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代价――王姬做客《艺术人生》
央视国际 2003年07月30日 09:57
与其落后一个时代,不如走在一个时代的前面――-王姬
有人说王姬的人生充满了流浪色彩,就像她的作品,从《北京人在纽约》到《危险旅程》,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与时空跨越与地域变换相通,只是这样的流浪着上了更加主观的色彩。在那个红色风暴弥漫的年代里的青年,骨子里本能的反叛在年幼的王姬身上发挥到了极致,也铸就了她的不一样的性格。朋友用"刚毅"、"坚强"和"豪放"来形容,而她也称自己是老虎性格。这样的性格支撑着她的每一步选择。她说只是在走不通的时候及时地调整自己,避免在等待中死亡。自信、坚强、光鲜的背后难免茫然、失落、痛苦和暗自神伤,四十不惑,王姬做客《艺术人生》讲述她的漂泊人生。
《北京人在纽约》
10年前,《北京人在纽约》我们认识了特立独行的充满睿智的成熟女人王姬。她风情万种却不失稳重,理性坚强却不失柔情,她事业有成却内心孤独。阿春的形象作为社会最初转型时期的女性形象的代言,涤荡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心间,影响了人们对传统的颠覆与对现代女性的认同。凭借此剧,王姬夺得了当年的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她说"对我来讲是一个可以说是小小的里程碑,也是让大家通过这部戏认识了我,但是对我现在而言它已经是我的历史了,我期望创作观众很喜欢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的角色,我很感激这部戏也感激这部戏的制作人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这么快的从大洋彼岸跨了回来。"
偶然的角色
角色的获得是一个偶然,王姬把这样的偶然称为缘分。当时的王姬在美国已经经营起自己的生意,在一次回国谈生意的途中被相中并举荐给当时的导演冯小刚。阿春的角色已经确定但并不是王姬,造型只是为了以后的合作。意外的是一个月以后,一个电话通知王姬出演阿春的角色。什么事都没了,买张机票就从洛杉矶飞到了北京。阔别舞台多年,王姬对这样的机会和角色表现出狂热地喜爱。"因为对演戏有瘾,而且我自信我能够把这个戏演好。"
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家里和生意上的事情全部安顿好了之后,又是一个电话,电话的另一端说角色有了改动,女主角不再是他。被戏弄的感觉,个性使然,她愤怒地用英文数落了一番导演,对方半懂不懂,而自己宣泄后心里多少舒畅了许多。结局又是一个偶然,角色又失而复得。
阿春有我的影子
王姬并不拒绝说阿春的形象里包裹着自己的影子。"其实老实说在我饰演的角色当中很多角色都有某一面性格当中跟我个性很吻合,因为我觉得演员脱离不开自身的这个元素,你就是以自身来塑造角色的,所以当你接到一个角色的时候,你的价值取向,你的审美观,全部在这里,全部展现出来。"在表演当中她善于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和意见,于是便有了临时改动和即兴创作。她把个人的生活细节和个性运用到了角色当中却也很贴切。上车脱鞋子,与对方无奈地争吵后拒绝握手等等,细节使得角色个性突出和丰满。
火起来了
当冯小刚和郑晓龙说"王姬,你要火了"时,离开国内很久的王姬还并不明白这样一个时尚词语是什么意思。但是,王姬的确是红了,在那个出国热潮的高峰时期,这样的角色牵引着观众认识了那个叫天堂也叫地狱的美国。以至于事隔十几年,当我们重新站在街头,问起那些曾经是少年的青年人和曾经是青年的中年人的时候,他们依然记忆犹新。
男人眼中的王姬,聪明、智慧、能干,只是太强了,有喜欢有不喜欢,狂热的程度没有女人那样强烈。
女人眼中的王姬,漂亮、独立、坚强、聪明,狂热地喜欢,甚至在力图达到她那样的状态,不介意她的女强人的形象,有人说做女人就应该像她那样。
一个角色几乎在颠覆一个时代的观念。
我是女性主义者
面对这样的性别评价差异,王姬说"因为时代在变迁,女人不得不走出这个闺房绣花的生活,小鸟依人的生活,不得不走上社会,现在变成女人可以当总经理领导男人的时代。不是说非比着自己做女强人,我也不是非要做女强人,但是生活没有办法,你希望去自强不息,希望去奋斗。女性喜欢这样一个角色是非常情理之中的事情。"
对于女强人的理解,王姬认为那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必然的产物。是现实的推动。"男女的角色置换现在都很明显,现在很多男性都女性化,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你觉得这个人怎么娘娘腔,把女人形容成男人婆,一点女性特征都没有。我应该不算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流浪少年
王姬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红色风暴中度过童年。父亲工作支边,母亲早出晚归,王姬和姐姐的童年充满了流浪色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姐妹俩早早地学会了做饭。在姐妹关系中,妹妹王姬充当了姐姐的角色。这样的心理优势运用到了少年玩伴中间,便是她的童年王国的构建。在这样的王国里,她被称为"武则天",所有的人都要服从她的命令。她组织了足球队,在街上进行比赛;她带领身边的一帮好朋友,经常会欺负一个她看不惯的小朋友。童年可谓"劣迹种种"。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学习不错,就是在学校里太淘气。
每每父亲外出远行,王姬总是与姐姐相视一笑,感叹解放的感觉真好。
父亲的归来也是王姬绝对自由生活的完结,父亲的军事化管理和谆谆教导让她反感却无形中让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在古典名著中深深浸染,受益无穷。上中学了,淘气的游戏再也没有了新鲜感,她开始改邪归正,乖乖地当了一个好学生。
逃避到军营
为了重新寻找自由,王姬先斩后奏,报考了部队文工团。14岁的她与部队和演艺结缘。那段时期,她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的乌兰诺娃,做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
学过体操,学过游泳,凭借着灵气和并不专业的舞蹈基础进入文工团,王姬成为少有的不是后门兵中的一员。第一感觉是快乐、开心,在大集体中生活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作为最小的战士,所有的哥哥姐姐都是自己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但是她并不服输,年龄并不能阻挡14岁的王姬的争强好胜,她要成为团里最棒的舞蹈演员。苦练才有收获,每天比别人提前半小时起床,每天补习文化课,学习法语到深夜两点。
20多年后,当年的战友也来到了现场,英气少年已是为人母为人父的中年,岁月沧桑只是风采不改,他们现场翩翩舞了起来,依然婀娜动人。他们印象中的王姬除了早起晚归,深夜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用功还有就是她的傲气十足。
王姬说部队给自己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熏陶了集体主义的精神,"那个年龄段对人的成长是太关键的一步了,那时候形成的个性和爱好这辈子都会影响你。我觉得部队真的像很丰厚的土壤,我就像一朵花一样,在那里面茁壮成长。我学到太多太多东西,我学会了怎么去有一集体主义精神。我特别喜欢过集体生活,就是在部队养成的,我们老师不光教我跳舞,还教我很做人的道理。"
人艺配角生活
王姬说对待事物自己会勇往直前却不会执迷不悟。梦想成为中国的乌兰诺娃却永远只是在集体舞里蹦,梦想的不可触摸,更多的人选择了进入大学,加上目睹身边舞蹈演员受伤、生子所导致的艺术生涯的终结,都使王姬寻找新的选择。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参加演出了香港拍摄的电影《塞外夺宝》,这样的偶然激发了王姬做演员的欲望,于是报考了人艺。
人艺的七年王姬共演了十几部戏,她说"我不是那里面的主菜,不是大鱼大肉,就是调味品,有时候还是旁边的配菜。"她这样来形容自己人艺的生活。
在人艺的日子,王姬还操起了主持人的职业,空闲的时间王姬参加北京电视台的"家庭百秒知识竞赛"的录制,她的主持脱离了播报风格,随意、大方、自然、娱乐,当时这个节目在北京红极一时,影响广泛,王姬也一度成为明星主持,如今依然有人记得她当年的风采。
成为电视明星主持并不能改变她在话剧表演上的路途畅通,最后的大戏《北京人》获得了成功,可是此时的王姬已经办好了出国的所有手续,准备出国深造。在这个曾经寄托自己无数美好理想的地方,留下了自己跑龙套的脚步,也留下了对艺术执著追求未遂的遗憾。"与其落后一个时代,不如走在一个时代的前面",她带着新的梦想来到了美国这样一个崭新的地方。
美国的流浪的七年
在美国,最初的生活只能用"流浪"来形容。60美金的家当、三句简单的英语和加州大学每年7500美元的昂贵学费,让王姬在绝望的边缘游荡。她说自己那段日子简直是弱智,看不懂听不懂像傻子一样。从国内作为主持人的小有名气,从这样一个中心位置走到衣食不饱的边缘,承受最多的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每天两片面包充饥,凉水解渴。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她对王启明所说,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他是战场。对于王姬来说,这样的战争是在和自己较量。"学习上的,生活上的,精神上的,包括很多对社会认知方面的,全都打碎了重做。"碰到过热心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在美国很多东西还是要靠自己,别人帮助你只是给予你指点,给你一个临时的帮助,你不可能躺在别人身上睡大觉,不可能,什么事都不能依赖,这种依赖感不会有。"
为了生存,在美国,王姬做过报纸广告、汽车旅馆值班经理、做小生意,后来她又干起了老本行,在全美最大的华语台"北美卫星电视台"担任新闻播报员,而后又一起制作综艺节目。
这样的努力最终让她拿到了绿卡,这是几乎所有留美人士的共同梦想。
然而在事业顺利的时候,王姬又选择了归来。
温馨家庭
母亲――我最崇拜的人
"如果说世界上我最崇拜的人是谁的话,我就崇拜我的母亲,或者崇拜所有的母亲。尤其当你有了后代以后,你的爱是无私的,是毫无条件的。"王姬说母亲是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生第一个小孩的时候,母亲提前退休了,惟一的福利分房也放弃了,就是为了照顾自己。为了支持自己的工作,母亲赶到美国照顾孩子却错过了留守在外婆病榻前最后一秒的机会。
老公――一杯白糖水
文工团给王姬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对现在的老公的俘获。老公是当年文工团的战友,双人舞的黄金搭档。在那个禁止谈恋爱的地方,他们只是把这种感觉停滞在朦胧,否则会有犯罪的感觉。没有拉手,没有任何的亲密接触,一切行为都符合那个年代对青年的要求。进入人艺,对方考上了大学,用王姬的话说该发生的也就发生了。初吻是在一个浪漫的夜晚,王姬晕倒了,老公及时调制的白糖水喝下去也就没事了。
婚礼是在泰国举行的,心中曾有一千个关于婚礼的美好而浪漫的设想,到了现实中变得简单而朴素。在牧师的见证下交换完了戒指,在中国餐馆里一顿中国餐,婚礼就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两个人经受了一段痛苦的分离的日子,老公几乎把国内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电话费上,作为妻子在美国独自打拼的精神支柱。一起在美国的最初的日子非常艰苦,两人做起了小生意类似国内的练摊,艰难维持生计。
如今,生活大大改观,老公在美国,王姬又将事业转移到了国内,又是这样的地域分离,不同的是还多了两个孩子的需要照顾。王姬说这是自己对丈夫的最大的歉疚。
现场电话连线了远在美国的王姬的老公高峰,他说在不忙的时候特别惦念妻子,"我有时候觉得对不起她,应该我自己稍微地多承担一点,她就不必这么累了。我就觉得找了这么一个女人,我是比较死心眼的人,我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想跟她一辈子白头到老,这个对我最重要的一件事。"这样的朴实言语让人感动。
在事业和家庭中两者择一,王姬说"我尽量去两者兼顾,必须选择的话,看什么年龄段,二十岁的时候我选择事业,现在呢,现在的我,我可能会选择家庭。我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女士这点可能多数比男人强一点。"
孩子――妈妈,我爱你
与一双儿女的相处是最温馨的事情。儿子的先天疾病是王姬一生的遗憾和歉疚,她给予儿子最多的爱,甚至她愿意用自己一辈子幸福换取儿子的健康。在女儿身上,王姬寄托了最多的希望,以至于她担心美国教育的过于自由放纵了她的性格,造成知识上的过于单薄,于是她把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也用在她的身上,而她自己却经常在两者矛盾的痛苦中煎熬。
现场播放了我们录制的女儿的录音电话,女儿说妈妈很坚强,自己也很独立这一点像妈妈,但是性格更像爸爸。"妈妈,我爱你,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听到这句话,坚强的王姬留下了眼泪,我们看到了她母性的温柔的一面。我想,这应该是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吧。
Happy birthday!
7月20日是王姬的生日,现场乐队送出了生日歌,热心的观众也送上了代表深深爱意的99朵玫瑰。我想王姬会记住这次别样的生日聚会,因为用她的话说她的生命因您而精彩,一个是家人,还有就是观众,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太多意义。
节目在张艾嘉的那首《爱的代价》中结束,其实爱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努力前行的由头,只要心中有爱,执著不改,乘爱而行,人便变的坚强、刚毅,也变的温柔多情,这一点我们在王姬的身上读懂。
文:周敏 赵凡
摄影:刘林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