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上的说了,台下几位,你们也是北京老车站剧社的主创人员,你们也谈谈。
|
|
|
北京京剧院演员孙昊宇 |
孙昊宇:骨子老戏,我补充一下德君刚才说的意思,我理解骨子老戏,从我们中央院团和领导上的宣传,我们专业界有三并举这么一说,就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要一起发展,我觉得骨子老戏是在传统戏的基础上,把它更完善、更完整的一种最经典的传统戏,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到解放以后,随着观众的需求,一些真正的骨子老戏随着观众的要求怎么样,还是包括剧团的要求会删删减减,会改,一直到现在叫做传统戏。我们骨子老戏和传统戏有所区别,它是过去最完整、最原汁原味传统的京剧,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
|
|
北京京剧院演员康静 |
康静:我们是年轻演员,在京剧院我们有一定实践机会,也经常参加一些演出,确实刚才像贺楠说的,我们对老戏的继承打基础还是很欠缺的,所以建设骨子老戏老车站剧社,像我学过老旦的传统剧目,由于市场的原因好多剧目不见得能马上实践,但是在这个老车站剧社,我学到一些非常传统的老戏,在这里都能得以实践。如果我经常在这种老的剧社种实践演出,我再到大的剧场演出,就不会感到很紧张,压力不是很大,所以说通过这些小的剧社长时间的积累演出,对我们舞台经验也是很好的一个提高。
主持人:相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我特别理解禾苗破土而出的那一刹那,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自己心里所经历的艰苦自己清楚。刚才我们台上台下交流非常热烈,谈得很多了,但是我还想问问台上几位主角小伙子,“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一句老话,其实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做好准备了吗?
赵海龙:时刻准备唱戏,不是为了别的,说句比较白的话,不为京剧,也为我们这么些年辛辛苦苦、从小练功,受的这些罪、这些苦,不能让它白苦,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何况我们又组织了这么一个,从我们自己就应该支持自己,给自己打气,要好好往下干。
主持人:确实谈到戏曲走向市场,这是必须要走向的一个地方,遇到的问题很多很多,我还是想问问咱们投资方张喆先生,您准备好了吗?
张喆:我准备好了。刚开始贺楠走进我身边的时候,提到创业的时候,我纯粹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是对他个人的喜欢。当我一步步往前推进的时候,就发现进入经营的领域,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好比从我们开锣第一场《四郎探母》到现在,每周都有几次表演,我不敢去问,到底票房多少收入,有多少人买票进入。
主持人:您一直在回避?
张喆:我不是刻意回避,而是我怕这种刻意用经营的感觉影响他们的热情,这是我真心的。刚才贺楠谈了,刚开始有七个股东凑了五万块钱,实际这五万块钱没有到位,后来的投资整个来说都是我们倾心而出的。具体的数字无法统计,还在往前继续延伸。可以说这是纯粹的投入,这种纯投入在我们经营来说,投入必须要有回报。刚才我谈到有两种回报,但是市场的经济回报也是必须的,否则怎么支撑这个剧社的发展呢?我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说一些驻华使馆人员,这些纯粹老外他们很喜欢中国的京剧,他们有时候,包括旅行社到中国来,看的是一段一段的折子戏,无法对他们这种兴趣,或者他们对中国真正京剧的理解,能够得到一种满意的答复,通过老车站剧社演的老的剧种对他们是一种满足,我们把这一些朋友们集合起来搞专场演出,或者让所有各个领域慢慢推广起来,让老车站剧社真正在社会上得到经济效益的收入,足以支撑他们的发展。所以从我本身来说,一,我不想伤害他们的激情,但是我时时刻刻告诫他们,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市场确实是不以你的激情来决定的。所以说我想告诉他们,未来的路很艰难,就像您刚刚所说,确实很艰难,尤其我们在经营了是这样一个品牌,一个这样的行业。那么就是说,经营起来未来确实是有很多你无法预知的困难,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只要自己不被自己击倒,我们永远站在这块舞台上,我相信中华民族这么伟大的文化、这么深厚的底蕴,我相信会得到弘扬和推广,它势必会得到双赢和双丰收。
主持人:不管以后如何,我们今天要由衷谢谢张喆先生,谢谢你。老车站剧社成立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相信这批年轻人还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今天我们请来不光是投资方,还是策划者,请来很多领导,包括中国京剧院的、北京京剧院的,我们想请他们给出出招,看看怎么能够使这帮年轻人的路走得更稳当。
吴江:在现阶段,中间有一个体制,我承诺一条,老车站剧场的演出在贺楠他们安排满的时候,以北京京剧院为主,有空场的时候,中国京剧院每一个团的青年演员都可以到那儿演出,也可以以个人的方式参加,也可以以团的方式到老车站演出。
主持人:谢谢吴院长。
陆翱:老车站剧社的开张或者叫诞生,我们这一代人认为它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标志,那么这些青年人才身上不乏热情、不乏才气、不乏忠诚,我希望我们有民族正义感的企业家,热衷于传统艺术的企业家,有远见的企业家,能够扶持这些梨园精英,让他们能够尽早成熟起来、成长起来,飞到全国去,飞到全世界去,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
|
|
中国京剧院演员袁慧琴 |
袁慧琴:刚才燕升说过,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我特别理解他们现在的状况,那么我想他们在平常正常演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开辟一些,比如学生的场次,跟学校去联系,集体包场,因为我们青年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也都是无名之辈,也牵扯到上座问题、场次问题,我们当时就开辟了一些中小学生的一些学生场次,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尤其我觉得他们演的都是老骨子戏,可以让中小学生熟悉正宗的老戏,对他们也是京剧基础的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