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新闻夜话

闪闪的红星:我扮演了刘少奇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0日 14:47


  编导:宋楠 主持人:黄刚

  嘉宾:刘少奇的扮演者 郭连文

  播出日期:2004年10月4日00:00 CCTV-12《新闻夜话》首播

  次日15:55重播

  导语:

  欢迎收看十一特别节目,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郭连文,在过去的七年当中,他成功地塑造过不同时期的少奇同志,神形兼备地刻画了这位个性鲜明,襟怀坦荡的伟大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伟人刘少奇的扮演者郭连文。

  记者:我们一看您就不需要做太多的介绍,因为您的长相跟刘少奇是太像了?在生活当中一张酷似伟人的脸,是不是经常会给你带来一些特别的影响呢?

  郭:有一次我们是上街购物,我,我爱人,还有我丈母娘,我们三个人,就顺着大街的边上就往前走,往商场里边走,我隐隐约约感觉我旁边有一个年纪挺大的一个老人,就说,一直跟着我,一边看着一边跟着,跟了很长时间,大概跟了一站地还多,后来我要进商场的时候,他把我截住了。小伙子,用青岛话说,说你站一下,我说您有什么事,他说我觉得,跟你半天了,说你要演刘少奇,肯定特别像。

  记者:你那时候演没演刘少奇?

  郭:演了。已经开始演了。

  记者:已经开始演了。

  郭:已经演了,但是他没认出来,他觉得大街上一个行人呢,好像就是。

  记者:他觉得你长得像刘少奇,想推荐你去,想建议去演刘少奇。

  郭:对,他一直跟着我,一直盯着我,最后截住我了,说了那么一句话。

  记者:从当演员的那天起,想没想过要演刘少奇?

  郭:没有。真的没有。我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以后,就分到了中国儿艺,演了大量的舞台剧,后来又拍了不少的影视剧,好多都是主旋律的,我一直真是没觉得我像刘少奇。

  记者:周围的同事朋友,也没有人说你长得像刘少奇吗?

  郭:不,到后来,到97年的好多朋友,就开始说我像了。说我像,最早还是化妆师,化妆师他先发现的,有一次造型,我以前老梳分头,有一次演《蓝色三环》,我演耿彪,耿彪也梳一个背头,而且也跟少奇似的,也是白发,结果到化妆室一坐,把头一背过去,一上点白发,化妆师马上就说,说郭连文,对着镜子说,说你像一个人,我说像谁,他说你像刘少奇,我说别别别,我说师傅别开玩笑,不像不像,那是伟人,咱演不了。

  记者:你还记不记得当时第一次演刘少奇的情景呢?

  郭:98年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他们筹拍一部20集的电视剧,《少奇同志》连续剧。当时导演就找演员,找年轻的刘少奇,因为描写的主要是刘少奇在白区那段时候工作的情况。说找一个比较年轻一点的刘少奇,是这样的,后来经过副导演的发现,导演的认可等等,方方面面吧,最后觉得让郭连文扮演年轻的刘少奇同志,是这样的。

  记者:当时演刘少奇的时候,心里有底没有?

  郭:这个真是喜忧各半,喜的是真是作为一个演员来讲,能够扮演一次像刘少奇同志这样的领袖形象,我觉得是一件幸事,因为就是怎么说呢,这种人物以前没有尝试过,到底有没有把握把他塑造得好一点,心里没什么底,正赶上又是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台,中宣部都很重视的这样子,当时感觉担子还是蛮重的,我觉得是喜忧各半。98年《少奇同志》开机是在天津的杨村,杨村一个外景地,我们第一天在他开机,开机的当天,王光英老人家,还有光美大姐,包括他的儿子刘元,现在已经是中将了,都去了,在开机仪式上,讲完话以后,仪式都快结束的时候,我过去跟王光英同志去告别,握手的时候,王光英同志特别的激动地说,他说小郭,真像,演得真像。我觉得老人家当时特别发自内心的那种感觉,而且明显地感觉他眼睛里边真是含着泪水说这句话,记者手也挺快的,当时就把这张照片就给拍下来了。就是这张,这是当天开机的那天,这是我在这,后边是主席台,好多观众,王光英老人家他说,谢谢,小郭,真像。真像。这一句话就是给我增加了很多的信心和勇气,另外我觉得这位老人家跟少奇同志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记者:你觉得从他这一句话里头,能够读出些什么来呢?

  郭:我首先我感觉读出什么,首先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支持,给我增加信心,因为他也知道我第一次扮演少奇同志,不可能没有压力。但是他大拇哥一伸,一说谢谢,一说真像,无形中,那是第一天开机,下边还有好多镜头没拍呢,无形中真是增加了很多信心,第二我觉得其实我,有时候唐国强,我们有时候演这种领袖人物的演员,我们就有一种共同的演员就是说,它绝不是单单一个人物或者一个角色,我们演的就是,完全是再现中国军史党史的一段历史。

  记者:他也不仅仅是外表的一个像?

  郭:绝不是,所以我们感觉就像有一种使命感,确实是这样的,我觉得老人家一句话,感觉我肩上的担子又轻松了,感觉责任感又重了。

  记者:我知道作为演员的的确确是非常辛苦,要想把一个角色演得很成成功,特别是大家所熟悉的这些领袖人物,可能要把他们演得到位,除了形象,还得神似,这可能是要求非常高的,付出的辛苦也是非常多的。

  郭:是这样的。

  记者:你看我手里就有一份食谱,我给您念一下,这是您爱人偷偷透露给我们的?

  郭:是吗。

  记者:早餐是水果,午餐是青菜,两片牛肉,一两米饭,晚餐是一小碗面条,这些就是您一天的食物吗?

  郭:基本差不多。

  记者:这个食谱坚持吃多长时间?

  郭:我这个其实从98年到现在,就是98年我第一次扮演少奇同志这个人物,一直到现在,在饮食方面,我一直处于节制状态。

  我查阅了少奇同志的一生,他一生中就没有太胖的,就没有太发过福。

  记者:那革命时期肯定是更清瘦了。

  郭:那就不用说了,而且恰恰我演的大部分都是战争年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他又是那么日理万机,那么操心的人,那种感觉,他就不可能胖。他要不胖我就不能胖,我要胖了就相距甚远了。

  记者:他那时候有多重?

  郭:我听光美大姐跟我讲,他最瘦的时候才90几斤,最瘦的时候。

  记者:你呢?

  郭:当然我说他最瘦的时候,当时我演的不是那个年代了,我本身现在我坚持在,我身高是1.78米,我的体重保持在145斤左右,也就是70几公斤的样子,不能太胖了。

  记者:现在还是这样一个食谱吗?

  郭:一直这样,不敢放松。说不定哪天一个电话,连文快到组里,有你几场戏,你那时候再减肥哪来得及呀。平时必须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很麻烦。

  记者: 不容易啊?

  郭:不容易,不容易。所以做演员不容易,做特型演员就更不容易了,加个“更”字,确实是这样。

  记者:我知道您在演伟人之前,工农兵学商,包括好人,坏人,古代现代的,这些戏您都演过?

  郭:是的是的。

  记者:但是后来我听说您演完少奇之后,再接以后的角色的时候,就考虑得比较多了,为什么要这样呢?

  郭:98年至今,我几乎就没怎么接过其他的角色,就一两个也很少,不多。我比较钟爱我心目中的这个角色,特别是刘少奇同志这个角色,我比较钟爱他,我不希望因为我别的形象来影响这个人物形象。

  记者:你觉得要是接了其他戏的角色,会影响你演刘少奇?

  郭:有可能。

  记者:但是我知道,作为演员来说,你演戏是你的工作,有些事情是身不由己的再有可能有些导演来请你演其他戏,你也是盛情难却。

  郭:我演完《少奇同志》之后,我们《少奇同志》导演是孙波,孙波导演后来他又导了一部戏叫《东北抗联》,他说你过来帮我个忙,是这么说的,那我过去帮你个忙,我明天就到,好,到那以后,我说导演,咱看看本吧,不用看,先去穿服装,到服装室一看,郭老师您来了,来了,哟,黄呢子的日本军装,我说什么军色,坂垣,您不知道啊,我说坂垣不是日本大佐嘛,就是,孙导没跟你说,我说没说呀,我才明白,孙导拴了个扣你知道吗。

  记者:那你怎么办呢?

  郭:穿上服装了。我说孙导,这怎么回事,你把我弄了,没关系,你演员你怕什么,你别光演少奇,这个角色戏很好,我说那观众那穿帮了怎么办,我别的倒没说,观众那认出来一看,这不演刘少奇的郭连文吗,怎么。

  记者:怎么演个日本大佐?

  郭:他说咱们粘个仁丹胡,弄个小胡子,日本帽,战斗帽一扣,一穿。片子出来以后,我想最好观众都别认出来,但是还是有几个朋友打电话,连文呀,我可看见你了,我说什么戏里边,《东北抗联》,我说没我,里边没我的角色,说你还说呢,那个少佐不就是你演的,那个坂垣还就是你演的。

  记者:那是熟悉的朋友?

  郭:熟悉,很熟悉的。

  记者:演完了坂垣这个反面角色之后,再后来还接没有接过其他的一些反面角色?

  郭:没有没有,再不接了。

  记者:再不接了?

  郭:不接了,真的不接了。我就不愿意老从这个剧组跳到那个组,刚演完了一个国民党营长,再跑过来演刘少奇,刚演一个什么叛徒,这不好,更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演哪个人物,最后对哪个人物慢慢地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我想是这样。

  记者:习惯了?

  郭:情结。这很重要。

  记者:我知道您由于拍少奇同志的戏,还去安源很多次是吧?安源大家都知道它是少奇同志领导工人大罢工的一个地方,而且我们也听说你和当地的老矿工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是吗?

  郭:以前没去过安源,去年就连续去了差不多待了三个多月在那,这两个戏前前后后,够长的了,一年12个月,我待了3个半月差不多在那。

  记者:当地的老矿工能认出你来吗?

  郭:差不多都认识了。能认出来。

  记者:他们是叫你少奇同志,还是叫你老郭?

  郭:五花八门,叫什么都有,叫少奇同志的,叫什么主席的,叫老刘的还有老工人叫刘先生,他管刘少奇叫刘先生,我想当年这些老工人肯定是不说跟刘少奇接触过,起码是一块跟着参加罢工,或者参加什么夜校,先生,那会刘少奇就是长衫,大围巾,给人一种,少奇长得又比较儒雅,办夜校,办夜校不就先生嘛,老师嘛,他们就叫刘先生,您又来拍片子了,哟,师傅您好,上个戏咱们见过,我见得太多了,有时候记不住了。

  记者:他们是不是对少奇同志印象还是非常深?

  郭:还是非常深,确实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拍这个戏,让马把脚给踩了,安源的工人们特别关心,电影踩的,拍电影的时候把脚踩的,等我拍电视剧的时候,他们还过来还问呢,郭老师,您那脚好了吗,我说您怎么知道,您忘了上次您脚让马踩了,当时我组里边,跟您演工人,罢工的工人,事隔这么长时间,好了没有,特别关心我,我想他无形当中,里面不光是对我演员的关心,本身的关心,我想还是对少奇同志那种怀念之情,一种敬仰之情。

  记者:就是那种感情在您身上体现出来了?

  郭:是这个意思,反正我觉得我演刘少奇这个角色,得到的东西不是对我演员如何如何,我就是个普通的演员,更多的是对少奇同志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一种崇拜,特别是他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这些东西这是老百姓欢迎的,他永远惦记着你,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得到的荣誉大部分都是从刘少奇身上反射回来的,反射到我身上的。

  记者:你演过不同年龄的刘少奇,在您的心目当中,少奇是怎样一个人呢?

  郭: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咱们经常见到的那四个字“实事求是”。我想他一生中就秉承这些东西,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我给他总结一句话,不知道准不准确,他就属于那种敏于行,讷于言的人。或者简于言的人。他做在前边,说在后边。

  记者:您希望您接下来还接续演刘少奇吗?

  郭:是,我做事情比较,说执着也好,说一根筋也好,还是这样子的,只要导演观众专家,包括少奇家人,只要对我认可,觉得行,那我就演下去。

(编辑:西寻来源:CCTV.com)