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到最美的你——羽泉做客《艺术人生》
从诗人到海泉
胡海泉,这个名字是和他的音乐一起走入我们生活的,而当他的诗集《羽泉之泉 静静地流——胡海泉诗与写真》出版后,许多歌迷才恍然大悟——原来海泉写歌词的灵气来源于他深厚的诗歌功底。是的,在海泉自己的内心里,在他家人的预计中,海泉,都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海泉的父亲是军中颇有名气的一位作家,确切地说是一位军旅诗人。他们从小就对海泉进行了多方面培养,包括教他背诗、练习书法、画画,后来以至于买钢琴。虽然没有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可一种无法改变的气氛——往来于家中的都是文人,以及家里装着各样书的大书柜都对这个还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于是海泉开始写诗。在日复一日的写作中,写作从爱好慢慢变成了习惯。于是当读高中的海泉真正考虑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想选择一个跟文字有关系的工作,那时候确实觉得未来有可能跟爸爸一样,做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于是,他报考了厦门大学新闻系。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考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当时自己成绩的一个学校,并且是一个没有兴趣的专业。这对从来没有过一个打击的他来说无疑是人生的挫折。可也许正因为如此,海泉的音乐梦想被从心底一点点唤醒。因为不喜欢,所以,在学校的时间好象都成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并开始成为他的音乐时间。
其实,早在小时侯,海泉的父母对他培养时也没忘记音乐的培养,当父母的工资平均只是一百多块钱的时候,家里就投巨姿——两千六百多元为他买了一台立式的125钢琴。从那时开始,海泉从最开始的哈农、贝尔开始被迫学起了钢琴,但关于音乐的神经却一直紧闭着。突然有一天,他听到一张叫做《狼》的专辑,他立刻感到,“这样的音乐才是我最喜欢的。”也是从那时开始,海泉觉得自己唱歌的感觉比写诗还痛快,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夜宵的钱攒下来,去买新的磁带。在《艺术人生》,主持人给观众留下了两大悬念:海泉写的第一首歌是什么,今天他唱出来会是怎样的感觉呢?后来,姐姐出嫁的时候海泉也写过一首歌,而且这首歌让姐姐在婚礼上哭得很严重,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海泉真正成为一位歌手,还是缘于来北京的契机。当时他正处于大学毕业前夕,父亲的一个北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当他听到海泉的歌之后,就欣然问海泉,你愿不愿意到北京去,对海泉而言,这有太大的吸引力了。于是他给父母留下一句话,“如果25岁还不成的话,我就打道回府。”直到今天,海泉依然清楚记得自己当初的抑制不住的兴奋……而到北京的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绚烂,他也一度很不在状态地生活着。来北京后,他觉得跟沈阳的生活最大反差应该是物质生活的反差,因为没有地方住,每个月拿到的薪水是五百元——连一个平房也租不了。于是办公室就成了他的家,他放了一张折叠床,上班的时候就把它收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它撑开。而这些在他的回忆里还不是最苦的,最拮据的时候,他还曾住到了锅炉房里……即便如此,他从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音乐之梦。
为了增加自己的乐理知识,他开始了一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到军艺去蹭课。在海泉的记忆中那是一段很辛苦但是很自豪的日子。他每天早晨五点多就把自己叫醒,先骑一二十分钟自行车到一个汽车的总站,然后坐到长安街某一个地方,再倒车到魏公村的军艺,这样到课堂正好是八点多的时候。因为是蹭课,所以没有课本,他就得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而在这期间,军艺有一个同学帮了他很大忙,因为这个人上课经常不听讲,就把课本借给海泉,而这个“助人为乐”的人今天也成了我们所熟识的一位歌手,他是谁呢?
那段时间对于海泉而言是苦涩的,以至去买一个汉堡对他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事情;那段时间对于海泉而言,也是幸福的,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有太多时间跟音乐在一起。海泉真的特别幸运,当《最美》那盘专辑发行的时候,他恰巧25岁。
在《艺术人生》剧组到沈阳采访海泉父母的时候,这对老人和羽凡的父母一样,无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与疼爱,只是他们还表达出了另外一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