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四十年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1日 14:55
|
|
|
原林县县委书记 杨贵 |
编导:庄庆阳 主持人:荆慕瑶
嘉宾:原林县县委书记 杨贵
播出时间:2004年10月18日23:30 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2:35、18:40、23:30 重播
导语:
欢迎您收看我们的节目,40年以前,太行山当中的一条人工天河,引起了世界的震惊。1960年河南省林县人民,在中共林县县委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十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仅仅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和人背肩扛,建造起了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饮水渠,红旗渠。从而彻底结束了当地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1968年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就是林县红旗渠。第三世界的朋友们来访,要让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红旗渠精神展,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名参观者,使人们真切体验和感受了红旗渠这条生命渠和幸福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完展览以后,也强调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节目要专访的就是当年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采访开始以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历史纪录片,相信对于今天40岁以上的人来说,这些图像一定不会陌生。
采访:
记者:非常欢迎您来到我们演播室,因为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眼里边,您真的是英雄一样的人物。但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因为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对于跟我一样大,或者比我还小的年轻人来说,我们对于林县,对于红旗渠的了解非常有限,很难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和感受这个地方,这个故事。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天只有6两粮食,吃都吃不饱,而且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县人怎么能完全依靠人力,去完成红旗渠这么伟大的工程?
杨:当时是这样,三年困难时期,确实当时是困难的,但是有个特殊情况,这个情况是什么呢,就是林县确实太困难了,林县缺水要现在跟大家讲起来,有时候又怕理解不了,因为缺水缺到这个程度。
记者:到什么程度?
杨:是这样,我是54年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我去以后,当时是九十一二万亩土地,能浇到的地只有一万两千亩。
记者:就是能收到的粮食非常有限?
杨:一万两千亩是水能浇到一点的。如果说要干旱的时候,整个实际上都浇不到,这一万两千亩都比较困难。
记者:那后果是什么呢,这么多地都浇不到,后果是什么呢,都收不到粮食?
杨:那就收不到粮食了。所以我去了以后,虽说是天不是很旱,一亩地也只能打100多斤粮食。就是很贫,我去了以后,我就看群众吃的饭很差。
记者:他们吃的是什么?
杨:到他那,大家都清楚就是糠菜百年粮,就是有一百年时间都吃糠糠菜菜,就是从山上采一些野菜,所以群众生活苦得很,所以那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到林县去,为什么,到那去了以后,吃饭太差了。我到那去以后,我是县委书记,这应该说是还好一点,但是我们下乡,我都要带上一些酵母片。酵母片是助消化,因为你吃了这个菜以后,胃里边很不舒服,就吃一个酵母片,所以当时群众就是生活苦,粮食打得少,是缺水。这还不算是主要的,最主要是啥呢,就是吃水都困难。
记者:喝的水都没有?
杨:所以说吃水要得走十多里,甚至于一二十里路去打水去,一天来回担一趟水,这都不是很少的村庄,好多村庄都是这样。所以群众的话,到这以后,我清楚绝大部分群众根本不洗脸的。
记者:没水,不洗脸?
杨:洗漱,洗脸都不洗的,没有。你像我们下去以后,住到农民家,人家群众照顾我们,我们弄个小洗脸盆,他那个洗脸盆跟咱们吃饭的碗这么大,就稍微搓一搓,搓搓脸。
记者:太珍贵了?
杨:但是人家群众根本不洗脸。
记者:您说的这个情况,是林县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存在的,尤其是近一百年,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因为旱灾颗粒无收,一百年之间就出现了两回,达到人吃人这样的惨状?
杨:像这个是这个情况,我说这个情况,在林县历史上几千年都是这样。
记者:那为什么直到1960年,那个时候突然想到要修一条红旗渠呢?
杨:当时是这个情况,开始因为修红旗渠引的水是引的山西水,到外省去引水,所以过去就没有想过这个事情,过去我们只想在本县解决水,没有考虑到去外省引水,我去了以后,开始就是村子里叫打井,大海井,下了雨以后把水蓄住,这个后来不解决问题,修了个小水渠,也不解决问题,最后修了三个水库,这个比较大的水库,那时候修三个水库,在我们脑子里边就觉得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说这三个水库很大,结果到59年天一旱,天上不下雨,水库里边也没有水,说咱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觉得,专门在林县解决水,这个不可能,所以说那时候我就带了一个工作组,我们就到外省去了,县委当时组织了三个工作组,到外省去,那时候就到山西省,到山西省以后,我带这个到漳河下去了,
记者:但是中间隔着太行山?
杨:就是,因为这个隔着太行山,再一个山西地界,你去山西搞,山西同意不同意,这还是个问题。所以说我们到十来月份,我们派人到山西,找山西省委书记,他时候省委书记是陶汝佳同志,他非常好,我们去跟他汇报了以后,他积极支持。他说啥呢,他说可以吧,你们引漳河水行,但是咱那个时候,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人给我们征水,周围这个县,他也都不用水,因为是困难时期,没有饭吃,谁去搞水利呢。我们那,当时有1000万斤储备粮,3000多万斤储备粮,县里边还存有将近300万块钱,我们就从我们直接()里边,考虑咱们就用咱们这个钱,用这个粮食咱们自己干行不行。
记者:国家不给拨款,不给粮食,是林县人自己干?
杨:国家当时也确实困难,那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所以那时候我们确定一条,说要修这个渠,我们就跟群众跟广大干部在一块商量,
记者:我看1960年的时候,林县县委给全县老百姓发的通知上说,说实际上当时以为是很快就能把红旗渠修成,五一就能够通水,但并没有想到最后一下子修了十年?
杨:当时是想的,那时候大家在一块,60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在一块商量,那时候我们就已经定了要修了,我就跟大家说,我说既然说红旗渠要修,那时候还不叫红旗渠,叫引漳入林渠,我说如果说这个渠要修,修这一米长,半米宽,四米五高,我说是一个人搞一公尺,我说到底得多长时间,所以大家也很开通,大家说一个人要搞一公尺,那一个月就搞成了。还有一些说啥呢,还有一些说,不行,那的情况艰巨一点,得两个月吧。后来我说,100天能搞成了吧,大家一致对着我,没有问题,100天能搞成了,一米长才这么长,半米宽,四米五深,这个还搞不成吗,能搞成的。
记者:怎么会一米长呢?
杨:一米长就是这个渠不是七万多米吗,如果当时想的是要上七万多人,一个人搞一米,一个人搞一米的话。
记者:100天就搞成了?
杨:这不是100天就可以搞成了吗,100天一个人搞一米行不行,谁都说可以,没有问题,一研究,要按大家说的话,五一可以通水,所以这也个不是这个工程师计算,所以这个说法都是凭脑子里边这样,说群众盖房子,一座房子也不过是那么几个月就建成了,这个有啥问题,都觉得难处没有那么大,结果开始一上去以后,红旗渠是总干渠是71000米,就是71公里。71公里的话就是140公里。所以按原来这个设想,排开队,大家上去以后,都是分段这样搞的。可我一上去以后,这个渠就开了,上四万人,在这个渠上根本看不见人,因为啥呢,四万人听是不很少,他撒到71公里这个线上,就看不见人。所以说我们计划就改变了,跟建渠指挥部商量,说咱这样,咱集中到把整个现在上几万人,都集中到山西境内这一段,这一段多少,21公里,集中到这也好领导,技术上也好指导,有啥经验可以互相介绍,所以就采取这个方法,就是毛主席讲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才都集中到山西这一段,结果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记者:那技术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杨:技术问题是这样,一集中了以后,就是土技术员,就比较能够在这20公里以内就比较好交流经验,好研究问题了。
记者:当时技术员也好,工程师也好,都是土生土长的?
杨:土生土长的。
记者:连炸药什么都是自己做的?
杨:你想我们在工地上有个比较好的技术员,叫卢音,这个人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他就是咱农村盖房子,修路,他负责指导指导,他吊吊线,测量的活,他是用他的土办法,用洗脸盆,放一洗脸盆水,用一个手这样测的,但是就这个测的还是很准的。当时我们很担忧,因为啥呢,这个渠是8000米降1米。
记者:怎么说?
杨:就是这个渠这叫别江,就是这个渠这个水,它不是要下边高,上边低嘛,低到啥程度呢,就是8公里地低1米。
记者:引8公里的水海拔要降低1米?
杨:降低1米。所以在这个情况下,8公里降1米,你稍微测量不准确就不行了,但是最后的话,测量都还是比较准确的。而且的话,当时我们质量要求也严格一点,所以这个渠的质量你看40年了,现在的质量没有倒塌的,没有坏了的地方,除了一些当时文化大革命当中破坏一点以外,其他整个都还是好的。
记者:红旗渠建成40年了,给林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现在这个渠还在用吗,老百姓还在用它?
杨:那还在用,这个红旗渠过来以后,把全县大部分地都浇了,大部分地一浇以后,群众就富起来了,再一个很大一个变化是啥呢,在红旗渠上参加过劳动的有30万人。
记者:前后有30万个人都在那出过工的?
杨:都到那上边出过工的,30万人在上边出工,都需要一些技术,怎么垒墙,怎么保证质量,怎么搞间距,都有一些经验,结果红旗渠修成以后,他自己有点技术,这就考虑怎么办,再加上改革开放了,就到外边去承包,跟人家盖房子,承包工程了。
记者:这是一个没有想到的好处?
杨:这是原来没有想到的。就整个县是要富太行,现在林县富得很。
记者:无论是当年渠修成以后参观的人,还是现在今天去参观的人,都说红旗渠是一个奇迹,有的人甚至说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什么呢?
杨:是这样,说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是外国的一些,外宾去参观的时候他们讲的。有些知道世界上出名的都是一些什么,但是实际上这个渠周总理说是我们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红旗渠,说为啥这是个奇迹呢,就是在条件非常艰巨的情况下,而且还是自力更生,尤其通过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完成这个任务,当时中央领导同志,都说这个渠的建设不得了。
记者:可以说吗,红旗渠修成是一种精神的胜利?
杨:也可以这样讲。就是当时要没有那样一种积极性,没有群众那么那股劲头,那这个红旗渠是建不成的。因为那时候还有一个好的,就是整个工程干部带头,包括县委同志。
记者:您也带头,总是在工地上?
杨:大家都去,我们都是去到那。我们没有放炮,但是我们也都参加了。这样的话,群众也觉得说是,你看领导也都想办法给咱解决困难,我们更应该积极起来干,所以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提高了。
记者:红旗渠作为一个水利工程的话,到今天,它依然是在发挥作用的,引水的?
杨:现在的话是这样,说起来比过去水少一点了,但是还继续发挥作用。
记者:现在红旗渠不光是还能继续给当地老百姓引水,而且本身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您作为当时率领大家修红旗渠的人,领导,有没有想过 红旗渠给当地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杨:当时不要说修渠的人,就连我这个县委书记,我也没有考虑到今后好像还有人来这参观,工人还会出去外边挣钱,另外成为一个旅游区,没有这样想,那时候就是不管怎么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家一起动手把渠修成,有水吃,有水浇地,这就完成任务了。
记者:这次十一期间,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展览,被命名为红旗渠的精神展,您能不能概括一下,到底这个精神是一个什么样的精神?
杨:就是为了人民,然后依靠人民,你只要是为了人民的话,人民会听你的话的,开始他不很听,他看你领导是实实在在为他办事的,你依靠他,他就会去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过去讲那个时候红旗渠在那个时候,就有一个国家不拿钱,不拿粮食,我们不修,现在你根本修不了,所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就是红旗渠精神,总的概括可以这样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