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生命思考:毕淑敏做客《艺术人生》关注“SARS”,关注生命

央视国际 (2003年05月20日 10:37)


  这是一场不带现场观众的《艺术人生》,因为空气里弥漫着我们并不清楚的病毒。还是两百人的演播大厅,代替往日的热闹与喧哗的是工作人员的更加忙碌,因为我们引入了场外观众元素,通过电话连线和网络实时转播,体现节目的场内场外互动。我们的主题是关注“SARS”,关注生命,我们的嘉宾是大家可能并不太熟悉的女作家,用王蒙的话说“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非常“时空连线”

  做实时的电话传送在我们的节目中或许并不少见,而此次的连线我们称为“非常时空连线”,因为它发生在非典时期,因为我们把触角深入了非典隔离区与非典病人以及关注这些病人的朋友交谈。非常还在于他们对于我们来说太熟悉:地坛医院即将出院的谢飞导演,正在云南拍戏的谢霆锋和赵薇。

  角色体验“SARS”

  出于一个做医师的敏感,面对“SARS”,毕淑敏说她的第一反应是我们的生命受到了某种严重的威胁,接着想到的是医务人员可能不够用。作为当年一个不错的医生,只要召唤,她会义无反顾的加入一线当中;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说我们不能预知我们一辈子将遭受到多少艰难困苦,但是我们可以预知自己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我们可以选择乐观;作为一位关注现实的作家,毕淑敏表示自己即将会深入一线体验生活,记录非常时刻和非常心情。


  生命思考四部曲

  有人说毕淑敏的作品逼近生命的本质,而我以为这种逼近随着她的职业角色的更迭而越发迫近生命本质。

  毕淑敏的青春留在了青藏高原的雪域阿里,11年生命极限体验,一个17岁的小姑娘开始对人生意义、生命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确立一个目标便朝着它去努力。

  22年的从医经历中,毕淑敏是个不错的医生,她这样评价自己的医术:“比不上钟南山,比鲁迅、郭沫若好。”面对死亡,是医生不可回避的事情。职业与生命相连,毕淑敏说职业的意义非同一般,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托付于你,如果有一点点疏忽后果都会很严重。于是,22年后,为了不耽误病人,毕淑敏放下了听诊器去专职写作,这段时期我们看到了《红处方》,与一个职业与一段里程告别,毕淑敏收起听诊器,把白衣脱下叠好,泪水滚滚而下。

  35岁开始写作,毕淑敏的职业路线让我们想到了鲁迅、郭沫若。从医生转行作家,包括之前的阿里生活,毕淑敏的素材很多,也正由于这样的经历使得毕淑敏把笔端放在了生命与生命感悟之上。对生命的体味已经不仅仅是生与死的简单判断,而是超越之上的更有力量的情感和关爱。


  “做自己热爱的事,并且对别人有帮助”,46岁一个尴尬的年龄,她突然放下了写作去北师大攻读心理学硕士。在这样的思维里,毕淑敏把生命看作一个面对死亡的存在,每个人的尽头都有一个死亡的闸门,它将毫不留情地阻断我们的生命,而“SARS”便给我们这样体味生命的时间。

  角色宣战“SARS”

  如何看待“SARS”,我们还连线上了几位特殊的场外嘉宾。他们在“SARS”期间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患病即将出院者、病愈观察期隔离者、误诊者家属。他们将怎样面对SARS?亲历SARS的患者和即将出院的谢飞导演将怎样形容自己的非常经历?谢霆锋、赵薇怎样将有怎样的表现?毕淑敏又将作出怎样的心理与医疗上的解释?敬请收看CCTV-3,5月23日21:15《艺术人生》。文/周敏、赵凡摄影:刘林江

责编:晓宇


[ 新闻发送 ] [ 打印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