加演唱,历时三年的行程,已经数不清去过多少地方,深入多少个民族。在地图的旁边,朱军事先画好了一组图画,每个图画都是旅行历程中动人故事的生动表述。“囊”的故事,“自行车”当轨道的故事,“红十字”的故事等,我们将在节目中一一为您讲述。
丘比特的箭
丘比特的箭,那是胡松华和夫人张曼如爱情的象征。那时,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张曼如是中国第一代舞蹈留学生,在国外读书,胡松华在国内采风、唱歌和演出。相隔两地,只能依靠鱼雁传情。胡松华每每总是特意选择蓝色信封、蓝色信纸。张曼如总是在期盼中收到蓝色的关爱和祝福。长达七年的马拉松式的爱情就这样进行。他曾给她寄过思念的纸船,希望能够漂到对岸的异国;也曾为了投其所好,给爱人寄过橙子和榨菜。有了爱情的结晶,还曾经受到总理的关心,大女儿得以顺利出生。
如此依恋相爱,张曼如说是民族文艺事业让他们深深地凝聚难得分开。节目中,胡松华多年未见的老战友惊喜出场,回忆共度的岁月,回顾当年照片的故事,并用照片重新记下50年后团聚的情景。胡松华的少数民族学生也畅谈了师生情,并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歌喉。
更多的期待就在《艺术人生》胡松华专辑中。文:周敏 赵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