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 王馥荔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28日 15:24)
个人简历
出生日期:1949年
原籍:天津
出生地:徐州
求学经历: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戏曲学校京剧科
影坛爱称:“嫂子”、“天下第一嫂”
银幕标志:端庄、亲切、温暖的笑容
电影作品:
1975年:《金光大道》(上集)(吕瑞芳)
1976年:《金光大道》(中集)
1979年:《绿海天涯》(李淑敏)
1980年:《天云山传奇》(宋薇)
1981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四姑娘); 《风流千古》(冯婉)
1982年:《张铁匠的罗曼史》(腊月); 《台岛遗恨》(陈夫人)
1983年:《咱们的牛百岁》(菊花);《秋瑾》(吴芝瑛)
1985年:《日出》(翠喜)
1986年:《岁月匆匆》 、《留在海边的脚印》
1987年:《男人的世界》
1992年:《山神》(翠环)
1993年:《五魁》(麻嫂)
1997年:《喜气逼人》(凤兰)
1998年:《红娘》
2003年:《婶子》(袁大凤)
电视剧作品: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小楼风景》、《九九归一》、《风帆》等
获奖经历:
在电视剧《第五家邻居》中饰京妈,获首届金鹰奖最佳女演员奖;(1983年)
在电影《咱们的牛百岁》中塑造了“辣而不恶,媚而不邪,俏而不俗”的农村妇女菊花,获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4年)
在影片《日出》中成功演绎了妓女翠喜一角,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1986年)
在电视剧《小楼风景》中扮演桃子,获第十三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1995年)
第一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
中华影星新时期十年电影奖;
首届中国百佳电视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职称:
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
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中国电影艺术学会理事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与共和国同龄的王馥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从事金融工作,酷爱京剧,是40年代出名的京剧票友。王馥荔五六岁时,父亲一有空就让她吊嗓子,等到她读小学时,又送她进戏校主攻刀马旦。十五、六岁时王馥荔改学花旦和青衣。
1967年从江苏戏曲学校毕业后,王馥荔相继进入江苏省京剧团、省话剧团工作,后来在中国广播艺术团做演员至今。被分配到江苏省京剧团时,她先后在多部现代戏中饰演主要角色。因为在戏校时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又加上身段好,嗓音亮,王馥荔的演出最受观众欢迎,她当年在江苏省是很出名的演员。
王馥荔与电影结缘是在70年代初,1973年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几位老演员刘江、李波等到南京演出话剧《淮海大战》,他们看到了王馥荔的演出,都非常看好她。一年以后,王馥荔接到几位前辈的电话,让她到北京试镜头,参加拍摄电影《水上游击队》。这是王馥荔第一次触电,而且还担纲主演,虽然最终片子只拍摄了一百多个镜头就没了下文,但这次机遇却打开了王馥荔的影视生涯。
1975年,王馥荔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金光大道》中饰演重要角色吕瑞芳,她演活了这个贤惠、善良的农村妇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赞为“天下第一嫂”。年纪还轻的王馥荔从此成了“嫂子专业户”,秀美的容颜,端庄的仪态,亲切的微笑,大方的举止,以及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表演,使导演们几乎把各种各样中年妇女形象包办给了她。
如今影视圈里流行“老演少”,大家都喜欢自己年轻漂亮,可是有两个人却专门“装老”,一个是“苦菜花奶奶”曲云,另一个就是“嫂子”王馥荔。卸下光鲜的外表,演戏全都靠实力。王馥荔从小长在舞台上,从舞台演戏演到银幕,一部戏一部戏积累起来,慢慢找准定位,慢慢被观众接受。王馥荔觉得这样有一定好处,在艺术道路上一步步艰难上来的人比较扎实。当时拍《咱们的牛百岁》时,王馥荔下乡体验生活,分配到半亩地,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和老乡一起早出晚归,10天下来人瘦了一大圈不说,脸晒得黝黑光亮,手上也磨出了老茧,根本用不着化妆,直接上镜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
历数王馥荔塑造的经典嫂子形象,有《金光大道》里的吕瑞芳,《五魁》里的麻嫂,还有一个“婶子” 袁大凤,成为三十年来中国银幕的一道风景。其实作为专业演员,王馥荔也没少扮演其他角色,比如《天云山传奇》中的知识分子,《日出》中的妓女,还有上海黑社会的大姐大。其中《日出》帮她拿下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出身戏曲演员的王馥荔早年曾是名角,在京剧《樊江关》、《春香闹学》、《秦香莲》、《龙江颂》、《沙家浜》、《平原作战》、《蝶恋花》、《姊妹花》等剧目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学艺精深,演艺范围随之宽广,她既能唱戏,又会演电影、电视,还做过主持人、上台演过小品,“嫂子”原来更是多面能手。成名之后王馥荔关注社会活动,连续几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是个热心的人民代表。
演艺圈中连理很多,王馥荔和爱人王群就是珠联璧合的一对。两人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都比翼双飞,三十年来恩爱和美。
1973年王馥荔参加拍摄电影《水上游击队》,在赶往剧组报道的火车上认识了王群。王群也是同组演员,黑脸膛,个子不高,上火车时还满脸淌汗地扛着两袋大米。后来王馥荔了解到,这是带给同事的,凭着这股“千里送大米”的实在劲儿,小伙子给她留下个不错的印象。从那时开始,随着接触机会增多,他们加深了相互了解,谈上了恋爱。演《金光大道》时,王群给王馥荔说戏;后来王馥荔上春节晚会演小品,与陈裕德演《恩爱夫妻》,与黑妹、赵亮演《八哥来信》,都是王群帮她排练的。这么多年来王馥荔一直有导演炒小灶,真是个幸福的演员。
王馥荔与丈夫王群的结合,经历了一番考验。当年王馥荔“家庭出身有问题”,当时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的王群和她成婚,必须经过上级政治审查批准。内向的王群用行动保护王馥荔的幸福,他给组织写了一份保证书:“如果因为妻子家庭的问题造成我不得不离开部队,是个人原因,组织不负任何责任……”如果因为王馥荔的家庭问题影响到王群复员或者转业,他都将没有怨言。王群递上了保证书,两人约会时王馥荔说了一句话,“记住了,我谢谢你”。一封信,一辈子的承诺,一句话,情深意重。
“嫂子”的爱情几十年来普普通通却有滋有味,充满了中国人的传统美。
王馥荔最新力作是2003年拍摄的电影《婶子》。《婶子》以文登市葛家镇南于村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袁大凤主动抚养照顾失去母亲的侄女、侄子,供养侄女考上大学,同时艰苦创业,改变了自己生存现状的感人故事。王馥荔主演婶子袁大凤,曾经成功执导过《咱们的牛百岁》等农村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赵焕章担任导演,《咱们的牛百岁》的一些主创人员也参加了拍摄,老朋友,新作品,大家配合默契,片子出来后受到好评。
责编:芊川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