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农业频道 > 乡约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热吻顾大嫂 尽情享方便

CCTV.com  2008年04月03日 07:26  来源:CCTV.com  

  2006年3月25日,素有浙东重镇之称的上虞市梁湖镇传出一个爆炸性新闻:

  坐落于上虞市梁湖镇的浙江省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发明一种方便小馄饨!

  据当地媒体发布的消息说,这种方便小馄饨方便、快捷、营养、卫生、绿色、健康,能像方便面一样,用开水一泡就能吃,而且表皮细腻光滑,不浑汤,香香的,软软的,口感特好。

  馄饨是中国的传统小吃。包馄饨、煮馄饨已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食用模式。“用开水一泡就能吃”这可能吗?就在人们惊诧不已的时候,这个小小的梁湖镇接二连三地传出爆炸性新闻:方便菜泡饭在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诞生了、方便年糕在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诞生了。

  小小的梁湖镇一连出现了三个用开水一泡就能吃的方便食品?是商家恶搞?还是媒体炒作?一时间,周边的人对此是议论纷纷,猜测迭起。而当地人却说:这是真的,一点儿水份都没有。

  业内专家们或多或少地听到一点儿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镇出现三个方便食品的消息,他们认为:这绝不可能。因为用开水一泡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无非是目前市场常见的方便面、方便米粉、方便米饭、方便饮料或调料、速溶奶粉等。而大家常吃的方便面则是安藤百福于1958年发明的,连方便米饭也是日本的专利。自1958年世界第一碗方便面在日本问世后的近五十年里,即食食品的研制开发还没有新的突破。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镇,一个小小的镇能把比制作方便面工艺更复杂的馄饨、菜泡饭、年糕做成即食食品?简直是天方夜谭。

  没多久,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方便小馄饨率先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上市了。已吃厌了方便面的人们疯狂地抢购以前闻所未闻的方便小馄饨。各地的经销商也纷纷来电,要求代理销售方便小馄饨。在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加班加点昼夜不停地生产着方便小馄饨,公司大门外来自各地等候运送方便小馄饨的大小车辆络绎不绝。

  各种迹象表明,方便小馄饨问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方便小馄饨是何人发明的呢?世界第一碗方便菜泡饭,世界第一碗方便年糕又与方便小馄饨发明人有何关系呢?如果说,当年安腾百福发明出方便面是因“被饥饿催生的灵感”,那么,发明方便小馄饨发明人的灵感来自何处呢?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是怎样诞生的——

  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出生在台湾,自幼失去双亲,由经营针织品店的祖父抚养。23岁的吴百福举家迁往日本,更名为安藤百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国日本食品严重不足。1957年,47岁的安藤百福在经过一家拉面摊时,看到衣着单薄的人们顶着寒风排着几十米的长队,要花很长时间去等那碗填肚子的拉面,他不由地对拉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能不能减少拉面的制作时间,提高制作速度,让人们随到随吃呢?或制作一种半成品的拉面,往锅里一扔就能吃呢?第二年春天,安藤百福带着种种设想,在自家的后院里搭了一个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开始做起了研究与试验。可一次次的试验结果,让他渐渐地明白,自己的设想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一次,安藤百福在妻子制作日本传统食品天妇罗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面衣中的水分在油炸时会发散而形成洞眼。于是,安藤百福把面条浸到汤汁里着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这样处理过的面条上有无数细孔,用开水泡则可恢复弹性。他还制作了专门的铁框,在煎炸时让面条呈现规则易包装的形状。安藤百福把试制品分发给各地的熟人,结果让人交口称赞:好吃,方便!高兴之余,他又委托朋友把样品送到美国,结果美国那边立即来了回信,要求再订500箱。这样方便面成了世界性的食品。这就是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面问市的过程。

  与方便面相比,方便小馄饨的研发要复杂的多。因为方便面只是“面”,而方便小馄饨除了面,还有馅儿。这馅儿不能只是萝卜、香菇、青菜的,还要有猪肉、牛肉、羊肉和海鲜的。馅儿的晕素不一样,熟制时间也不同。

  那么,是何人发明出了这种工艺复杂的方便小馄饨呢?

  是他,人称“顾大嫂”的顾炎林。

  或许,这位发明方便小馄饨的顾炎林与发明方便面的安藤百福有某种血缘关系?或者,顾炎林祖上就是捣鼓馄饨?

  细心的人遍查顾氏祖谱后得出了这样结论:顾炎林家族与安藤百福没有任何血统关系。顾炎林祖上数代所从事的劳作活动也与发明方便小馄饨搭不着边。

  那么,这个顾炎林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顾炎林戴着一副近视镜,一派学者的风度中年人;也有人说,那顾炎林好酷,是留着油光锃亮的大背头,西装革履,游走于上层社会的名流。不对,顾炎林是……

  就在局外人对顾炎林是什么样的人而争论不休,顾炎林的一个好朋友提供的最新消息说:昨晚,在城里洗澡堂子见到了一个人:圆圆的脸,小小的眼,短短的、稀稀的头发,脚上趿拉着一双拖鞋,穿着浴衣在浴室里走动。一看便知,此人是从乡下来城里做保洁员的农民。哎——不对呀!这个保洁员怎么这样面熟呢?好像在哪见过。再看看,不料,那个保洁员冲自己裂开嘴,小眼睛挤成一条细细的缝,笑了。我靠,这不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林吗?这顾炎林怎么会是乡里人的样子呢!

  不错,他顾炎林就是乡里人,就是农民。农民也能做大事,也能搞几个“世界第一”。顾炎林是上虞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绍兴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绍兴市十佳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他还是浙江省优秀农村青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副富带头人标兵呢。这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

  1973年,顾炎林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三朋桥村。祖上八代是农民,到他这一代依然是农民。列宁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顾炎林的记忆里,童年时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全家六口人基本上靠吃白水泡饭,喝玉米粥度日,有时还吃不上饭。读小学时,还到人家收获完的地里拾过地瓜,拾过稻谷。这些都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考上了初中,顾炎林第一次离开家,在镇子里一所中学住校读书。与村子相比,这镇子可谓繁荣兴旺,人多、车多、瓦房也多。听一个见过世面的同学讲,省城杭州要比这镇子更繁华,课本里已经说了:那里是“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还说,城里人不用种地,不用养猪、养鱼、喂鸭,就可以天天吃白米、白面、螃蟹、鳝鱼……

  顾炎林越听越入神。他人生第一个理想渐渐地确立:考上大学,走出村子,当一个不用种地就能吃到好东西的城里人。

  刻苦读书,无需细叙。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读书、做功课是顾炎林对自己的约束。他知道,眼前堆满床头的书本就是自己跳出“农门”的敲门砖。课余时间,别的学生在外面打球,做游戏、玩耍、逛街,顾炎林却躲在宿舍里复习,做功课,为考大学做准备。但身为家里的长子,顾炎林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每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帮助父母干些农活,清理一下猪圈。从家里回来时,再带上两瓶子咸菜。有了这两瓶子咸菜,每天食堂打饭时,只要一份米饭就行了,这样一天可省下几毛钱的菜钱。咸菜就米饭伴随着顾炎林度过了中学时代。

  1989年,16岁的顾炎林与众多同学一道参加成人高考。这是改变自己人生,实现自己愿望的关节点。顾炎林认为,自己考场发挥的不错,每场考试在交卷前都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几遍。在最后一次走出考场时,顾炎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顿感精神爽朗,心胸开扩:这回自己可要轻松地跳出“农门”了。在脑海里,他还悄悄勾画起未来的人生蓝图……

  太美啦!光宗耀祖、光前裕后,彪炳千古,振我家声,树我门威。我顾家从此不再是门脸破败,穷得叮当响的门户了。

  几天后,小小的顾炎林开始一个推算:今天判卷老师开始改判高考卷子了平均80分;今天大学招生办开始往《录取通知书》上填写录取同学的名字了,其中有三个字格外醒目:顾炎林;今天《录取通知书》送到邮电局了,上午,《录取通知书》开始装上了车;今天《录取通知书》该送到镇子里了……

  顾炎林接连推算了十多天,哪次都推算的不对。也许,粗心的工作人员把我的《录取通知书》不小心掉在地上了,他没发现?或许,哪个毛脚邮递员在送信的路上把我的《录取通知书》从包里颠簸掉了,被风刮跑了?刮到路边的水沟里泡湿了?

  顾炎林好一阵子胡思乱想。可想着想着,他把自己的胡思乱想当真了,不由地躲在村头无人处落下了伤心泪。不多时,一种从未有的失落感让他啕嚎大哭起来,哭得很伤心且不费力。这哭声惊动了在田里干活的大伯,跑过来一问原因,大伯哈哈地笑了:你这娃子,没事尽胡思乱想。帮我把沟里的泥倒在田去,过两天就会有音信儿了。

  16岁的顾炎林,个头不高,瘦瘦的,但干起农活来,还是个把式。他光着脚,挑起扁担,把田边沤制的农家肥一筐筐地挑在田里,一天下来,顾炎林累得一歪一斜的。胡思乱想随之被累跑了。

  第三天,顾炎林把自己家的农家肥挑往田里。快到中午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喊:“哥哥,哥哥,有你的信!”

  顾炎林抬头一看,原来是弟弟,一只手举得高高的,光着脚,踩着田埂,拼命地向这边跑来了。

  啊,来啦——

  顾炎林扔下扁担,迎着弟弟飞也似地跑去。

  “哥哥,这是你的信,信皮上写着你的字呢,是刚刚送来的。”弟弟的话音刚落,顾炎林就一把抢过信,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很大的、褐色的、用牛皮纸做的信封,信封下红铅字醒目地印着“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他迫不及待又耐着性子,小心翼翼地启开了信封。抽出信一看:这正是自己夜夜思,天天想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啊!他一把抱住比自己矮两头的弟弟,学着电影中的姿势,给弟弟来了一个“西洋大礼”。可这“西洋大礼”太不规范了,只是拽着弟弟在田里转了两圈。然后,把弟弟往地上一扔,举着信,高喊着:“我考上大学啦!”、“我考上大学啦!”飞快地向家跑去。

  “小炎林考上大学了!”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同学、小伙伴都涌进了顾炎林家,争着看《录取通知书》因为这玩艺新鲜,平时咱庄户人没见啊。看着,看着,乡亲们齐刷刷地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嘴里自言自语地念叨:这孩子真有出息。

  眼前这个泥孩子就是村广播里说的天之骄子啊!炎林的爹妈更高兴得合不拢嘴。

  就在小顾炎林笑得满脸是花时,发现这很大的、褐色的、用牛皮纸做的信封里还有一张纸,抽出来一看,上面写着报到时间和学费等。其中,学费、住宿费、学杂费等加起来,一共是4100元。这时,顾炎林附在父母耳边悄声一说。父母的笑脸顿时就僵住了。爸爸取出那张纸反复地看了几遍后,自己悄悄地蹲在一边,大口大口地吸起了闷烟。看到爸爸的表情,妈妈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顾炎林见状,心里凉了,不知不觉地抹起了眼泪。

  全家六口人,全指望那二亩水田维持生活,加上爸爸农闲时出去干的零活和每年养一口猪,全家一年收入也就1000元钱。可这一次就交4100元学杂费上哪去凑?如果借钱凑够学费,也不难,可是,这全家人怎么生活啊。再者,借这4100元,何年才能还清呢

  夜深了,从窗户透出来的光线渐渐稀少。星星时而从云层里钻出来,眨几下眼,又很快躲进云层。或许,就连星星都不愿意见到顾家遇的难事。顾炎林依然独自在村边上转,漫无目的转,泪水已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痕迹。

  考入大学,跳出“农门”,是顾炎林这几年奋斗的动力。几年的寒窗苦读,历尽了万般辛苦。这种动力的形成和辛苦的付出源于老师的不断教诲:“考入大学是你们这些农孩子的惟一出路。”就是这一句,老师们从初中喊到高中。让很多农家子弟“中毒非浅”。而这些老师的逻辑学学得不好,到临近高考时,他们又说出了与“考入大学是你们这些农孩子的惟一出路”自相矛盾的话,鼓励同学们做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此时,顾炎林把手中的树枝掰断,狠狠地扔在地上,暗自思忖道:别怨天怨地了,都怨家里太穷,怨咱爹妈没本事。穷,到我这儿打住,我要去挣钱!

  为了不让父母为难,不让这个已经贫困的家再陷入窘境,顾炎林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与村里稍大点的孩子一道,背起铺盖卷,到杭州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去了。推水泥,扛钢筋,挑石子,一天下来,顾炎林两手的骨头节吱吱生疼,但他仍然咬着牙坚持着。

  这样,两个月过去了,他领到了800元钱的工资,扣除了伙食费,还剩下600元钱。这600元他连着数了好几遍。这毕竟是顾炎林平生第一次摸到这么多的钱,是自己挣来的钱啊。他把这些钱放在里边的衣服兜里,又买了三个别针,把兜口别得紧紧的。干活时,还不时地按按兜,看看钱还在不在。晚上睡觉时,他不敢脱衣服,怕兜里的钱丢了。半夜睡醒时,还下意识地摸摸衣服兜里的钱。

  这天半夜醒来,顾炎林睡不着了。他在琢磨着,怎么用这600元钱当本钱,在杭州市做生意。可算来算去,这600元钱做啥生意都不够。他依然在苦想着。突然,一个新的念头在他眼前一闪:对,回家找一块空地种钱。他越想越兴奋,越想劲头越大。对,马上干。天还不亮,顾炎林就卷起被褥,往编织袋里一塞,扛着溜出了工棚,到汽车站搭车往上虞市崧厦镇三朋桥村赶。

  回到家,顾炎林把行李往地下一扔,钻进床底找出了初中时用过的《农业常识》课本,蹲在地上翻起来。又在本子上记下几组数字。第二天,他一个人吭吃吭吃地拉来了几车稻草、麦草、苞谷杆、苞谷心、棉籽壳等东西,堆在村边的树垄下边。他把稻草、麦草等堆成了几个大堆,每几天翻弄一次,有时弄起来都不知道回家吃饭。

  “这孩子没上起大学,是不是精神受刺激了?”

  “是啊,他精神没出毛病,弄这几堆垃圾干什么啊?”

  有人在村里议论着。

  顾炎林的父母一看孩子这个样子,也不由地担心起来。无论怎么问,顾炎林就不说自己要干什么。母亲怕儿子出现什么三长两短,就让父亲陪着顾炎林,弄那几大堆稻草、麦草,以便监护儿子的行动,防止不测。几天后,父亲才发现儿子弄这稻草、麦草是要种蘑菇。

  在浙江,人工栽培蘑菇,至少从800多年前的西南部就开始了。可在顾炎林所在的村,种蘑菇还是一个“冷门儿”。村里的农民只是在广播里听说过“种蘑菇”,但有时广播里又把“种蘑菇”说成“食用菌栽培”。这两个词儿哪个说得准?村里很多农民一时搞不明白。

  顾炎林依照《农业常识》课本,把培养基进行沤制、发酵、装袋、灭菌、接种等,在村边树垄行底下,他的蘑菇基地就这样建成了。几天后,塑料袋内开始变白了:菌丝出来啦!顾炎林那心里高兴劲就甭提了。他用草席在树下搭了一个小窝棚,把自己的铺盖卷往窝棚里一扔,日日夜夜护着树下那一片蘑菇。

  十几天过去了。塑料袋内开始变黄了,里面的菌丝没再长。用手一摁,塑料袋里的培养基已结块,变硬了。再撕开一看,里边也是变硬的。顿时,顾炎林脸上的汗珠唰唰地往下滚。他急忙把700多袋培养基全部摁了一遍,结果都硬了,菌丝也死了。

  天啊,这是咋回事啊?

  父亲问这次去杭州学种蘑菇技术了吗?顾炎林摇摇头。父亲看着顾炎林手里攥着的那本已掉皮儿的《农业常识》课本明白了,渐渐看明白儿子就是凭着这本书中几段食用菌栽培概述种的蘑菇。父亲跟着也黯然泪下。

  顾炎林第一次种蘑菇就这么失败了。

  问题出在哪呢?顾炎林一时也搞不明白。天不亮,他就起床,跑到城里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食用菌栽培技术》。回到家,关上门,细读了几天几夜。他明白了,原来是这样,这样的……他合上书,内心暗自叫起劲,立志要重新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顾炎林的蘑菇种成功啦!

  管理蘑菇,采摘蘑菇,到城里买蘑菇,顾炎林穿梭于蘑菇地与县城之间。在这穿梭中,顾炎林那600元钱变成了1200元,1800元……

  到了第三年,刚满20岁的顾炎林已成了村里最大的“财主”了:银行存款8万元!

  “男大当婚”,父母不断地提醒顾炎林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在村里选一块地,建一座漂亮的大房子,以备结婚时用。

  这顾炎林倒很听话,那8万元钱的确提出来了,可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是,他没有用这8万元去建漂亮的大房子,而建起了一栋日光温室大棚,改树下栽培为温室栽培,且一年四季都可栽培。

  三朋桥村里出现了一个塑大棚,那可是一件新鲜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不少人都赶来看个究竟。原来,这里面还能种蘑菇啊!这个穷小子就是靠种蘑菇发的,如今他用塑料大棚开始种蘑菇了,发得更快。在官方报道中不是有这一句常话:“典型示范,效益引路”。哎,这句话还真不假,看过大棚后的乡亲们,个个都心里痒痒了,不少人提出要跟顾炎林学习蘑菇栽培技术。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多一个竞争对手,就少一份市场,少一分收入。顾炎林想来想去,还是拿出了自己的主意,“对手不对手不要紧,咱天下的穷人得心连心嘛!”他非常爽快地冲乡亲们喊了一句:没问题!

  顾炎林依旧是把铺盖卷往大棚里一扔,晚上,吃住在蘑菇大棚里。白天,到城里买蘑菇。有前来学习蘑菇栽培技术的,顾炎林就让他在棚里住下,帮助干几天活。在干活的过程中,顾炎林就把自己这几年总结出来的“绝活”、“绝技”都告诉人家了。就这样,顾炎林栽培蘑菇的“绝技”传遍了十里八乡,带来蘑菇遍地开花。这顾炎林没想到啊,蘑菇户都把他视为专家了,蘑菇生长中出点啥事都要去请顾炎林出面“诊断”、“开方”、“下药”。在蘑菇种植户眼里,顾炎林就是“蘑菇大仙”,能不能获得丰产,能不能挣大钱,关键要看顾炎林往你家跑得勤不勤。

  梁胡镇曹坊村×××跟顾炎林学习了蘑菇栽培技术后,回到家自己也种起了蘑菇。在接种时,请顾炎林来家帮助指导了一天。打那就后,顾炎林以事大多,没时间为借口,再也没有到曹家去过。在种第二茬蘑菇时,老曹费了好大的劲,说了很多过年的话,才把顾炎林请到家里做技术指导。

  也就在这一天,顾炎林觉得有一种异样的光在自己眼前掠过。异样的光让已23岁的顾炎林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他心里紧张了,手心也浸出了汗。在吃午饭时,却一反常态,变得十分拘谨,而目光却透过短短的睫缝向门外寻找着那异样的光的发光源。他又尝试了几次,仍未找到。本来吃完午饭顾炎林该离开曹家,进城卖蘑菇的,可是他没走,亲自动手帮老曹接起菌种。老师亲自动手帮学生干活,这让老曹好不感动啊。

  打那之后,这顾炎林对曹家种植的蘑菇特别关心,隔三差五地跑到曹家看看蘑菇。没多久,他就开始每天往曹家跑一趟。

  “怪了!这蘑菇大仙平时请都请不到,现在咋往咱家跑这么勤呢?”曹妇心里泛起了嘀咕。她开始留心顾炎林的动向。原来,这小子装模做样地看蘑菇生长情况,实际上,他那不大的眼睛在到处乱瞅。他在找啥呢?那异样的发光源怎么还不出现呢?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顾炎林的身影又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曹家。他发现葡萄架后面有一个人影闪过。天啊,出现了!就是她——一个20岁出头的女孩儿。顾炎林看那女孩儿清澈的眸子里放出来的光是那般地灼热,灼得顾炎林额头上大汗突涌,让他手脚慌乱,不知所措。这就是自己寻觅了多日的那异样的光的发光源。

  这个女孩儿叫曹小燕,系曹家长女。曹小燕,1974年出生梁胡镇曹坊村。初中肄业,在家里闲了两年,17岁时,到附近一家工厂打工,纺棉纱,三年后到电子厂打工。星期天回家看看,恰巧遇到了“蘑菇大仙”顾炎林。那天在家遇到顾炎林时,只是对这个“蘑菇大仙”持有敬佩之意,随意看了顾炎林两眼,并没有多想。不料,正是这随意的两眼让多情的顾炎林的神经细胞发生了裂变,心起涌起了二十年不遇的“大潮”。在这种大潮的冲击下,通过明示与暗示相结合的方法,赢得了曹小燕的芳心。曹小燕和顾炎林相爱了,这相爱是在“打枪的不要,悄悄地进庄”的状态下进行。

  那个年代青年人谈恋不像今天一样:人人有手机,有事没事按出对方的号码来,喷糖吐蜜地胡侃几个小时,或通过QQ忽悠一夜,再不行,就发电子邮件。(这里说的都是笨人,能人根本就用不着这些,腿一抬,一步到位。)

  可那时的顾炎林还没有亨受到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他要给曹小燕打一个电话,得跑到一公里外的镇邮电局去,有时还经常打不通,即使是打通了,传达室的老头也不愿意去叫人。顾炎林着急啊。没办法,看门的老头不归咱管。在着急之中,顾炎林拿出3000元钱,给恋人曹小燕买了当时最好的摩托罗拉汉字显示BP机。

  打那以后,这新鲜玩意——BP就不停地响。

  BP响声不断,让曹母发现了曹小燕与顾炎林的事儿。起初曹母还同意女儿的这桩婚事,觉着小伙子有本事,不是俗人。但母亲啥事都替女儿想着,未来的公婆怎么样?过门后会不会给女儿气受?等等。一日,她以求教蘑菇技术为名来到顾炎林家,一看,心凉了:老少三代挤在不到五十平方的小破房里,如果女儿嫁到这样的人家里不是活受罪吗?不行,坚决反对。父亲爱于师学的面子不好说话,母亲坚决要求女儿拒绝与顾炎林来往。曹小燕无奈,只好写信如实说了家里反对这门亲事。

  顾炎林闻听后倍受打击,他向曹小燕表示,“我一定争口气,做出大事业来,让你们刮目相看。”

  曹小燕说,“你是种蘑菇的,我父亲也是种蘑菇的,我父亲一天累死累活,也没做出什么大事业,你种蘑菇就能做出大事业?”

  顾炎林回答:“种蘑菇是暂时的,以后,我会改行。”

  正是顾炎林的这番话又让曹小燕改变了主意,更加喜爱顾炎林了。可母亲还是坚决反对,连着几天不吃不喝,也不理睬曹小燕。

  这时,曹小燕开始给母亲做工作了。可是做不通,最后,母亲怒了,你的事我不管了,是亨福还是受罪,你自己做主吧。

  在亲情与爱情分水岭前面,曹小燕还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幸福梦想,与顾炎林又继续展开了俩人的恋情。

  1996年,顾炎林种蘑菇挣的钱,终于在村里建起了一座高三层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经过两年的准备后,1998年,二十五岁的曹小燕和二十六岁的顾炎林,这两个农家孩子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新婚一个月后,小夫妻搬出了新房,带着锅灶,铺盖,住进了离家三华里的一排空房子里。这排房子是建高速公路完工后遗弃的房子,共20多间。顾炎林要把这些房子租下来种蘑菇。夫妻俩开始大干一场,发展起了规模种植。很快20间房子的蘑菇摇身就变成了“银子”。夫妻俩白天采收蘑菇,晚上开车往附近的农贸市场送蘑菇卖,常常累得腰酸腿疼度。正当手发麻。岳父岳母看这两个孩子这么上劲,也收拾收拾东西,锁上大门,搬进了蘑菇场,帮助种蘑菇。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一开始由顾炎林一个人种蘑菇向乡亲们提供技术和菌种,后来发展到邻里乡亲的有100多个农户种蘑菇,他们的年收入由几百元提到了两万元,昔日贫穷的庄稼户都走上了致富路。

  好男儿带领众乡亲发家致富,当地政府并没有忘记顾炎林。1998年,顾炎林被评为“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绍兴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

  就在梁湖镇蘑菇栽培已形成规模,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得红火时,顾炎林却从田间地头想起了要干另一件事。

  那天,顾炎林到杭州去送蘑菇,有人对他说,如果能把绍兴农家腌的霉苋菜梗送到城里来,肯定卖好钱。这句话让顾炎林琢磨了好几天,越琢磨越有味道。

  苋菜为江南特有,在北方鲜见。初春时分,就有了红苋、紫苋、绿苋,或者红绿相间等品种应市。苋菜美在初发时的嫩芽儿。故陆游有诗云:“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苋红。何人万钱筋,一笑对西风。”苋菜老时,其茎一人多高,茎又粗又硬,刀难切,需斧剁。在常人看来只能当柴火烧的苋菜梗,在绍兴人眼里却是一道美食。

  相传早在春秋战国之时,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当时越国已国贫民穷,百姓皆以野菜充饥。有一老者,在蕺山上采得野苋菜梗一把,其嫩茎、叶已食用,但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时无法煮熟,弃之又觉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再煮。不料数日后,罐内竟发出阵阵香气,老汉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百姓闻之,纷纷效仿,流传至今。“霉苋菜梗”,色泽亮丽,色绿如碧,清香酥嫩,鲜美入味,助消化,增食欲,最宜下饭。尽管如此,绍兴只把霉苋菜梗当做一道柴门农家独自食用的土菜,从未登过大雅为堂。

  2000年,顾炎林投资10万,租了三间房子,雇佣了十个工人,买回来切菜机、搅拌机、封口机,建起了顾大嫂绿色食品厂,专门从事苋霉苋菜梗加工。

  霉,就是苋菜梗切成小段,放在池子里自然发酵。可顾炎林腌的每一批几万斤苋菜梗没腌绿,却腌黄了,并带有酸味,根本不能食用,最后只得全部丢掉了。

  这下,顾炎林犯懵了:腌渍程序没问题,工艺也没问题啊!怎么这连农家老娘们都会腌的霉苋菜梗,到我手里为什么就腌不好呢?

  后来,经乡里腌菜名人指点,顾炎林明白了。原来在粘性土壤中长的苋菜梗,因同内含水份不佳,不适合做霉苋菜梗。在“夜潮地”上长的苋菜梗最好。刚找出原因的顾炎林还没尝到加工霉苋菜梗的甜头,就模仿别人搞起了订单农业,与在海涂种苋的农户签订了1000多亩的苋菜梗收购合同。

  别说,这顾炎林的确有两下子,真的把霉苋菜梗这样的土菜进行加工包装,送进了江浙一带的农贸市场和大小酒店。最多时,他的霉苋菜梗日销量达二万多斤。他以0.30元的价格收购苋菜梗,加工后以1.00元一斤出手,这钱赚得爽啊。随着销量的增加,市场的扩大,顾炎林的心也开始大了。

  在上虞境内有一条大河,古称舜江,后叫曹娥江。相传,东汉时,江边住着一对以打渔为生父女。女儿曹娥三岁时,母亡,父女俩相依唯命。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父亲驾船于江中,不幸被水所溺,不得其尸。年仅14岁曹娥闻讯后,一边赤着已被乱石刺破的双脚,发疯般地沿江跟着水流奔跑、哭号,一边在江面上寻找着父亲的尸体,寻了七天七夜后,悲痛至极的曹娥纵身投江而死,五天后,她背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后人为了纪念一位殉父的孝女,遂将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这一连几天,顾炎林伫立在曹娥江畔。他看落江边的村落,望着缓缓而去的江水,脑海中遂即产生了一个想法。

  关镇二甲村是一个有400多户的村子,由于紧临曹娥江,江水经常泛滥,江边种植作物丰少欠多。能不能让村里的农民改种不怕涝的苋菜呢?顾炎林把自己的想法与村委会一说,双方一拍即合。村里种苋菜,我顾炎林负责收购苋菜梗,产销挂钩,销路不愁。自从改种苋菜后,这个村的人均收入猛增,一下子从过去的收入窜到了每亩六七千元。做成了这件善事,顾炎林高兴啊。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2001年7月4日,顾炎林家的电话突然响起。妻子曹小燕抓起电话一听,传来一个非常可怕的消息,丈夫出车祸了。曹小燕火速赶到余姚,一看医院里的顾炎林已是血肉模糊,顿时觉得天昏地暗,失去了知觉。

  原来,顾炎林成立了顾大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后,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司机。白天,他开车去乡下收购苋菜梗,晚上还要架车往附近县市的批发市场送货。常常是昼夜不分,连轴转。

  这天晚上12点,顾炎林开着“福田”货车,拉了五千盒霉苋菜梗,去慈溪批发市场送货。刚一上路,“瞌睡虫”就开始往脸上爬,渐渐地爬得满头满脸。顾炎林摇下车门玻璃,打开音响,放出节奏较快的“踢死狗”,他想让风的冲击力和急促的“狗”叫,把“瞌睡虫”赶跑。不料,几分钟后,风和“狗”都没发挥出作用,那辆拉了五千盒霉苋菜梗的“福田”货车以时速70公里的速度,在过往车辆穿梭的329国道上进入了自动行驶状态。

  几分钟后,只听“咣”的一声巨响,“福田”货车重重地撞在右侧的水泥护栏了,巨大的惯性把车上那五千盒霉苋菜梗像抛飞蝶一样,抛在车前几十米的地方,接着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此时,满身是血的顾炎林从“瞌睡虫”身上醒了,他才意识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他神思恍惚中觉得脸上还有什么东西往下爬,随手摸了一把,啊,是血,是从额头上流出的血。顾炎林急忙推开车门想出来,可用尽全力推了几次都推不开。瞅着变型的驾驶室,自己根本就出不去了。顾炎林毕竟是条汉子,大祸降临,没有惊慌失措,他摸出手机,叫通了“122”。不多时,警笛声声,警灯闪烁,交通警察到了。

  “赶紧救人!”随着一阵高喊声,大家轰轰隆隆,七手八脚地把车门撬开,把满脸是血的顾炎林拉了出来。这时,顾炎林突然尖叫了一声,在场的人都愣住了。原来,变型的驾驶室把他的右腿挤住了。大家在慌乱中又用千斤顶、撬棒一起上,才把顾炎林的右腿抽出来。

  疲劳驾驶让顾炎林付出了血的代价:右脚骨折了,车撞坏了,五千盒苋菜梗全部撞飞了,直接经济损失五六万元。再硬朗的顾炎林也在医院打起了石膏,吊起了腿。

  歇歇吧,哥儿们!这几年东奔西跑,也够累的了。

  可这顾炎林哪能歇得住了啊。他躺在病床上,把上虞所有值钱的东西疏理了一遍

  上虞,浙东重镇,鱼米之乡,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据传虞舜避丹朱于此地,“上虞”之名由此而来。上虞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如今的上虞是“全国葡萄之乡”、“杨梅之乡”、“板栗之乡”、“黄花梨之乡”在这片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灵气的土地上出产的酱鸭、糟鸡、醉鱼等,与霉苋菜梗一样,都是这里极具特色的地方土菜。如果这些土得掉渣的土菜若是能够食用方便,自当具有极大的商机。

  上虞农家酱鸭是选用当年饲养成熟的肥壮鸭子,经先腌后酱精心制作而成,其肉色枣红,芳香油润,富有回味,是一道佐酒佳肴。糟鸡,是把当地产越鸡,用黄酒酒糟腌制而成,具有肉质细嫩、糟香味醇、香鲜佳俱之特别,素有“菜不醉人人自醉”之称。这些地方名吃是大城市或外地人想吃都吃不到的美味啊。

  想到这里,顾炎林躺不住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他在医院里住到第七天,就出院了。

  顾炎林回到公司里,躺在办公室临时搭起的病床上,指挥大家到乡下请名师,改建车间,轰轰隆隆地搞起了酱鸭、糟鸡、青鱼干的加工生产。没过半年,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各大超市里出现了“顾大嫂”牌酱鸭、糟鸡、青鱼干。仅鸡鸭的年加工量占到了上虞市养殖量的50%。所以有人说,过了钱塘江就闻酱鸭香,吻过顾大嫂糟鸡味最好,买礼要送人找顾炎林。这下顾炎林可是小母牛生大象——“牛B大啦”!

  顾炎林以个人超前思维与实践,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让自己再次成为农村青年的骄骄者。

  屈指掐来,“上虞青年创业奖”、“绍兴十大杰出人物”、“浙江省十大优秀农村青年”、“ 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的奖杯和奖牌,纷纷挂在了顾炎林的名下。在荣誉面前,顾炎林为人低调,不骄不躁,处世谨慎,不哼不哈,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进一步做好自己的事业,寻觅着新的发展路子。

  2004年3月的一天,浙江上虞火车站候车大厅依旧熙熙攘攘,仔细观瞧,有天南的,有地北的,有穿皮鞋的,有卷裤腿的,有高兴的,有撅嘴,有吹牛的,有喝水的,有看书的,有打盹的,总之这些男女老少都是出门的。

  说话间,已到正午时分,是人们喂脑袋的时候。这时,顾炎林再看,有吃方便面的,有吃火腿的,有吃盒饭的,有啃猪蹄的,吃香肠的,花生仁儿,吃烧鸡的,有剥鸡蛋皮的。总之都是吃饭的。突然,前边座位上传来一阵孩子的吵闹声,一位老年妇女对一个女孩儿说:你这个小妮子,方便面不吃,你要吃馄饨。在这火车站上,我上哪给你屙馄饨去?(“屙”为方言,就是上厕所大便的意思。)

  此话听起来不雅,却引起了一位农家汉子的注意。此人正是等车出门的顾炎林。

  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衣食住行追求方便。日本人安藤百福于1962年发明了第一碗方便面。这种方便食品迅速风靡全球。目前,全球每年方便面的消费量为652.5亿份,其中中国消费掉217.5亿份,这都是“方便”的诱惑。如果把馄饨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用水一泡就能吃,不是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方便吗?

  那一刻,在顾炎林的脑海里,制作方便小馄饨的想法形成了。

  在火车上,他闭着眼琢磨着方便小馄饨如何制法:馄饨有皮有馅,一般的开水烫不熟,必须是熟皮熟馅,烘干后,就能泡开。按照顾炎林自己的理论,制作方便小馄饨太简单啦!似乎几个小时内就能搞定。他出差回来后,没直接回家,而是随路进超市买了一袋面粉和五斤猪肉,并让人把肉绞成馅。进行后,顾炎林走进厨房和面、调馅、擀皮,包出了30个小馄饨。然后又把这些馄饨煮、晾透,再用微波炉烘干。这一切都按顾炎林事先考虑好的步骤进行。

  他心想,一个伟大的创举,一个伟大的发明就要在这厨房里问世啦!为了让人亲眼目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顾炎林把公司管理层的人都叫到自己办公室里,以非常神秘的表情,非常神秘的的方式,让大家围成一圈。然后,拿出一个大碗,将烘干好的小馄饨倒在里面。就在大家顿感迷惑不解的时刻,顾炎林又卖了一个关子:谁能把这碗馄饨在五分钟内弄熟?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出语。

  顾炎林异常兴奋地喊声道:“同志们,请看——”随即将暖瓶内的开水倒进盛有馄饨的大碗里,并带头喊起了倒计时:“五分钟,四分钟,三分钟……”

  “开始吃——”

  顾炎林一手端碗,一手拿勺,将泡好的小馄饨亲自送到每个在场的人嘴里。

  有人问:这是什么啊?顾炎林洋洋得意地说:这是方便小馄饨,是我发明的。

  还没等顾炎林介绍完,众人纷纷将嘴里的馄饨吐了出来。“这是什么方便小馄饨啊,皮儿粘粘的,馅儿硬硬的,肯本没法吃。”

  顾炎林第一次试验就这样“坮歪”了!

  馄饨,广东称之为云吞,新疆叫曲曲,福建叫扁食,四川称抄手,北方叫馄饨。馄饨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它源于中国北方,兴于唐宋。初是用于祭祀,后为民间小吃。中国古人事事都融入神话。太古神祇盘古将混沌破开,一分为二, 天地即成。一只馄饨应两口吃完.一分为二,口中啖着滋味,眼里看着混合多种材料的馅。所谓馄沌破,天地成,万物始生。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清代同治年间,文人杨静亭曾这样赞誉过馄饨:

  包得馄饨味胜常,

  馅融春韭嚼来香。

  汤清润吻休嫌淡,

  咽后方知滋味长。

  千百年来,馄饨的做法不断翻新,什么虾肉馄饨、菜肉馄饨、三鲜鸡肉馄饨、红油抄手、翡翠馄饨、鸡肉腊肉馄饨、牛肉茴香馄饨、番茄牛肉馄饨、南瓜鸡肉馄饨,、荷兰豆鲜肉馄饨、韩国泡菜馄饨、黄瓜猪肉馄饨、鸡肉芹菜馄饨、虾仁韭菜馄饨、莲藕鲜肉馄饨等等。可吃法不是蒸,就是煮要把馄饨改变一个吃法,那可是难上难啊。

  顾炎林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认识到了做方便小馄饨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是,只要坚持懈地去研究,去试验,肯定有一天会成功。想到这里,顾炎林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一年内制作出方便小馄饨。他专门在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办公楼设置了一个实验室,购置了实验所有的设备,开始了他的试验与探索。他试验了十几次后,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馄饨泡时间短了皮行,馅不透;泡时间长了则是馅透了,皮却烂了。经过一番分析后,顾炎林认为是面粉的原因。他往面粉里加鸡蛋,还是不行;把强筋面粉改成全麸粉,依然不行;在馅里加发酵粉,希望加热后馅能膨松,结果还是不行。

  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半年,皮馅不能同时熟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历经了一次次失败后,顾炎林没有气馁,继续查找原因,分析问题。他一拍脑门儿,找到了原因:可能是主料与添加料的配比不行。顾炎林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配料做试验。这一忙活,半年又过去了,不管怎么弄,这皮馅依旧不能同时熟。

  一年过去了,顾炎林浪费了不少面粉和鲜肉,结果一事无成。公司的员工憋不住了:公司老总不理“朝政”,一门心思瞎鼓捣,这样下去公司会走下坡路的。而公司以外的人说话却无所避讳了:顾炎林这个土包子真是吃了星星,喝了云彩,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要是方便小馄饨好搞,别人早就搞出来,还能轮到他顾炎林啦?

  也就是这一年,30多岁的顾大嫂开始谢顶了,乌黑的秀发开始脱落了。妻子曹小燕心疼了:咱别再研究那万恶的方便小馄饨了,再研究下去会折寿的。

  不管大家怎么说,这顾炎林都把这些话当耳旁风,脑子里依然在想着攻克难关的办法。他在琢磨:皮馅不能同时熟,是不是烘干方法不对?他又开始试验了。微波烘干、蒸汽烘干、自然风干、超高温灭菌烘干都用了,结果还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没有学过相关专业知识的顾炎林,在研制方便馄饨的过程就象是摸着石头过河,想象中能试验的方法差不多都用干净了,再往下进行恐怕就是自己难以驾驭的高科技方面的问题了。怎么才能捅破中间隔着的这层窗户纸呢?发愁的当儿,顾炎林想到了天津。

  天津,是康师傅方便生产基地,面食加工技术先进。2003年12月8日,顾炎林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到了天津,找到天津食品研究所,提出要找×××专家,对方告诉他,研究所人很多,下设好多部门,搞清楚是哪个部门的再去找,也就好帮你找。顾炎林憋了半天也没说出要找的那个专家所在部门和名字,只好悻悻地走了。

  走出研究所大门,让顾炎林好不失望。但他又不想回家,觉得自己无脸见家里人。一年下来,已投入了十几万不算,还亏对妻子孩子,付出的太多了。于是,顾炎林决定,在天津几天,继续找,不找专家,就找做馄饨的师傅。顾炎林在一条小吃街附近,住进了设在地下室的小旅店。

  住下后,为了探路,顾炎林专找卖馄饨的小店转。进店后,先要上一碗馄饨,边吃边跟小店老板聊,打探哪有搞面食的高手。就为这,顾炎林一天要转十多家馄饨店,一天吃十几顿馄饨。最后,一个店老板告诉他:对面小区里有一个专搞面食的老专家,现在退休了,你可以去问问他。

  这个消息让顾炎林精神大振,跑回旅店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斤茶叶,他直奔那个小区。不料,到小区大门口时,一个看门的黑心保安说啥也不让进去。顾炎林没辄了,就急忙掏出一斤龙井茶递给那个保安,让他高抬贵手。此人一见有“礼”,态度顿时变了,操起电话就帮助联系,结果那位专家出门了。

  顾炎林在天津等了两天后,通过门卫见到了那位专家。可专家听完了顾炎林的介绍后,摇摇头说:这个问题不好办。推辞了。

  在天津待了十几天,顾炎林一无所获,只好回到上虞。

  顾炎林好不沮丧,顿感无助,开始怀疑自己搞方便小馄饨的想法是错误的,正如有人所言:要是方便小馄饨好搞,别人早就搞出来,还能轮到他顾炎林?

  残酷的现实折磨得顾炎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他常常是半夜里在院子里转悠,有时搬一个小“马扎”,在院子里静静地坐着,一坐就坐到天亮。

  在坐着的同时,顾炎林不时地用手挠着头皮。他的确为难了,难得他有此失常。一天夜里,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出高薪把那个老专家请来?如果能把他请来,我们俩就可以共同研究方便小馄饨啊。

  顾炎林又拿主意了。第三天,他又去天津,找到了专家并向他谈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位专家表示,愿意到上虞帮助一起研究,老同志发挥余热嘛,这也算老有所为啊。

  不料,老太太发火了。她说,“我们忙了一辈子了,好不容易退休,在家里过几年轻闲的日子,你又让老头子到你那里去打工,卖老命,我家不少钱花。”

  没想到老太太来了这么一手,让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顾炎林险些晕倒。无奈,他只好又空手地回到了上虞。

  哎,自己太年轻了,办事太不老道,太缺乏战略想思了。顾炎林小时候看几部国产战斗故事片,其中,一部片子的开始旁白就是这样说的

  伟大领神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战争就是群众战争,只有动员了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对啊,我应该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啊。

  经过近一个月的深思熟虑和精心准备后,顾炎林第三次去了天津。

  这次,顾炎林活学活用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改变了战术,用感情的手段来做老太太的工作。他每天老太太上街买菜,顾炎林就在后边跟着,老太太买菜买肉,顾炎林在后边付钱。一连就是十几天,老太太甩都甩不掉。老太太做饭,顾炎林帮助洗菜,吃完饭后抢着刷碗。十几天过去了,太太被感动了,同意老头子来上虞,而且她自己还有亲自陪同。

  顾炎林使出浑身解数终于请来高人。这老专家倒也是个实在人,刚来上虞连休息都没休息,一头扎进实验室,潜心钻研,与顾炎林不分昼夜地做起了试验。看着老专家的那股子认真劲,顾炎林心想,等着吧,用不了几天咱这方便小馄饨就能宣告成功。

  岂料,四个多月过去了,方便馄饨宣告成功的消息非但没有出来,就连老专家也带着老伴悄悄地走了。

  老专家的离去对顾炎林来讲是致命的打击,觉得这方便小馄饨由此寿终正寝了。

  回想那些在实验室里苦熬的日日夜夜,回想起每天吃烂皮硬馅馄饨的情景,回想起别人对自己的种种议论,回想起,妻子对研制方便小馄饨那种极不耐烦的态度,顾炎林哭了,哭得很伤心……

  在泪水与哽咽中,顾炎林忽然想起了一句话。这是初中课本中的一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对呀,我不就是那种“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吗?我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啊。

  马先生的这句话就像一支兴奋剂,注入了顾炎林那被无数次失败摧残成萎靡不振的躯体。

  他兴奋了,他振作了。他又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这天,顾炎林在网上发了一个“榜”:谁能帮助解决方便小馄饨皮烂馅不透的难题,我有重赏!

  没几天,顾炎林收到一个电子邮件,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在面粉中加一种生物酶即可。顾炎林如获至宝,马上试验,结果还是不理想。

  已被憋的无路可走的顾炎林准备停止制作方便小馄饨的试验,待各种工作准备充分后,再继续研究。但是,在关闭实验室的门之前,他有些恋恋不舍,决定再“赌”一把,成不成功,自己也安心了。

  这次试验,顾炎林不按规则出牌,想玩“邪”的,对蒸煮的馄饨进行冷却干燥。不料,这下子歪打正着,皮和馅能同时熟了。接着,顾炎林又按照这种方法试验了三次,效果一样,皮馅同熟,特别是面皮在开水中泡一个小时也不会烂。顾炎林又配制了一些汤料,这汤料与馄饨同泡6分钟后,皮馅同熟,香味扑鼻!

  2006年3月25日,顾炎林的第一碗方便小馄饨在上虞市顾大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诞生了。这纯手工包的馄饨,经过蒸熟、速冻、烘干、干燥、包装后,就可以像方便面一样,随时食用了。你看,启开外包装,放入配好汤料,倒入开水,几分钟后,一碗鲜美的馄饨就成了。你再看这面皮光滑、筋道柔软,不混汤,里面的馅香香的,软软的,那口感没治了。

  千百年的传统食品——馄饨从此变得方便啦。

  这出门的、住店的、不愿意开火做饭的;时间紧的、加夜班的、肚子饿了赶时间的,来碗方便小馄饨,用水那么一泡,嘿,几分钟热乎乎的馄饨下肚,舒服啊!

  2006年5月,顾炎林的方便馄饨一上市,立时被抢购一空。也就在这一年,已被选为浙江省优秀农村青年的顾炎林喜事盈门,还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手候选人,人生一下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当春风得意之时,顾炎林没有想到,新的麻烦来了!

  原来,一天晚上,外地的一个经销商给顾炎林打电话说:原本保质期为6个月的方便小馄饨刚贮存了4个月后,口味就发生了变化。顾炎林马上叫人打开四个月前生产的馄饨,只见馄饨颜色发黄,用开水泡开后,吃起来有一股油蚝味。

  这一下,让顾炎林吃惊不小,连夜组织技术人员分析原因,经过几个小时的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馄饨放在纸碗内,压封不密,吸入了空气中的水份,受潮变质。

  顾炎林决定把所有已出厂的方便小馄饨全部招回,全面改进包装。公司上下整整折腾了一个月,而且损失了80多万元。别说,改进包装后,方便小馄饨的保质期由6个月延长到9个月。

  顾炎林开发生产的“顾大嫂”牌方便小馄饨,让吃惯了即食食品的人们有了一个新的选择,顿时,销量突飞猛增。尽管顾炎林把日生产量由500箱增加到1000箱,可供不应求的局面一直无法缓解。

  2007年初,顾炎林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增了五条方便小馄饨生产线,扩建了6000平方米的厂房,使日产量达到了两万箱。

  方便小馄饨在市场上的良好反映,使得顾炎林对“方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大约在七千年前,距上虞不远的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人类从有米饭吃开始,数千年来制作方法都离不开蒸煮炒。俩字:麻烦。在南方,人们会把头天剩下的隔夜冷饭加水和青菜、佐料,煮炖成稀饭,快捷好吃有汤有水俗称菜泡饭。这是一种土得掉渣,无论如何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每个南方人记忆中却十分亲切的吃法。顾炎林却想让这种特别贴近原生态生活的小吃方便起来,走上货架。他又走进了实验室,经过四个月的与米饭微距交流,方便菜泡饭真的做出来了。

  没多久,“顾大嫂”牌菜泡饭出现在各大超市,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目前,浙江顾大嫂食品公司推出的鸡汁菜泡饭、海鲜菜泡饭、香辣牛肉菜泡饭、宫廷菜泡饭等四种菜泡饭已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并已销往全国各地。

  顾炎林追求方便越来越上瘾了。方便了馄饨,方便了菜泡饭后,顾炎林追求方便的下一个目标盯上了年糕。

  上虞人爱吃年糕,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舂米做年糕。习俗之中,年糕,年糕,蕴含着“年年高”的吉祥之意。相传年糕为战国名将伍子胥所发明:在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命名将伍子胥筑城。城垣建成,吴王大喜,召集众将欢宴庆功,独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伍子胥回营后,悄悄嘱咐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伍子胥遭诬陷,自刎身亡,吴国亡于越国,居民断食,饿殍遍地。这时,随从众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嘱咐,便带众民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自此,人民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来纪念他。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等等,水磨年糕是上虞的传统特产,产于上虞县梁湖。曾是献给慈禧太后的贡品。外观洁白细腻,口感柔滑,嚼之爽利,富有弹性。这样好吃的年糕食用时,必须蒸煮或爆炒,麻烦。

  顾炎林想把“麻烦”了2000多年的年糕方便起来,像方便小馄饨一样水泡即吃。从切片,浸泡入手,开始了试验。试验没有像制方便菜泡饭那样顺利,一开始是切片的年糕泡不开。为了解决泡开的问题,顾炎林从切片的厚度、水的温度、浸泡时间等方面做了百余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泡开的秘诀。年糕虽然能泡开了,可泡开之后不多时,年糕切片又相互粘在了一起,泡开的年糕切片粘成了一个坨。这让顾炎林大伤脑筋。怎么这已泡好的年糕切片不粘成坨呢?他给生产年糕的专业厂家,民间制年糕的高手打电话,寻求良策,未果。

  无奈,顾炎林只好自己潜心试验、研究了。他在几个月后的一次试验中发现,年糕切片粘坨的难题解决啦!是怎么解决的?顾炎林避而不答,只说:这是浙江省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的“核心机密”。这个“核心机密”实现了顾炎林的梦想,让年糕也变成方便了。他又完善了佐料配方,以前必须通过蒸煮或爆炒的年糕,现在用开水浸泡6分钟就可卟卟噜地下肚了。还接连开发出鸡汁、香辣牛肉、海鲜等多个品种,深受食客喜欢。

  这顾炎林真牛啊。

  从当年把农家自制的臭苋菜梗、糟鸡、酱鸭引到大饭店和城市家庭,到发明制作方便馄饨、方便菜泡饭、方便年糕,顾炎林靠着让消费者越吃越方便的想法,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如今的顾炎林依旧繁忙,今后,还能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方便呢?顾炎林说:这是秘密,我不告诉你!

  2007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7《乡约》栏目摄制组来到了上虞,来到了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相约这位给我们广大消费者提供了诸多方便的农家汉子顾炎林。不料,这位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顾炎林,一听我们是电视台的来采访他,紧张的两腿发软,连话都说不成句了。编导杨凤山是一位很经验的人,在开拍前让顾炎林喝了一两白酒。“酒壮英雄胆”嘛。试想,当年武二郎若不是喝了十八大碗酒,也不可能把老虎打。依照这种理论,杨凤山在以往拍节目时,凡遇到采访嘉宾怯场的,紧张的,都是用一杯白酒搞定。这次让杨凤山意想不到的是,顾炎林喝下一两白酒后,不胜酒力,在采访过程中呈现出酒精中毒的状态——醉了。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顾炎林在醉态中,泄露了他的机密——

  顾炎林:肖老师,我告诉你,我下一个目标,就是把汤园、水饺也方便起来。

  肖东坡:那什么时间才能吃上你的方便汤园和方便水饺啊?

  顾炎林:一年以内。

  肖东坡:真的?

  顾炎林:(大手一挥,非常自信地说)没问题!

  顿时,在场的300多名观众对顾炎林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期待顾炎林的方便汤圆和方便水饺早日问世。

  中央电视台—7《乡约》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肖东坡是一个满腹经论、才华横溢、见多识广的人。他通过对顾炎林两个多小时的采访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俗话说啊: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小顾这些方便食品好吃不好吃,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们是为着一个人的行为而来。当年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世界第一碗方便面,而今,咱们的农家小伙发明了方便馄饨、方便菜泡饭、方便年糕。说明中国农民有很强的创造力。千百年的传统美食也因此有了更加方便的吃法,方便大众的同时,一个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好了,看乡约查询《农村百事通》,下周六晚九点四十二分,再见。

  顾炎林联系电活:13575519058

  杨凤山联系电话;13269222373

责编:乡约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