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戏中有戏》首页

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

  主持人:其实我早知道,我跟戏迷朋友介绍一下,从1986年到1994年,这个期间担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的就是现在中国京剧院的吴江院长,我们欢迎吴院长。吴院长,你好,吴院长,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他们是怎么一个情况,就上了《霸王别姬》的电影?

  吴江:当时我在学校做主管教学的常务副校长,因为他们这班说是90年入校,实际上88年就入校了,作为预科进行学前培训,所以一直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实际在学校呆了九年。去的时候,有10岁的,有11、12岁的,等于一直把他们带起来。一个是从基础老戏上,请最好的老师给他们教学。孩子们打好基础是为了明天,是为了明天能够创作更多的新戏、更多的好戏,所以我觉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是需要改变的。在这个时间凯歌他们拍《霸王别姬》,找到我们,看到这批孩子的年龄演戏班是最合适的,我能够让我的学生接触一下最新的影视,让他们去充充电,让他们从更多的人物理解方面提高素质。当中演科班那段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教育,能够去真正认识过去学戏是怎么不容易,怎么艰苦,这样对他们的勤学苦练,树立一种敬业精神都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吴院长,说到这儿我要讲,现在我们说一个演员多条腿走路,我们觉得见怪不怪,当初在90年代初,作为校长有这样一个开放的心态非常难得,咱们谢谢吴院长。吴院长我还想问问您,我看到他们三位,结合刚才我看的画面,我觉得他们还是小时候可爱,你看现在都长成这样了,胖的,当时演完这个电影以后,这帮孩子有没有心动的时候,比如说演电影真好,戏干脆不学了,拍电影去?

  吴江:没有。提起这拨孩子,他们一直从小带起来以后,感情非常深,这批孩子虽然触过电,现在也还依旧可以去触电,有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我觉得对于京剧的热爱、对京剧事业本身的忠诚,恐怕是这些年比较少见的一批孩子。

  主持人:既然吴院长对你们想法那么坚定,我问问三位,当时你们演完电影以后,有没有动摇过?


  赵海龙:当时拍完以后,有好多电视导演,很多人去学校找我们三个,完了以后,我们当时也是全听学校里的,因为我们再怎么着,也是北京戏校的学生,我们也特别听话,让我们去我们就去,不让我们去,我们就在家好好学习。我挺感激北京戏校的,如果没有我们的学校,没有我们思想比较前卫的校长,我们不可能去拍这电影,肯定给我们拴家里好好学习,不可能开阔那么大的眼界,接触这么好的导演,这么好的演员,所以有一种萌芽,不能说没有,有一点。

  主持人:他们的想法我特别理解在哪儿,我觉得那么年轻,在那么小的时候接触过影视,但是到现在戏校毕业以后,他们很顺利地分配到北京京剧院,这么执着地坚持戏曲,我们为他们的执着鼓掌。

<<上一页下一页>>
第2页
(编辑:史冬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